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論”再當道,
“供給快樂”也會是一門好生意。
文|任彩茹
編輯|喬芊
來源|36氪未來消費(ID:lslb168)
封面來源|官方網站
走進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IFC)商場,乘扶梯下至LG2層,位於中島位置的一間綠色店鋪映入眼簾,兼具輕快和低調感。
這家名為“POPOP”的開放式快閃空間,是泡泡瑪特正式推出珠寶品牌後開出的前兩家線下店之一。走近,會看到店內三三兩兩的顧客正在挑選試戴,還有一位嚴肅的黑衣安保人員立在門口——或許是考慮到POPOP的“珠寶”屬性,也或許是泡泡瑪特近一年來的全方位爆火難免讓人擔憂客流量過高,IFC為這家店提供了免費的單獨安保。

POPOP位於上海IFC的快閃店,以綠色為主色調;36氪攝
在這家快閃店開業的第二天,36氪進行了一次探店。每每有顧客來到門前,店員都會溫柔介紹,“我們是泡泡瑪特旗下的首飾品牌POPOP,喜歡的可以試戴。”有一家三口進店後,穿著中學校服的女孩跟媽媽一起試戴“Molly”的項鍊、“小野”的戒指,說“這個好看,你不戴了我也可以戴”。
十分鐘後,她們帶著三款“戰利品”來到收銀臺前。店員問,“你們是逛到的還是特意過來的?”對方答,“剛去了泡泡瑪特門店,發現沒有新品,出來逛了逛,才知道還有首飾品牌。”
晚上8點左右的一個小時裡,上述的“進店——挑選——試戴——買單”大約發生了6次。一位店員告訴36氪,前一天是該店開業首日,恰好某家券商在國金中心樓上開年度會議,“中午很多分析師揹著雙肩包來店裡,大多是男性,有些人買入鍾愛IP的全套飾品,有些是幫家人朋友帶,客單價五六千元的也不少。”
這些場景的一個共同前提是,除了開業幾天前的官方公眾號推文外,泡泡瑪特並未對POPOP進行其他前置宣傳,社交平臺上幾乎找不到關於這個品牌的任何帖子。
過去,泡泡瑪特被大家形容為“幾十塊錢的快樂”,也常用“口紅經濟”來解釋它的熱潮。但此次新推出的珠寶品牌並不便宜——POPOP目前的產品主打銀飾,絕大多數採用925銀,配以鍍金、晶石等材質,一條項鍊的價格大約在1000~2000元,戒指有399、499、699等價位,手鍊的售價多位於500~1000元區間。

POPOP的部分商品;36氪攝
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這樣的價格相較其銀飾材質,溢價不低。此外,POPOP的門店也頗具“奢”感。據36氪瞭解,IFC這家快閃店的店長來自LV,而身著黑色套裝、佩戴白手套的店員們,會盡力為每位進店顧客提供一對一的介紹和試戴服務,POPOP未來的店員招聘也會以奢牌背景、珠寶背景為主。
一位接近泡泡瑪特人士告訴36氪,“POPOP還是個很新的小業務,但內部定位是清晰的,它未來應該不會融入任何泡泡瑪特的現有門店,會一直以獨立快閃店、獨立門店形式存在。”背後邏輯在於,泡泡瑪特門店以不打擾為主,但POPOP的客單價、體驗形式、使用者所需服務和停留時長都完全不同,更加“向上”。
Cindy是POPOP的第一批購買者之一。在她看來,POPOP的價格中等偏上、不算便宜,但處於可接受區間,“值得的原因是IP形象”。她是LABUBU、小野等IP的粉絲,也是泡泡瑪特的最高級別會員“收藏大師”,在聽同事說起樓下開了一家泡泡瑪特珠寶店後去逛,發現小野的飾品設計“足夠新穎且非常符合這個人物的特點”,於是購入一條1699元的項鍊。
像Cindy這樣的購買者,是POPOP初期的經典使用者群體之一——他們對泡泡瑪特旗下的不少IP已經如數家珍,不需要太多語言去說服,自然便能理解飾品背後的“巧思”。
Cindy對我們介紹起她購買的項鍊時十分熟稔,“它跟小野的一個盲盒是同款設計,但它是‘火箭筒+小野’套組,火箭筒可以開啟,小野也可以拿出來單獨佩戴,有不同的搭配,做舊的工藝很精緻,店裡的服務也還不錯。”

