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近年,文化建築已成為大眾遊覽打卡的新趨勢。
值此五一小長假,一條精心整理了中國的地標性文化建築專案:
劉家琨設計的西村大院
開創了既獨立、又共享的全新空間體驗,
由王澍設計的杭州國家版本館,一票難求,
耗資14億建造的四川三星堆新館成為新晉“網紅”,
建築大師張永和於嶺南的新作“春陽臺”
重塑鄉村文化與生活,
上海浦東圖書館、上博東館在城市之中
為人們提供了一處靜謐的獨特打卡地……

杭州國家版本館

廣州春陽臺
編輯:秦楚、遊威玲、成卿、陳沁、朱玉茹
責編:陳子文

2022年7月,由中國建築師王澍設計的杭州國家版本館建成,開放後立刻成了杭州人氣王,有人打了150多通電話才約到,成為“最難預約”的博物館。

西北角航拍

建築師夫婦走過南園長橋
園子裡無處不在的宋元素,來源於設計之初的要求:以宋代園林為背景。另一個理解專案的關鍵詞是“版本”。
“接這個專案的時候,其實沒有人說得清楚‘版本館’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全新的說法。但有一段歷史可以參考,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共抄錄了7套,藏於全國7個閣,杭州的叫做‘文瀾閣’,我們這個叫‘文潤閣’,看名字就知道和傳統的藏書樓有關係。”王澍說道。

文潤閣西側礦坑原本是一道斷崖,修復為接近自然姿態的龍井茶田
王澍參照傳統藏書樓空間格局,將版本館分為兩部分:南園和北館,南邊以園為主,北邊以藏書建築為主,將主要的建築都佈置在北側,滿足使用要求。
由此形成南邊疏宕、北邊密集的空間體驗。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包括主書房、南書房、文潤閣、書庫、附屬用房等共計13座建築單體,隨著自南向北3座大小不一的水池依次展開。

從空中看整體建築群
王澍提出以現代宋韻為主題,“沒有人知道宋代的園子長什麼樣,沒有實物,一張圖紙都沒有,僅有的,是幾張宋代的山水畫,畫得特別含蓄,就是一個角落一棵樹兩棵樹,露了半個房子。”

郭熙的《早春圖》的建築表達
如今的山環水繞的絕美園林,是曾經附近的村民絕難想象到的場面;如今的位於文潤路1號的文潤閣所在,曾經是歸屬於一個叫瓶窯鎮長命村的礦坑,在上世紀90年代被關停,廢棄多年。
“第一眼,別人看到的是小破山,我看到了宋畫。殘山剩水間,正好有一個主峰在中間,上面有很多樹,但中間露出了大塊的岩石,太棒了,那不是現成的《谿山行旅圖》。”

范寬《谿山行旅圖》與場地主峰對比 右圖圖源:杭州國家版本館
原封不動地保留現有的山體,一草一木、一個石頭也不要動。成了設計的出發點,也是貫穿始終的建造原則:整體設計是基於山體起筆的。“這些山石、樹是先在的,我們是後來的,要尊重它們。”
如何補山,如何與山互動,建築成了王澍補山和與山互動的“工具”,版本館的建築,也像是框出宋畫的工具。


南園
南園,主入口須朝南,是中國建築傳統。開門見山,一座大山近在眼前,然後急轉,遠遠瞥見另一幅畫:兩座木構的亭子一前一後、一遠一近映入眼簾,近處是位於水中的南書房,遠處是位於山上的文潤閣。再往前便是南池,荷花迎風而開,草木蔥蘢。主書房和南書房隔水而立,一道長橋橫臥於水中央。
北館,一層是藏書庫,以最高標準儲存著包含兩冊《永樂大典》在內的館藏,僅對專業工作人員開放,二層作為展廳對公眾開放。

北館區屋頂

北館明堂和琴臺
北館區的最北側,走進最裡面,是一座溫潤的水榭,一座木亭子,臨水而立,“在南北軸線上的大建築其實都是拉背景的,亭臺、水榭這些小的建築,才是主角。”王澍說。
版本館設計中的青瓷屏扇靈感來源於馬遠的《華燈侍宴圖》。加上建築前後兩側大簷廊的設計,從大門開始,一層層來強化建築的層次。

