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真敢說!泡泡瑪特是“境內最大的博彩公司”?

轉載自 | 觀點
作者 | 老六
“境內最大的博彩公司”?
泡泡瑪特剛經歷了一場“驚險時刻”。
幾天前,泡泡瑪特年會請來了德雲社少班主郭麒麟。郭麒麟這兩年確實很紅,相聲、綜藝、電影、電視劇全面開花。在最新的一檔綜藝中,郭德綱更是親口認證德雲社唯一繼承人是郭麒麟。
少班主不愧是喜劇人,一上場就玩梗抖包袱:
特別高興能參加咱們境內最大的博彩公司的年會。
此話一齣,臺下傳來一片笑聲,郭麒麟估計覺得自個這包袱抖得很成功。但旁邊的泡泡瑪特老闆王寧著實嚇了一跳,估計冷汗都出來了。郭麒麟話還沒說完,王寧連忙搶過話筒糾正道:
你這個容易引起歧義啊,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潮玩公司。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不止王寧,泡泡瑪特的公關團隊和整個活動的組織者估計都出了一身冷汗。
影片傳到網上,網友們的評論很有意思。我截了幾個給大夥看看:
有心疼王寧的:
有調侃郭麒麟的:
有人說,泡泡瑪特請郭麒麟就有賭的成分:
還有人說郭麒麟只不過“說了實話”:
也有吐槽盲盒的:
公開資料顯示,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其圍繞IP孵化與運營、潮流玩具與零售、主題樂園與體驗、數字娛樂四大領域,構建了覆蓋潮流IP全產業鏈的綜合運營平臺。
這不禁令人好奇,郭麒麟為何調侃泡泡瑪特為“境內最大的博彩公司”?
盲盒“印鈔機”
泡泡瑪特上一次出圈,還是因為股價。
資料顯示,從2024年初至今,泡泡瑪特的股價從20塊一路漲到90塊以上,漲幅高達350%。泡泡瑪特由此成為2024年港股漲幅最大的公司之一。
時間再拉長一點,和2022年底的低點相比,泡泡瑪特的股價足足漲了8倍多!
如此勁爆的漲幅背後,是泡泡瑪特強勁的業績。
泡泡瑪特釋出的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泡泡瑪特整體收益(未經稽核)較2023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120%-125%,其中中國內地收益同比增長55%-60%,中國港澳臺及海外收益同比增長440%-445%。這個增速,能讓很多上市公司羨慕到流口水。
往前看,2020年至2023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25.13億、44.91億、46.17億、63.01億。
泡泡瑪特的業績,並非一開始就這麼猛。
遙想2010年成立的時候,泡泡瑪特只是一家賣流行產品的小超市,有點類似高階版的名創優品。
轉折點發生在 2014年,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引進日本玩偶Sonny Angel,一同引進的,還有盲盒銷售模式。
所謂盲盒,就是你買之前不知道里面的具體產品款式,具有隨機屬性。這是一種誕生於日本的潮玩,最初名字叫mini figures,流行歐美后也開始被稱作blind box。
這有點類似我們小時候買的水滸傳卡片,在開啟包裝袋之前,你也不知道會抽出吳用、公孫勝還是魯智深,又或是隱藏款的宋江,老刺激了。
正是憑藉盲盒模式,泡泡瑪特的總營收從2017年的1.58億人民幣,一路飆漲到2023年的63.01億。
再看它的毛利率,2020年至2023年分別為63.42%、61.43%、57.49%、61.32%。如此高的利潤空間,讓泡泡瑪特被稱為“年輕人的茅臺”。
其招股書曾顯示,一個銷售價59元的平價盲盒,泡泡瑪特大約能從中得到將近40元收入。2020年上半年的時候,盲盒產品收入佔泡泡瑪特期內總收入一度達84.2%,泡泡瑪特對盲盒的依賴可見一斑。
有人曾做過對比,拉斯維加斯賭場的毛利率也才40%左右,泡泡瑪特的盲盒,比賭場還賺錢。這哪是盲盒,這簡直就是“印鈔機”!
“令人上癮”,家長很擔心
但這樣的“印鈔機”背後,卻充斥著質疑。
正如年輕人看不懂白酒股,很多中老年人也看不懂泡泡瑪特。他們不明白,一個小小的玩偶,怎麼就成了“年輕人的茅臺”?
