
內容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君智商業學堂
推薦人 | JIANG
從“拆盒狂潮”到盲盒神話破裂、門店冷清,再到海外爆發、股價暴漲,泡泡瑪特的故事可謂跌宕起伏。用潮玩IP捕獲了一眾Z世代,它是如何掀起全球潮玩風暴,又如何打造出獨特的商業模式?
本篇文章,我們將深入探討泡泡瑪特的成功秘訣。
Part 1
一個“反常識”的創業故事
2010年,在北京中關村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一家叫“泡泡瑪特”的小店悄悄開業。
創始人之一王寧,當時只有23歲。他創過業,也上過班,但最後還是受不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想要找機會重新創業。這時他正好看到日式潮流雜貨店在香港風行,而這種業態在內地還沒有相似的競爭者。
王寧認為這是個好機會,於是拿出自己全部積蓄25萬人民幣,跟朋友開了一家賣潮流玩具和文創商品的“泡泡瑪特”。雖然泡泡瑪特在幾年內就開了幾家分店,看起來生意不錯;但是他們很快就意識到,賣潮流雜貨的門檻太低了。競爭對手不停冒出來搶佔市場,導致泡泡瑪特的營收一直不溫不火,甚至一度出現資金短缺、發不出薪水的危機。
為了讓泡泡瑪特能夠繼續活下去,王寧做了很多不同的的嘗試,比如砍掉不賺錢、管理複雜的品類,或是大幅縮減門店的SKU。雖然也都做得不錯,但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14年底。
當時泡泡瑪特代理的一款日本潮流玩具,Sonny Angel忽然暢銷。光是這一系列的玩具,每年就能貢獻3000萬到4000萬人民幣的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30%。很多人都瘋狂去購買,泡泡瑪特自己卻摸不著頭腦,搞不懂熱銷背後的原因。
經過一番調研,王寧終於發現Sonny Angel契合了消費者“收集”的心理需求。這種Artist Toys,即“藝術家玩具”,也稱潮流玩具。這類玩具自帶潮流和藝術的屬性,盲盒是一種相應的購買方式,使用者並不知道盒子裡是哪一款,只有拆開才知道。如此就帶來了社交的屬性,因為顧客會自發交換或者交易一些稀有的款式,還會在網上分享開箱收藏,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粉絲文化。
這就讓王寧重新思考:比起做一大堆的雜貨選品,專心做潮流玩具會不會才是未來的趨勢呢?
後來王寧發了一篇微博問大家:“你們喜歡收集什麼潮玩?”結果評論區炸開鍋,當中最多人提到的,是一個叫MOLLY的角色。於是王寧找到MOLLY背後的藝術家,簽下了這個IP的獨家授權。
2016年,泡泡瑪特發行了MOLLY星座系列盲盒,開賣當天有200套預售商品,只花了4秒就被掃光;二手市場的價格也跟著狂飆了好幾倍。而泡泡瑪特的潮玩帝國,從此就掀開了序幕。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港股上市。2024年上半年,它的營收達到了45.6億元,同比增長62%;海外市場也全面開花,其海外毛利率達到了70.1%。這是什麼概念呢?老牌奢侈品公司愛馬仕的毛利率也就是70.6%。泡泡瑪特把潮玩,賣出了奢飾品的利潤。
可問題來了,泡泡瑪特賣的潮玩,知名度比不上皮卡丘或是奧特曼,為什麼還有大把顧客願意買單?