主書房簷廊
牆面,王澍使用了生態可持續的夯土牆作為牆面,夯出10多米高3、4層樓高的牆體,是國內夯土技術領域上的一個探索極致。

中國傳統的木構也被用在屋頂,王澍自主研發的鋼木混合結構——小料大作,即用小的木頭斷面,彼此相交連線,加上鋼,形成大尺度的結構體系。版本館還移用了銅這項中國傳統工藝,除了作為銅釦固定屏扇,還第一次將銅做成了屋頂。


建築師在版本館使用了3種不同的木構
這些“活著的”、會生長的的材料,如木結構、夯土牆、屏扇、銅瓦屋頂,用在建築上,由此形成一個彷彿會呼吸的房子。
總結版本館在建築上的特質,王澍說是自然與真實的建造。“所有的結構、構造都是直接表達。中國傳統管這種叫做明露,就是結構明露,我們的作品就是這個特點,上面沒有裝修層再做二次鋪蓋,我們的建築一次性做完就結束了。”

在成都西邊的青羊區,建築師劉家琨造了一個巨型“火鍋”——佔地約70畝的西村大院。西村大院是個城市綜合體,除了沒有住宅,幾乎沒有想不到的功能,70多畝的地四面環街,房子繞著街道修建,環形一圈,各類商鋪入駐。


以前西村大院的周邊有十幾個住宅區,可原先這塊地上只有一個高爾夫球場、幾個網球場和一個游泳館,佔地都很大,運營成本都很高,卻只服務於少數人。
2016年落成後,曾經一晚上屋頂湧入9000多個市民來散步、跑步。中間是塊大空地,有一大兩小共三個球場,還有大大小小、種滿竹子的院子、廊道,供人跳廣場舞、打麻將、吃火鍋……


長條形的慈竹院 攝影:方子語
從地面升起又環繞屋頂一圈的跑道總長有1.6km,定期會舉辦主題性的迷你馬拉松。

西村大院裡種了將近30種竹子:慈竹、粉單竹、斑竹、紫竹…… “滿足成都人幸福的指標:竹下生活,” 劉家琨說。
設計之初劉家琨對大院裡的活動場景並不做預先設定,只是根據大約會聚集、活動的人數,框定出尺寸不一、形狀不同的場地,做上些高低不同的混凝土長凳、吧檯、臺階,至於在其中怎麼活動、怎麼用,自由度全交給市民。相比於具體的設計,他更在乎這些公共空間是不是真的能被用起來。

西村大院入口門廊下活動的人群
西村大院主體結構是用當地盛產的竹子作為模板來澆築清水混凝土,不加任何粉飾的多孔磚直接砌築外牆,連外廊的欄杆都是混凝土欄板裡直接抽出的鋼筋。
使用的許多磚塊是劉家琨研發出的環保材料——再生磚。因地制宜取材料、根據當地工人的施工技藝進行建造——是劉家琨多年來堅持的“低技策略”。

早年居民口中的“爛尾樓”西村大院,現在是各種手機打卡軟體裡成都“網紅建築”的頭牌,這個效果也出乎劉家琨的預設。


“開始設計的時候,我以為是老成都會比較喜歡,我也不太清楚年輕人會不會喜歡,設計我就做我覺得最好的就行了,要討人喜歡我才做,還做不好。”不過話風一轉,他又風趣地加一句:“最好還要先研究下女孩子們的喜好,女孩子喜歡了,男孩子自然會跟著來。”

2021年,三星堆新一輪考古成果出土。從3號坑到8號坑,整整6個坑的新文物,老館已經沒有足夠的展陳空間,這便是三星堆新館建造新館的契機。
整個新館規模達到54000m²,是老館的5倍左右。展出文物有1500件,超過600件首次亮相,超過300件新出土文物。

整個場館鳥瞰 攝影:存在建築
新館的屋蓋,是朝向河流傾斜的三個草坡,跟遠處的河流、雪山,周圍廣闊的原野森林,形成一個恢宏的大地景觀。
外觀是三個連綿起伏的堆體,即“堆列三星”,這也是對三星堆遺址文脈的回應,加上新月狀的月亮灣臺地,形成“三星伴月”的景觀,“三星堆”因此得名。