Cindy購買的項鍊款式,火箭筒和內部的小野可拆分組合(圖源官方)
成熟的IP認知度,的確是泡泡瑪特做珠寶飾品的“利器”。據36氪瞭解,POPOP的產品按照IP來分,目前大約有4~5個IP的產品上市,包括SPACE MOLLY、小野、SKULLPANDA、MOLLY經典等。
進入POPOP門店且停留的顧客,在和店員的對話中通常會直接講出喜歡的IP名稱,進而形成一種有目的、有默契的挑選互動。“IFC算高奢商圈,本身人流並不大,但基本上知道我們、進來看過的顧客都會成交。”一位店員告訴36氪。
在飾品的設計中,IP本身的元素和故事也很容易被感知。比如“小野”相關的飾品更偏中性風,質感粗礪,產品形態會呈現為可開合的書本、揉出褶皺的信紙等,頗具機關感和可玩性;“SPACE MOLLY”相關的飾品更簡潔,“MOLLY經典”系列則融入貝珠、銀珠等元素,風格更偏精緻優雅。
憑藉IP融合,從手辦、盲盒向更多品類延伸,是泡泡瑪特踐行已久的方向。在與資深記者李翔的對話中,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談到國內市場策略與海外市場的不同時說道,“在國內,我希望有更多的創新業務。畢竟大本營和核心團隊在這兒,我們希望可以去做一些創新的事情。”樂園、遊戲、飾品、積木,都是他提到的關乎創新的例子。
從商業視角看,這種跨品類延伸的一個基礎,在於泡泡瑪特的會員消費行為正越來越具“粘性”,這也是品牌和IP認同感的直接體現。
在2024年二季度的業績交流會上,管理層就曾談到此類變化——在消費會員中,購買2個及以上IP的會員比例持續上升;老會員的ARPU值和購買單價均有所上升,從僅購買盲盒延展至積木、衍生品等多品類。也是在那時,泡泡瑪特提及“下半年公司將推出全新飾品品牌。”
換言之,IP的受歡迎程度不斷提升,讓泡泡瑪特擁有了更多忠實消費者,也讓一切業務延展水到渠成。樂園、遊戲等新的業務,已經藉由“真人版LABUBU”等形式,進一步反哺IP影響力。
但一個“回到起點”的經典問題是,人們對泡泡瑪特的熱愛和認同究竟來源於什麼?
這也是泡泡瑪特發展初期,困擾一眾投資人的問題。如今伴隨泡泡瑪特的破圈,一些人開始“悟”到些什麼,但仍有大批“看不懂”的局外人。
Cindy在泡泡瑪特上花的錢超過1萬塊,她也很難清晰地講出對於每個鍾愛IP的喜歡到底因為什麼。三年前,她“入坑”LABUBU,因為“古靈精怪的樣子挺好玩的”;現在她更喜歡“小野”,小野不像LABUBU那樣有自己的朋友線、故事線,“它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小男孩。”幫喜歡的IP買衣服、換衣服,或是一直沒集齊的款式突然到貨,都會帶給她“幸福感”。
在Cindy的描述中,這些喜愛起初來自視覺魅力——人們對於可愛事物的喜歡或許是一種本能。但最近兩年,Cindy能明顯感受到周圍掀起一股更大的泡泡瑪特潮流,不少同事和朋友從“不理解”變成“很有興趣去了解”,而自己也從喜歡某幾個IP,演變成“泡泡瑪特每次出新品都會關注,設計好看的新IP也會去買。”
海外市場的爆火也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熱潮。最近的例子是,咧嘴一笑、牙齒上翹、眼睛裡閃著邪惡光芒的LABUBU,火成了風靡全球的大爆IP。知名女團成員Lisa也是LABUBU的忠實粉絲,2024年初曾在社交媒體分享這個IP,最近她的喜愛已經蔓延至泡泡瑪特的其他IP,在影片中談到“從‘完全不感興趣’到‘花掉所有的錢’購買泡泡瑪特的商品。”
如今,MOLLY、LABUBU甚至泡泡瑪特這個品牌,越來越成為一種共同喜好和社會歸屬的象徵。“社交價值多多少少構成了喜歡的原因。”Cindy告訴36氪,周圍越來越多人討論喜歡的IP,自己也會幫朋友尋找對應IP的稀有形象,作為禮物送給朋友或小孩,都是不錯的選擇。
“買盲盒和買飾品是兩種快樂。”Cindy認為,推出珠寶品牌也可能會讓泡泡瑪特的IP有更多的受眾群體。在她身邊,有些不能get盲盒快樂、認為它是塑膠垃圾的人,反而會因為POPOP而喜歡上泡泡瑪特的一些IP。
對於飾品帶來的快樂,Cindy回憶起五六年前的消費時,也曾喜歡過那時極受歡迎的潘多拉、Links of London等品牌。但隨著年齡上漲、審美變化,她慢慢感受到這些品牌銀飾產品的設計感相對價格而言太“沒有價效比”。近兩年,“消費降級”和“保值論”當道,審美風向也在變化,Cindy的首飾消費開始轉向黃金。
“但黃金的消費邏輯畢竟不同,裝飾性的首飾還是需要的,偶爾買一下會很開心,而且POPOP的價格整體不算離譜。”在Cindy看來,POPOP提供了一種久違的百元級、千元級的裝飾性飾品選擇,能提供情緒價值,比起手辦玩具也更實用,“銀飾已經太久沒有讓人心動的品牌了,如果後續有好設計更新,我可能還是會購買。”

POPOP“小野”IP的部分商品;36氪攝
36氪從上述接近泡泡瑪特人士處獲悉,POPOP快閃結束後,暫時不會上線電商渠道,但將會有正店開出,而後續的正店選址會以重奢、中高奢商圈為主。
這也與王寧一直在談的“向上努力,向外看”相符——他曾談到,當大家都在討論消費降級、降級客單價時,“我不認為消費會降級,就算消費會降級,審美也不會降級,情感需求也不會降級。”
就在我們準備離開POPOP的IFC店時,一位幫朋友代買的顧客二次進店,很快鎖定了特定的一款產品。在他旁邊,還有另一位顧客正在與朋友視訊通話,鏡頭逐款掃過,對面認真挑選。
Cindy將自己購買的項鍊發到小紅書後,有人在評論區表示不理解,但更多的情況是,其他城市的網友私信她,希望她幫忙代買“小野”的飾品。
新年來了,泡泡瑪特的新故事又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