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升級!哈佛大學正式起訴特朗普政府|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海外學界·
衝突升級!哈佛大學正式起訴特朗普政府
圖片來源:unsplash
據STAT news報道,當地時間4月21日,哈佛大學向波士頓聯邦法院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指控特朗普政府試圖以凍結資金為要挾,控制哈佛大學學術決策的行為侵犯了《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對學術自由的保護。哈佛大學方的律師還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行動無視了調查和懲罰涉嫌民權機構的正常程式,違反了聯邦法律法規。
當地時間4月11日,特朗普政府向美國哈佛大學致信,要求哈佛大學接受一系列條款,否則將失去美國政府資助。隨後,哈佛大學回函拒絕接受特朗普政府的監督和在治理、招生和招聘實踐上做出改變後,遭受特朗普政府凍結22億美元的聯邦資助。隨著衝突不斷升級,特朗普政府表示正在計劃再凍結哈佛大學10億美元的健康研究經費,美國國土安全部也致信哈佛大學稱,如果校方不能滿足政府要求,將會立刻失去招收國際學生和訪問學者的資格。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訊息,近期,為了緩解危機和增加資金流動性,哈佛大學透過華爾街發行 7.5 億美元的債券,此次債券發行所得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STAT news,哈佛大學,公眾號“科研圈”)
· 健康·
治療高血壓或可降低痴呆風險
據估算,全球痴呆症患者人數將從2019年的5740萬人增加至2050年的1.528億人,而中低收入國家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之前的研究顯示,生活方式干預——如健康飲食和定期鍛鍊,或是緩解全球痴呆症發病率上升的最有效手段。《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的一項覆蓋近3.4萬名患者的3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降低高血壓能顯著緩解痴呆症和非痴呆性認知障礙的風險。
研究團隊在中國鄉村的33 995名患者中測試了由非醫師社群醫療提供者(有時被稱為“鄉村醫生”)主導的干預措施對於血壓控制、全因性痴呆症和認知障礙的效果。患者年齡為40歲或以上,居住在中國農村,患有未治療的高血壓。在干預組,17 407名患者服用抗高血壓藥物,並接受了居家血壓監測、生活方式改變(包括減重、減少鈉攝入和酒精攝入)、服藥依從性的健康指導。對照組的人(也被稱為常規護理組)接受血壓管理培訓,並在醫療保健場所監測血壓。在48個月裡,作者發現干預組比對照組的血壓控制更好,更多患者達到了目標水平。強化血壓管理使全因性痴呆症風險顯著降低了15%,認知障礙降低了16%。該結果表明,在高血壓患者中大範圍推廣更嚴格的血壓控制或對緩解全球痴呆症疾病負擔具有重要意義。(Nature
· 氣候變化·
評估城市熱島的氣溫相關死亡
在更熱的季節裡,城市熱島效應會增加人類高溫暴露和相應的全球死亡人數。不過,這種現象也會在較冷的氣候下影響冷相關死亡率。這種雙重影響可能因地區和季節而異,但之前的研究往往聚焦地方層面的影響。《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全球部分城市,城市環境溫度比郊區溫度高 (也稱城市熱島效應)或能透過減少冷暴露相關死亡人數,抵消高溫相關死亡率上升的一些負面影響。這一發現表明,有必要制定區域性和季節性策略來減緩城市熱島效應。
研究團隊分析了多個數據來源,包括遙感資料以及氣候與社會經濟因素(如國內生產總值),為全球逾3000個城市建立了死亡率-氣溫關係圖。他們發現,2018年在城市熱島效應下的冷相關死亡率下降幅度是熱相關死亡率上升幅度的4.4倍。佔文鳳和同事進一步發現高緯度城市的降幅更大——比如,莫斯科的冷相關死亡人數降幅是熱相關死亡人數的11.5倍。作者進一步分析了植被增加與建築反射(反照率)的作用,這些都是當前用於減緩城市熱島效應的策略。他們發現,這些策略或使全球冷相關死亡人數增加,超過熱相關死亡人數,具體取決於干預規模以及實施干預的季節。作者強調,他們的結果不應被視為在弱化城市熱島效應的負面健康影響,而應被視為對該效應在不同季節的具體影響提供的重要見解。他們進而建議,城市在減緩城市熱島效應時應採取應季的策略。(Nature
· 動物學·
黑猩猩也會分享含酒精水果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Exeter
人類數千年來一直有聚集在一起享用美食和飲酒的傳統。這種行為被認為能夠促進社交聯絡和群體凝聚力。黑猩猩是人類的近親,研究它們的行為有助於瞭解人類行為的演化起源。《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透過拍攝記錄到了野生黑猩猩分享含酒精水果的行為,並探討了這種行為對人類盛宴行為起源研究的潛在意義。
研究者使用感應相機追蹤拍攝了幾內亞比索的坎坦赫斯森林國家公園(Cantanhez National Park)內17只野生黑猩猩的行為,結果捕捉到這些黑猩猩在10次場合中共享麵包果的行為,而且它們通常偏好已成熟的麵包果。這種發酵的果實被證明含有體積分數約0.61%的酒精,酒精含量較低,但每天大量食用會讓黑猩猩攝入一定量的酒精,可能類似於人類小口啜飲低度啤酒。研究者認為,黑猩猩分享含酒精水果的行為可能有助於它們建立和加強社會聯絡。這種行為可能與人類透過宴請飲酒的方式來強化社交關係的行為有相似之處。如果這一推測成立,那麼人類的盛宴傳統可能源於我們與黑猩猩共同的祖先,即這種行為可能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演化歷史中。不過,目前的觀察證據仍然有限,未來研究者計劃進一步探究這種行為在黑猩猩社會中的普遍性及其對個體和群體的長期影響。(the Guardian
· 生物技術·
超冷顯微鏡獲得更高畫質的蛋白質影像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訊息,大約40年前,科學家曾嘗試使用液氦冷卻的電子顯微鏡來成像蛋白質,希望極低溫度能減少顯微電子束產生的輻射損傷,從而獲得更清晰的影像。但與使用液氮(溫度較高)冷卻相比,液氦冷卻下的影像反而更模糊,導致這種方法一度被擱置。最近,英國研究者帶領的團隊透過“復活”一臺約20年前的液氦冷卻電子顯微鏡,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並據此對這一裝置做了改進,結果實現了對蛋白質分子結構的高解析度成像。相關研究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研究者首先用金奈米顆粒代替蛋白質進行測試,因為金奈米顆粒能強烈偏轉電子束,便於精確追蹤其位置。然後,他們分別在77 K(液氮溫度)和13 K(液氦溫度)下對金奈米顆粒進行成像,結果發現低溫會導致蛋白質周圍的冰層發生彎曲,從而致使影像模糊。為了減少這一效應,研究者把液氦冷卻電子顯微鏡的核心部件——一塊帶有直徑約400奈米的小孔的薄銅板——替換成了金板,並將小孔的直徑縮小至100奈米。接著,他們在改進後的裝置上對已知結構的蛋白質進行成像,結果顯示在13K下的影像解析度比77K下提高了約1.5倍。這一成果有望帶來更敏銳的電子顯微鏡,或有助於藥物開發者更清晰地觀察細胞表面蛋白等關鍵靶點,從而推動新型藥物的研發。(Science news)
撰寫/編輯:二七、王怡博
封面來源:unsplash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