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痴呆症發病率正飛速上升,已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這種致病細菌能以醫用塑膠為食|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公共衛生·
中國痴呆症發病率正以不成比例的速度上升
中國是老齡化程度較為突出的國家之一,2019年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的人數就已超過1300萬,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1.15億。但目前人們對痴呆症的疾病負擔及其風險因素缺乏瞭解。近日,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發表研究稱,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的負擔高於大多數國家,且增長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全球疾病負擔(GBD)資料庫中三十多年的全球健康資料。他們發現,從1990年到2021年,中國痴呆症的病例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全球病例則翻了一番。另外,女性總體疾病負擔更重,部分原因是女性壽命更長,相比之下,男性患痴呆症後的死亡率較高。對於痴呆症的風險因素,研究表明,高血糖現已成為全球範圍內可預防的風險因素之首,包括中國。吸菸和體重過重也是主要因素,尤其是在男性中。這項研究還利用統計模型預測了未來15年的趨勢,表明除非採取更有效的干預措施,否則痴呆症發病率將繼續上升,尤其是在中國。研究者總結道,中國痴呆症發病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人口增長和年齡結構變化所致,但降低高血糖並減少吸菸,則有望減緩痴呆症病例的增加趨勢。(PLOS)
· 微生物學·
這種致病細菌能以醫用塑膠為食
圖片來源:HansN./wikipedia, CC BY-SA 4.0
銅綠假單胞菌是一種常見的致病細菌,容易引發院內感染,並且對臨床許多常用抗菌藥物不敏感或耐藥嚴重。最近,一項發表於《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的研究發現,這種細菌能夠分解醫療保健領域常見的塑膠聚己內酯(PCL)。
這株銅綠假單胞菌是從一位患者傷口處分離出來的,研究團隊在其中鎖定了一種對降解塑膠起到關鍵作用的酶,他們將其命名為Pap1。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與暴露於玻璃環境相比,當銅綠假單胞菌暴露於塑膠時,這種酶增加了生物膜的行程量,而這一般會導致細菌抗生素耐藥性增加。此前被證明可以分解塑膠的酶僅在環境細菌中出現,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擔心,如果病原體擁有降解塑膠的能力,它們可能會入侵併破壞塑膠製作的醫療裝置,如縫合線、植入物、支架或傷口敷料等。(Nature news)
· 氣候變化·
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貢獻了三分之二的碳排放
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氣候事件平均每年造成約14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近日,一項《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研究表明,1990-2020年間,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對2/3的碳排放、其引發的全球變暖及極端氣候事件增加負有責任
科學家結合經濟資料和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進行了模式分析,研究了1990-2020年間不同財富群體的排放與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的聯絡。他們發現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對全球變暖的貢獻是全球平均人口的6.5倍,最富有的1%和0.1%人群則分別達到20倍和76倍。在夏季,最富有的前10%和1%的人對極端高溫頻率增加的貢獻達到了7倍和25倍。而與此同時,卻是亞馬遜、東南亞和南非等排放量較少的脆弱地區承受著最嚴重的氣候衝擊,表明全球變暖在責任和代價的分配上存在著不公正。值得注意的是,前1% 和 0.1% 富有的人對低收入地區碳排放的影響主要來自於跨境投資,而非個人消費。這為制定更合理的碳排政策,保護弱勢地區提供了參考。(International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 物理學·
怎樣扔雞蛋更不容易碎
水平靜態測試後破裂的雞蛋。(圖片來源:論文作者)
“高空拋蛋”是一項經典的物理學實驗,要求學生從一定高度拋落雞蛋,並防止雞蛋破裂。通常在學校的教學指南和一些科普作品中,會指出雞蛋在豎直掉落時更堅固不易碎。但根據《通訊·物理學》Communications Physics)發表的一項研究,蛋在側向墜落時更不容易碎。
研究團隊進行了180次拋蛋測試,以比較雞蛋在豎直和側向掉落時的破碎狀況。在將60個蛋分別從3個不同高度(8、9、10毫米)分別垂直掉落到硬質表面後,作者發現,平均而言,豎直掉落的雞蛋有超過一半在8毫米高度下破裂,與蛋的哪一頭朝下沒有關係。但水平掉落的雞蛋只有不到10%會在這一高度下破裂。作者又以60個雞蛋做了另外的壓縮測試,檢測水平和垂直方向壓碎雞蛋所需的力。在兩個方向上壓碎雞蛋都需要45牛頓的力,但水平受力的蛋在破裂前可以承受更大壓縮。作者認為,這意味著雞蛋在水平的“赤道”方向更具韌性,因此該方向上在破裂前能吸收更多能量。作者總結說,雞蛋豎直掉落更不易碎的普遍誤解,可能源於對物理屬性“剛度”、“強度”和“韌性”的混淆。雞蛋在被垂直壓縮時剛度更高,但作者說,這不意味著這個方向的韌性也高。作者還認為,未來研究可以探索這些發現的工程應用,例如結構在動態負荷下的響應機制。(Nature
· 物理學·
大型強子對撞機把鉛轉化為金,速率高達每秒89000個
ALICE 探測器(圖片來源:CERN)
將普通金屬鉛轉化為貴金屬金是中世紀鍊金術的夢想,但人們逐漸認識到這是無法透過傳統的化學反應實現的。現在,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ALICE)合作組利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透過強大的電磁場,將鉛在瞬間變成了金
在LHC中,鉛核以接近光速(99.999993%)的速度運動,這些高能鉛核之間會頻繁地發生近乎碰撞(near-mass collisions,核與核之間只是“擦肩而過”而沒有直接接觸),導致鉛核周圍產生強電磁場。這種強電磁場通常會觸發一種稱為電磁離解(electromagnetic dissociation)的過程,即光子與原子核相互作用時,會激發原子核內部結構的振盪,導致少量中子和質子被彈出。那麼要形成金核(含有79個質子)就需要從鉛核(含有82個質子)中移除3個質子。結果顯示,在LHC的第二輪執行(2015-2018年)中,總共產生了約860億個金核,但質量僅為29皮克(2.9×10⁻¹¹克)。第三輪執行產生的金核數量幾乎是第二輪的兩倍,不過總量仍然遠遠不足以製造一件珠寶。此外,目前鉛-鉛碰撞每秒最多可以產生約89 000個金核,儘管它們的壽命極短,很快就碎裂成單個質子、中子和其他粒子。ALICE合作組的研究驗證並改進了電磁離解的理論模型,這些模型有助於理解和預測束流損失,而這是限制LHC和未來對撞機效能的一個主要因素。(CERN)
撰寫:馬一瑗、劉雨彤、王怡博、二七

編輯:王怡博、二七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