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好刷牙,大腦和心臟齊遭殃!多項研究:每天刷牙兩次降低痴呆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放任牙周炎會讓細菌隨血入心,加劇心房纖維化和房顫

你也許聽過“牙好胃口就好”、“牙好吃嘛嘛香”,大部分人或許覺得牙疼、牙齦出血不過是“小毛病”,頂多影響吃飯。但實際上,這些口腔問題不僅止於口腔,更可能牽連到全身健康,甚至波及到大腦和心臟。
牙齒和痴呆的奇妙聯動
說到痴呆這件事,許多人會覺得是“歲數大了,腦子不好使”而已,但研究團隊從全國醫保資料庫(NDB)中透過挖掘7384位7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資料,發現老年人的口腔功能和痴呆症之間,還真有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關係。
接著,研究人員把這些新發痴呆症患者和未發生痴呆症的參與者一對比,結果還真發現了“蛛絲馬跡”——痴呆症患者在吞嚥功能和舌頭功能上的表現明顯更差。這似乎暗示著:口腔功能的退化和大腦的“掉鏈子”是同步的,就像是“損友”一樣,相互拖累。不過,沒觀察到咀嚼功能之間的差異。
這項研究還進一步用邏輯迴歸分析,深入挖掘了哪些因素會增加老年人罹患痴呆症的風險。結果顯示,影響口腔健康的“小毛病”,其實都有可能成為痴呆症的“推手”。
定期牙科檢查和每天刷牙2次這兩點看似簡單,但卻是很多老年人忽視的盲點。定期牙科檢查不僅能發現口腔問題,還能及時干預,減少細菌感染或牙周病的風險。而每天刷牙兩次的習慣,則是保持口腔清潔、降低炎症的重要屏障。如果這些基本的口腔護理被忽略,就如同任由“蟲子”啃噬大腦的防線,長期下來,風險自然加大。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提示,被忽視的口腔問題,可能正悄悄給大腦下著“絆子”。吞嚥功能不良與痴呆症的發生風險顯著相關,患有痴呆症的參與者出現口腔功能問題的比例高於非痴呆症患者;與此同時,不良口腔狀況又會大大增加罹患痴呆症的風險。此外,研究還強調了口腔衛生習慣(如定期牙科檢查和每天刷牙≥2次)對於降低痴呆症發病風險的重要性。
從牙齒到心臟:
細菌的“逃逸之旅”
看來還真是“牽一牙而動全身”,除了大腦,口腔健康狀況還與心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絡。比如,既往已有研究[2]發現,相較於每天不刷牙或只刷1次牙的人,每天刷牙2次,可降低13%心血管疾病風險。牙齒問題怎麼就“禍害”到心臟了呢?
這得從另一種常見的牙周病——牙周炎說起。不少人可能覺得這就是牙齦出血、紅腫疼痛的小問題,但其實,牙周炎的“罪魁禍首”之一——牙齦卟啉單胞菌,能“大顯神通”,從口腔“出發”,透過血液迴圈,直搗心臟左心房,加劇心臟纖維化,並增加房顫發生風險。近期,來自日本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於Circulation上的一項研究[2]就為我們揭示了這種驚人的真相。
事實上,牙周炎也不只是“牙疼牙癢”的小毛病,而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背後的故事一點都不簡單。好比一個隱秘的地下組織,它的成員——牙齦卟啉菌,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大哥”,致病性極強,是牙周炎的頭號“元兇”。
為了把牙齦卟啉單胞菌“行兇”路徑具象化,研究團隊首先設計了一項隨機分組的動物實驗。
結果顯示,對照組的小鼠牙髓組織保持存活,牙齒和牙槽骨之間的牙周韌帶整齊劃一,左心房的心肌細胞也乾乾淨淨,沒有任何細菌的蹤影。
然而,另一組可就慘了——感染牙齦卟啉單胞菌的小鼠牙髓組織完全壞死,牙根尖圍了一圈密密麻麻的中性粒細胞,形成微膿腫。並且,牙根尖的肉芽組織瘋狂增生,連帶著周圍的牙槽骨也被破壞。
更糟糕的是,這組小鼠感染的牙齦卟啉單胞菌不甘心只待在口腔裡,它透過炎症肉芽腫中的微血管,混進了小鼠的血液系統,最終在在左心房的心肌細胞、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中都發現了它的存在。
結構暗變,心房顫動風險飆升
這些細菌透過血液進入心臟後,開始在左心房中“安營紮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心房的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左心房纖維化加劇,心臟變得更加“僵硬”。
而這種擴張正是心房纖維化的標誌之一,提示著心臟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些變化是否會影響心臟的正常跳動,研究人員還進行了心房快速起搏實驗,用電刺激模擬心房顫動的誘發條件。
這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心房纖維化的進一步發展,讓心肌的電穩定性越來越差,更容易引發心房顫動。
那麼,為何牙齦卟啉單胞菌如此兇殘?
透過對血清中的細胞因子和生物標誌物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牙齦卟啉單胞菌會啟用心臟的“纖維化開關”——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這些分子像失控的建築工人,瘋狂堆積膠原蛋白,把柔韌的心房肌肉變成僵硬的“疤痕組織”。這不僅讓身體啟動了免疫反應,還直接影響了心臟組織,可能加劇了心臟的纖維化。
人類心臟裡的“細菌指紋”
最扎心的是,動物實驗的驚悚發現在人類身上得到驗證!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首次揭示,牙齦卟啉菌從牙周病灶轉移到左心房,與心房纖維化程度和房顫誘導性增加相關。
看來,還是不能小瞧了牙齒健康,它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大腦和心臟健康緊密相連。每天花點時間刷兩次牙,定期進行牙科檢查,及時治療牙周病從此刻行動起來吧~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尚不能直接推斷因果關係;研究[3]臨床研究部分樣本量相對較小,且存在選擇偏倚,可能影響結果的普適性。
參考資料:
[1]Iwai K, Azuma T, Yonenaga T, Sasai Y, Nomura T, Sugiura I, Inagawa Y, Matsumoto Y, Nakashima S, Abe Y, Tomofuji T.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of oral functions and dementia in Japanese older adults. Sci Rep. 2024 Mar 11;14(1):5858. doi: 10.1038/s41598-024-56628-8. PMID: 38467855; PMCID: PMC10928189.
[2] Park SY, et al. Improved oral hygiene care attenuates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of oral health diseas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Korea. Eur Heart J. 2018 Dec 18.doi: 10.1093/eurheartj/ehy836. [Epub ahead of print]
[3] Miyauchi S, Kawada-Matsuo M, Furusho H, et al. Atrial Translocation of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Exacerbates Atrial Fibrosis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8, 202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4.071310
撰文 | 木白
編輯 | 木白
來源| 梅斯醫學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精彩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