一個普遍的商業共識是,要選擇自帶故事的超級大IP做衍生品。無論是迪士尼和還是哈利波特,都是先有故事,後有IP,再由此延伸去做玩具或者周邊。傳統大IP的受眾也很吃這一套,他們喜歡情懷收藏,願意為愛買單也會主動宣傳。到今天依然有大把成年男性依然喜歡變形金剛,與聖鬥士玩具擺件——光是“還原度高”就能直擊他們內心。
於是國內企業也大多沿襲這條路,苦心積慮地從動漫、電影,甚至網文、遊戲這些內容資源裡去挖IP,然後再考慮用衍生品變現。
面對這種高知名度、高還原度、也有著極高成本的做法,泡泡瑪特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新路。
Part 2
主打小眾IP
首先,泡泡瑪特都是女性使用者,她們非常在意產品的藝術性,以及設計所帶來的觀賞愉悅感和情緒價值。
其次,泡泡瑪特發現了一大批不那麼知名但是擁有才華的小眾藝術家,他們也成功地用藝術表達了生活。這種產品細緻入微地給予人們美的享受。但是知名度不夠,充滿才華的作品無法讓更多人看到。
王寧在《因為獨特》這本書裡,比喻自己乾的事業像一家唱片公司,“這個世界有很多優秀的小提琴手,只能在小眾的場地演奏自己美妙的音樂讓幾十人聽到;泡泡瑪特把他們的作品變成唱片,讓全世界的人欣賞。”
最後,小眾IP成本低,因此泡泡瑪特可以合作一大堆小眾IP,這樣可以網羅更多人群。
MOLLY的爆火帶火了“盲盒”,之後泡泡瑪特又透過收購和內部孵化,推出了DIMOO、LABUBU、SKULLPANDA等等IP。它還進一步建立了完整的生產鏈,從設計、製造、零售到營銷,都包圓了。截止到2024年,泡泡瑪特共計擁有12個自有IP、合作了25個獨家IP和56個非獨家IP。
這裡要特別講一下泡泡瑪特的IP運作模式:一個IP被收購了之後,藝術家會收到一次性的買斷錢,然後每年出新的款式。過程是藝術家出2D設計,泡泡瑪特轉成3D,提供設計建議,然後再產品化。整個過程耗時至少8個月,藝術家會從銷售收入中獲得抽成,但是每年有總的抽成上限,透過這樣的方式,大家的利益被繫結在一起。
那這種方式有多賺錢呢?2023年,泡泡瑪特的小眾藝術家IP收入48.22億元,佔總收入的90.8%。年銷額過億的藝術家IP超過10個,SKULLPANDA、MOLLY和DIMOO三個IP就佔了總收入的48.3%,分別實現收入10.25億元、10.2億元、7.38億元。
Part 3
拿捏產品細節
如果說盲盒的氪金屬性和刺激愉悅感,受到年輕人喜愛;那“戳中萌點”,就是產品本身帶來的內心愉悅。盲盒的消費者以獨生子女居多,追求陪伴感強烈,對有設計感、藝術性,有小確幸的點滴美好感興趣。
為了拿捏可供顧客想象的空間,還有一個小故事。王寧曾經希望MOLLY的設計師,讓人物嘴角上揚一點、更可愛,或者下拉一點、更倔強。但都被設計師否決了,他認為顧客開心時看到她就是開心的,煩惱時看到她就是煩惱的——這種情緒共情,既是角色的語言,也是角色的意義。
而產品的細節也拿捏得巧妙。每一套IP盲盒,泡泡瑪特做到了顏色的區隔,不同款式的微表情也有所不同,冷漠的、傲嬌的、放空的……再加上膚感漆、金屬漆、陶瓷漆等等特殊油漆的運用。
這些瞪著眼、嘟著嘴、板著臉的小玩偶,有著不同的角色和性格,可以給到女性顧客豐富的想象空間,以及情緒體驗。
Z世代更加特立獨行,喜歡與眾不同的新鮮事物,同時也是社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簡單來說,就是擅長取悅自己。
當最時髦的人都在買,那氛圍就成功了一半:啥火我就買啥,買回來發現,還真的挺不錯。
泡泡瑪特就是利用這一點,把盲盒有價值、有個性的觀念,植入年輕人的腦子裡。所以,可能不是消費者愛買盲盒,而是是盲盒裡的產品,搶先一步把他們搞定了。
Part 4
進階核心玩法
雖然公眾提到盲盒就想到泡泡瑪特,但是創始人王寧並不認為盲盒是他核心成功秘笈。
因為IP是非常稀缺的資源,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到。更重要的是,泡泡瑪特有一個極其完備的系統,能夠為IP提供完整的、最好的服務,幫助IP做到最大收益。