從室外到室內,都是非常複雜的三維曲面。遠看如同三個大波浪,細看這些曲線,柔中帶剛,非常有生命活力,是對古蜀先人審美的致敬。

新館沒有建造非常宏偉的大門,而是做了一個長達300米的光縫。人從光縫進入到博物館,如同開啟探秘之旅。空間一開始比較低,走到中間豁然開朗,20米高的大廳突然映入眼簾。

兩個巨大的建築構件是空間的焦點。時空螺旋坡道,是一個非常宏偉的場景。它應該是全球博物館裡最大的單點支撐螺旋形坡道,向著大地10米深處旋轉,連線起各個樓層。

地下懸浮坡道效果 攝影:存在建築
在地眼抬頭朝上望去,可以看到一層層坡道盤旋向上,會有一種沉入大地的感受。地眼最深處,還有三個雷射投影儀,未來會把三星堆文物的影像,以雷射投影的方式投到30米高的頂棚之上,形成動態畫面。


在“地眼”朝上望去
大廳吊燈內部的鏤空圖案,是從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之一——黃金權杖上的魚鳥紋飾中獲得靈感,透過透光的處理,讓光滲透出來,就像一個大“魔戒”。

建築外牆是8000多塊8公分厚的黃色花崗石,透過數字化建模的方式,把每一塊石頭都輸入數字模型中,再透過人工手鑿的方式,來塑造滄桑的歷史感。


博物館暗的空間才能襯托出神秘感,公區幾乎取消了所有照明燈具,隨著日升日落,館內光線會有明暗變化,空間深度越深,它的光線越暗。
新館看到所有展陳的文物。已開放展廳面積是12000m²,分為三個展廳:1號展廳“世紀逐夢”、2號展廳“巍然王都”、3號展廳“天地人神”。

1號展廳回顧了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三星堆遺址考古的歷程

2號展廳展現三星堆古蜀國的城市建設、神權社會、政治結構,以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3號展廳主要呈現古蜀人的祭祀禮器,以及最重要的一批青銅文物,包括這一次考古新發現的300多件器物
所有的展廳都是首尾相連的,沒有一根柱子,希望能給觀眾帶來一種大氣磅礴、全景式的觀展體驗。

2023年4月,廣州市北郊的一片荷塘之上,藝術文化中心“春陽臺”落成,這是中國頂尖建築大師張永和於嶺南的新作。

建築位於塱頭村外的荷花池之中

屋頂上放置了近30組池塘,種植水生植物
“春陽臺”坐落於塱頭古村中,周圍環繞著眾多的池塘:荷塘、魚塘、風水池,其基地正位於古村落外的荷塘之中。
“‘春陽臺’是一個藝文中心,而老建築本身就是文化性的。怎麼呼應嶺南的田園風光,怎麼去呼應塱頭古村的古建築,文化在建築上怎麼體現,是我們要做的一個工作。”張永和說道。

建築與周圍景觀整體鳥瞰圖

不同高度、層級上都佈滿了荷花
屋頂上放置了近30組池塘,種滿了水生植物。實際不僅是屋頂上,下沉的院落裡、周邊區域,不同的高度、層級上都有荷花。“其實‘春陽臺’是不用做景觀設計的,因為它周圍景觀太好了,你設計的沒法跟自然的比,但是我們蓋這房子不是佔掉了一塊荷塘嗎?要把荷塘還回來,就還到了屋頂上了。”
建築中的荷花種植池與地面上的天然荷花池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個“立體荷塘系統”。微風吹過,有“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的韻味。

遊人可以在屋頂步道隨意活動,同時看到種植池、天然荷塘和不遠處古村落的景色
屋頂步道設定了兩三個可以供遊人拍照的點,步道的終端遠眺可以望見村落。“去步道上走一走,就明白為什麼這房子屋頂有池塘,在地上的池塘之上,遠遠地就看到村落了,這就是鄉村之美。”