從面上看,泡泡瑪特經營的潮玩對年輕人有著精神吸引力。
潮玩起源於20世紀末的中國香港和日本,由於融入了藝術、設計、潮流、繪畫、雕塑、動漫等多種元素,深受年輕人喜愛。
對年輕人來說,潮玩具有情緒價值,幾十塊錢一個就能買來快樂和安慰,還有極大的新奇感。而且,潮玩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這和集郵、收集水滸卡類似。
更深層次看,泡泡瑪特的魅力來自其盲盒機制。
其一,“抽獎”的刺激。
在泡泡瑪特的盲盒裡,不僅有一整套系列的玩偶,還有數量稀少的隱藏款。而隱藏款的價值巨大。有報道顯示,泡泡瑪特的潘神聖誕隱藏款,原價59元,閒魚價2350元,狂漲39倍。
這頓時有了抽獎的感覺:中一次獎,就是幾十倍的收益。
那麼,抽中隱藏款的機率有多大呢?以Molly為例,普通款有12個不同的常規造型,一箱12盒,抽中機率為1/144;隱藏款只有1個造型,抽中率為1/720。
這樣一來,想要抽到稀缺的隱藏款,玩家們要麼不停的抽,要麼砸下重金“端盒”,整箱整箱買。在相關論壇上,砸下幾萬塊只為抽個稀缺款的大有人在。
這種機制背後,利用的是人的賭性。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隨機性”容易讓人上癮。在賭博中,“差一點就贏”和“真的贏”,人們分泌的多巴胺差不多。
盲盒正是將這種神秘感運用到極致,玩家在反覆抽取又反覆落空的過程中,不斷增加重複購買的慾望,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招股書顯示,2020年中的時候,泡泡瑪特的註冊會員就有360萬,整體復購率高達58%。
其二,“流通”的便利。
二手物品交易平臺閒魚曾釋出報告,稱自己已成為國內盲盒最大的二級市場,有超過44萬的盲盒玩家在進行交易。
其中,泡泡瑪特是熱門品牌,Molly胡桃夾子王子“隱藏款”,原價59元,在閒魚能賣到1350元,漲幅22倍;泡泡瑪特“鹿影”,一度賣到原價的144倍。
既有“抽獎”的刺激,又有“流通”的便利,泡泡瑪特備受追捧並不出奇。
但隨著盲盒的爆火,很多問題也隨之出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保護法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學新商經研究院、消費者網、北京陽光消費大資料研究院聯合釋出的《潮玩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2023)》顯示,泡泡瑪特的維權資料最多,佔比85.56%,聚焦於產品質量、未成年人退款難及虛假宣傳問題。
儘管未成年銷售問題佔比僅5.57%,但依然值得警惕。此前就有網友向媒體反映,自家孩子拿他的手機在小程式購買了4個泡泡瑪特的盲盒,拆了之後不支援退款。在泡泡瑪特年會上,郭麒麟也直言他弟弟買了很多泡泡瑪特的盲盒。
但早在2023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盲盒經營行為規範指引(試行)》明確規定,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週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
小孩盲盒抽得爽,最終買單的卻是家長。
更早些時候,央媒人民網更是銳評“盲盒營銷”:
開啟越來越火爆的盲盒,究竟是新鮮感的追求,還是賭徒式的衝動?
這個問題,值得泡泡瑪特深思。
商業模式之問
泡泡瑪特到底要做一傢什麼樣的公司?
這個問題,2020年的時候,王寧曾提到過:
我常常說,也許再給我們5年時間,大家回過頭看泡泡瑪特,會覺得我們是國內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業。
在那之後,泡泡瑪特做遊戲、做泡泡瑪特樂園、首款自研手游上線……好像確實在追隨迪士尼。
但泡泡瑪特真的能成為下一個迪士尼嗎?至少從目前看,這條路還很漫長。
首先,迪士尼的核心競爭力來自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卓越的IP開發和運營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多年持續積澱的結晶。
例如經過近百年發展,迪士尼的品牌及經典角色如米奇、唐老鴨等成為全球文化符號,無論男女老少都對其有極高的認知度。例如在動畫製作領域,迪士尼始終處於技術前沿,不斷提升觀眾的視覺體驗。
《媒體特許經營產品暢銷榜》顯示,全球最有價值的30個IP中,只有Hello Kitty屬於形象IP,其餘均為內容IP,這說明IP若想維持長久生命力就必須依賴內容填充。優質且海量的影視IP,為迪士尼提供了強有力的內容支撐,這是它最大的護城河。
再看泡泡瑪特,目前一共運營90多個IP,但自有IP只有12個,且IP的內容力有待提升。
其次,賣產品還是賣概念,這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
把一個塑膠玩偶從30塊賣到300塊,這是品牌溢價;但把一個塑膠玩偶從300塊賣到3000塊,這已經超出產品價值本身,屬於概念溢價。
而概念溢價,不是做產品的邏輯,是金融玩法。這種模式,十八世紀的鬱金香、八十年代的君子蘭、本世紀初的藏獒、2016年左右的金錢龜、這兩年的大益茶……都經歷過。
無論是鬱金香、君子蘭、藏獒、金錢龜、大益茶,都是人給它賦予了金融屬性。泡沫破滅了,這些東西都還在,破滅的只是一種錯誤的關係而已。
品牌溢價可以持續,金融玩法不可持續,這是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道理。迪士尼做的是長久的品牌生意,隨著時間的沉澱會更加值錢。
泡泡瑪特呢,它想做什麼生意?是踏踏實實的賺300塊,還是曇花一現的賺3000塊?
尾聲
客觀來說,作為一家企業,泡泡瑪特確有其優勢。它的生意有競爭壁壘,業績增速也很猛,全球化也如火如荼。
得益於中國完善的工業製造體系,泡泡瑪特讓潮玩從小眾的玩具變成了大眾消費品。典型的是東莞,當地擁有超過4000家玩具生產企業,近1500家的上下游配套企業,是全國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再複雜的玩具,這裡都能量產,進而把成本降下來。
但我們也要看到,泡泡瑪特能有這個成就,除了工業製造,除了它的IP,更重要的是盲盒背後的機制。而盲盒受追捧的底層邏輯,還是人的“賭性”。
郭麒麟說泡泡瑪特是“境內最大的博彩公司”,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為什麼會有這種調侃,值得深思。歸根結底:
泡泡瑪特的成功得益於盲盒,它最大的風險,可能也正是盲盒。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