這就確保了能夠讓市面上最好的IP來主動找它。泡泡瑪特擁有近百個IP,內部分成3個大類:
第一類:與藝術家商業化合作的IP。比如核心IP MOLLY,公司專門成立了一個孵化團隊負責這項業務。
第二類:與原創作品、影視、遊戲的版權合作IP,起到跨品類、破圈層的作用。
第三類:來自更加小眾的獨立設計師,更有個性,更多樣化。
每推出一個新品系列,泡泡瑪特都會跟蹤使用者反饋,觀察消費人群特徵。比如,會吸引哪些IP的老顧客購買,新使用者畫像購買是計劃還是隨機,付費頻次和客單價等等。
所以,泡泡瑪特核心的能力並非擁有某幾個爆款IP,而是用它建立了一套系統,能夠確保未來有源源不斷的MOLLY生產製作出來。

客觀上,如果盒子裡的產品,顧客沒有足夠的期待,也不會想要開這個盲盒。因此,泡泡瑪特在盲盒玩法的成功,還是基於前面兩個原因。他們的潮玩產品已經贏得女性顧客的心,至於這個盲盒玩法是對正確產品的一種放大。
它切中了年輕人需要的愉悅感,走進泡泡瑪特的門店,幾乎每個購買盲盒的人都有自己鎖定的目標。有的還會拿起盒子掂掂重量,再放在耳邊搖晃,仔細辨認盒子裡的聲音。透過這種小圈子裡傳播的“技巧”,來選自己期待的那一款玩偶。
此外,開盲盒給人極大的快感,有成癮性,也迎合了人性底層的收集癖。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我們會在購買和挑選盲盒過程中感到興奮與期待。如果抽到心儀的款式,大腦更會瘋狂分泌多巴胺。這也是泡泡瑪特令顧客欲罷不能的原因之一。
結語:
泡泡瑪特讓我們看到了:小品類也能做到千億市值,不追風口也能“獨美”,慢節奏也能取得快增長。
這家公司的很多選擇都是與眾不同的。創立初期,移動網際網路浪潮滾滾而來,當時最容易拿到融資的就是“網際網路+”,線下在很多人看來是要被線上淘汰的,但泡泡瑪特卻選擇了從線下開店開始。
這也造成了泡泡瑪特剛開始很難拿到投資,所以在到處都在打價格戰的當下,泡泡瑪特也取得一些出人意料的效果:它不但沒有打價格戰,還推出了價格更貴的MEGA系列,很多產品在海外市場賣得比中國大陸更貴;在很多企業增長乏力的時候,泡泡瑪特業績和股價卻超預期雙雙大增;中國企業面臨出海必選項的難題,泡泡瑪特的海外營收佔比卻要接近四成了。
歸結到底,泡泡瑪特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敢於走出一條跟與眾不同的路。大IP成為主流後,他們選擇了主打小眾IP。還有就是對新時代下顧客的洞察。
1893年,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提出了一個概念:集體意識。它說的是在社會成員之間普遍共享的信念和價值觀,以及情緒和情感。也就是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被一種集體情緒裹挾其中。今天的成年人也許比孩子更需要安撫,而撒嬌、賣萌、過家家的潮玩,給焦慮、壓力、孤獨的集體情緒提供了安慰。這些情緒越普遍,提供情緒價值的品牌就有更大的市場。這也是為什麼孤獨經濟會有3萬億的市場空間。
王寧曾說:“當初創業本來想做A,做著做著做成了B,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在C成功了,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在D變得偉大。”
而泡泡瑪特的D點,或許是成為“中國版迪士尼”——只不過,它的魔法不是童話,而是深諳人性的商業哲學:賣玩具不如賣期待,做IP不如做情緒,當世界越不確定,為“小確幸”付費的人就越多。
注:本文圖片來自原文、網路等。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
— END —
首席訪談
近期熱門影片推薦
cheif interview




對影片名片感興趣
識別二維碼
專業顧問為您量身定製
首席
往期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