步道的盡端將遊人引入大自然
“這個村落告訴我們,還可以再小點,把整個設計保持一個更親切的、更有人性的尺度,這事就變得特別重要。”張永和說道。
8000多平米的房子進行了“大化小”。先是把這個房子往地下沉了一層,變成地上兩層,地下一層,下沉庭院就是為了把整個房子的身段放低。

“春陽臺”入口區域

下沉庭院將整個房子身段放低
設計將建築從體量上打碎,形成一個聚落的佈置,把一個大建築就化成一組小建築,塑造出一個“村落感”。功能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特別小,都是垂直的,被稱為“塔”。

入口下沉通道讓遊人有一種發現的樂趣
入口的樓梯是折下去,貼著邊又有一條衚衕,希望遊人是要找找才能發現,然後鑽進去。
“建築的簷下空間像個長廊,做得比較窄,我們把一些傳統空間組織進來,再加上旁邊的景觀,讓你老記著,現在是在塱頭村鄉村裡。”

藏書樓主要包括知識階梯、古籍展廊、閱覽區等功能分割槽,內有三萬冊藏書,以及文瀾閣《四庫全書》真本

立於荷塘內的餐廳,遊人可以近距離觀賞荷花在不同季節的形態,從夏天的飽滿到秋日的殘意,周邊景觀得到充分利用
建築內部有展覽空間、藏書樓、親子空間、餐廳、劇場,部分空間是往下沉的,餐廳、劇場是獨立在地面上的。餐廳四面都是通透的,讓你是在田野風景裡面進餐。
遊覽的路徑從地下一層的庭院開始,可以在房子裡頭一直走到上面,再回到一層,在地面層再直接進入劇場、餐廳。在三層的部分有一個垂直的聯通,透過地面層把其它兩層一起聯絡起來。

雙向劇場,舞臺的背景開啟後,可以直觀地感受田野景觀
雙向劇場獨立的在田野中間,北臨古榕樹,南臨荷塘,在面向觀眾廳開放的同時也可朝向荷塘開放。現在舞臺的背景常會開啟,直觀地感受田野景觀。
“‘春陽臺’它是關不了門的,一旦用一個圍牆把這個區域圍起來,定時開關,它就沒有社會性了。咱們這地兒最說明問題,兩三個人想吊嗓子,有一個人想吹小號,在家不是就有點吵,他就可以到這來。”

村裡的文藝團體時常會到雙向劇場演出
建築形態承襲了當地文化,兩個相鄰建築單元之間的過渡空間“塔”,形式上與塱頭村特有的門樓相呼應。

兩個建築單元之間的過渡空間“塔”

頂光高樓、側光高樓、單曲光縫高樓
建築內部做了曲面“雙凹牆”,人在中間有一種擠過去的感覺,每進一個新的空間,光線先暗下來,然後豁然開朗,等於是一收一放一收一放。“塔”頂上的天窗有些微差,一共6個,各不相同,透過屋頂天窗的形式變化營造出迥異的內部光環境。

“眯縫眼”(月牙窗),弧線“月梁”等元素的運用展現了對傳統嶺南建築的當代詮釋

搭配素混凝土創造一個當地的公共空間,延續傳統的文脈
外立面也用了一些小的弧線元素,做出了“眯縫眼”(月牙窗)。
站在下沉庭院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外牆材料,用傳統的紅瓦鑲嵌在牆的表面,轉過去是傳統的青磚,又是紅瓦牆,然後又變成混凝土。把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用法都放在一個空間裡,青磚、紅瓦、混凝土之間相互呼應。

春陽臺夜景
“建築不是說用一個貼符號的方式傳達傳統,傳統的繼承,是根據今天的生活方式衍變來的。我們希望“春陽臺”也能夠變成古村落的後代,向塱頭古村致敬。”

去年,上海博物館東館迎來試營業。整體建築歷時7年打造,佔地4.6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13000㎡。建築形體像一個藏寶盒,東南西北四個外立面各不相同,呈現“海洋和陸地的交匯”的特徵。


東立面處螺旋坡道長度近百米,層高7米5,寬度1米8
上博東館是“航母級別”的一個博物館,佔4.6公頃用地,建築面積一共113000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2層。建築東南西北四個面的開放度也不一樣。
外立面上波浪形和平正面相互交錯,象徵海洋和陸地的交匯。材料上選用了來自巴西的維納斯白麻,每一塊石頭的肌理都不相同。

外立面大量的反曲元素運用,形如波浪,和上海沖積平原的地理特徵相關聯 攝|徐浩然
透過下沉廣場進入到B1層,頭頂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天窗,是一個“上博之眼”的景。把地下空間引進建築,跟上面的螺旋坡道,用張弦杆的天窗形式在垂直空間融在一起。

用張弦杆的天窗形式把“上博之眼”和“螺旋坡道”在垂直空間融在一起
透過“上博之眼”可以看到螺旋坡道,每一層坡道的長度近百米,掛在南北兩個核心筒上。
屋頂還設計了兩處江南園林,西邊是偏江南的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東邊的是兼有演出、會客功能的開放的庭院。

在屋頂能夠感到園林之意,看到園林之景
主入口進來有一個公共大廳,在長180米的軸線上,還有一些階梯式的休息空間。地下有學術報告廳、餐廳、下沉廣場,形成多中心的公共空間模式。


一層大廳公共空間 攝|樊譁親
博物館內部有相當多的開放空間,每一層的展覽空間與螺旋坡道結合,看展看累了可以隨時走出去。
內部空間裡選用黑、白、灰的石材,黑色的花崗岩限定了主展區,白色的基調則是由外立面延展進來,灰色用在地面上,三種顏色對應了中國的傳統繪畫基調。

下沉廣場
上博東館在館藏方面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青銅器、書畫藏品。其它博物館往往是按編年史、歷史通史的方式展示,上博則是以藝術門類來展示的。
整個東館共有20個展廳和互動空間,將在2024年內陸續開放。現在主要開放的有三個展覽,分別是:中國古代青銅館、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邂逅三星堆——12K數字微距看國寶。

豐富的展品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是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地區以外的最大規模、最成體系的一個展覽,呈現了363件/套文物,約三分之一的展品為最新考古發現。

金面具笄發青銅人頭像

夔龍冠縱目青銅面具

位於青銅館的大克鼎
上博東館不僅僅是給人觀賞、打卡,它得滿足大眾對文化空間的需求。讓博物館從過去的一個地標性建築物,變成了一個擁抱人的場所。

上海圖書館東館東南側是上海最大的城市森林,世紀公園,西北側則是繁華的市區,不遠處還能看到上海標誌性的高樓三件套。宛如一塊玉石,“漂浮”在一片綠色的“海洋”之上,與周邊的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


上圖東館的外形靈感取自傳統的中國園林。建築形態上則模擬被切割後的石塊,以“璞石經雕琢打磨後成為玉石”的意象,隱喻圖書館育人的過程。

每一塊外立面玻璃的紋理各不相同
大面積的落地窗與窗邊觀景位的設定,將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內。

館內還拓展出兩個室外閱覽空間,自帶遮陽功能;一個屋頂花園,栽種著上海本土的植物。讀者們可以將館內的圖書帶出來閱讀,一邊休憩,一邊俯瞰周邊的美景。團體研學、聚會、活動也可以在這裡進行。館外還有一圈口袋公園,滿足社交需求。

“東館設計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從書籍到交集(From collection to connection),從傳統的書庫變成集展覽、活動、服務的複合空間。”近50米高的中庭,天光直射而下,自然吸引人們的目光向上,使用竹子、橡木和水磨石營造出溫暖的氛圍。

不同時間,中庭中的光影也在不斷變化
圍繞中庭,有面向東西南北的4處開放式閱讀廣場,2個面向城市,2個面向森林。內部各個功能區之間都是連通、流動的,中間幾乎沒有分隔。

3層閱讀廣場
地下一層,有專業的演播室、劇場、影音室,未來不光能開講座,還能做直播、欣賞各類的表演藝術。7樓,做了一間博物館級的展廳,開館首展精選了70件鎮館之寶。

地下一層共配備了五間演出、演講空間,未來將籌辦面向公眾的各類活動
“無差別、公平地為一個人的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撐,這是上圖作為一座公共圖書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