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工業園與城市高樓間,一座為“打工”鷺鳥構建的天堂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盤點國內外優質專案

遠眺溼地博物館的第五立面 ©田方方
在廣東佛山市順德區繁忙的工業園和新建城市高樓間有一座鬱鬱蔥蔥的“鷺鳥天堂”,兩萬多隻鷺鳥在這座生態島嶼裡飛翔、繁衍、棲息。業主找到建築師想要設計一棟溼地博物館,集觀鳥塔與展覽館功能於一體,旨在提高遊客對溼地生態的認識,並提供獨一無二的觀鳥體驗。
從溼地公園望向博物館 ©存在建築 

從鷺島望向溼地博物館 ©存在建築

專案緣起
 1998年經營竹編腳手架生意的“鳥叔”冼銓輝租下200畝荒灘來栽種竹子,幾年後腳手架生意冷落蕭條,但這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卻被鷺鳥們“愛上”,陰差陽錯成為了鳥類的棲息地。為了保護鷺鳥,鳥叔在竹林外挖建了隔絕外界的護林河,防止外人偷獵;在樹林外圍租下魚塘,在裡面投放了60多萬條魚苗,為覓食的鷺鳥解決食物問題……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讓這片城市綠洲成為了鳥類天堂,如今順德政府將鷺鳥天堂的保護範圍擴容了13倍至100公頃,修復水系、更新竹林,將這個區域重塑為雲鷺溼地公園。
溼地公園的原生狀態, 竹林、椰林、榕樹 ©Link-Arc建築事務所
草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從溼地公園望向博物館 ©存在建築

消隱的選址
溼地博物館的基地坐落於雲鷺溼地公園的西北角,毗鄰鷺島。場地被護林河一分為二,河道兩側生長著繁茂的水杉和榕樹。業主與建築師一致認同專案的選址要從保護鷺鳥的角度出發,施工過程要避免打擾鷺鳥,建築體量儘量“消隱”甚至“消失”。最終的建築選址退到了一排落羽杉林之後,讓水杉林與大王椰林成為一道天然屏障,最小化建造過程對鷺鳥的影響,用謙遜的姿態與這片區域裡的“原住民們”和諧共處。
場地模型 ©Link-Arc建築事務所
方案模型 ©Link-Arc建築事務所
從溼地公園望向博物館 ©田方方
“打工”的鷺鳥
考察場地時建築師登上了鳥叔搭建的簡易觀鳥塔,雖然構造簡單粗暴,但是觀鳥塔的高度讓遊客的視野越過密林,在樹冠之上感受到“長空去鳥沒,落日孤雲還”的自然奇觀。鷺鳥在廣東當地被戲稱為“打工鳥”,它們會在清晨“上班”出門覓食,傍晚“下班”,在落日的餘暉下回巢休憩。建築師希望新建的溼地博物館可以在節制建造的前提下,體現空間的高遠與生命的遼闊。
生態系統研究 ©Link-Arc建築事務所
從鳥塔望向溼地博物館 ©田方方
遠望雲鷺溼地博物館 ©存在建築
"打工鷺鳥"的日常 ©陳志廣

四個鏡頭
建築形體由四根不同方向的清水混凝土筒體組成,像是在場地上水平旋轉的四個“鏡頭”,躲在密林之後捕捉鷺鳥的生活瞬間。為了儘量減少建築的佔地面積,建築師把筒體豎向疊加起來,形成一座四層的觀鳥塔,最高的筒體只比南側的水杉林梢略高。從鷺島望向博物館,建築“消失”在了亞熱帶的密林中,只有一片通透的“鏡頭”躲在密林後,管窺鷺鳥。
旋轉的四個鏡頭示意 ©Link-Arc建築事務所
溼地博物館鳥瞰 ©田方方 
從南側鷺島望向溼地博物館 ©田方方
從北側望向溼地博物館 ©田方方
南側棧道視角 ©存在建築

四張取景框
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博物館的每根筒體都被旋轉至最佳的觀景方向,在內部空間形成了四個錯落的“取景框”,一至四層分別望向亞熱帶雨林的樹根、樹幹、樹冠和樹梢。遊客逐層觀景,可以在建築內部的不同高度上望見鷺島的樹影婆娑與鷺鳥蹁躚。建築內部空間簡潔、純淨,透過具有方向感的空間指向,藉“取景框”為橋樑,建立起與周邊鷺島在時空上的聯絡。
 "四張取景框"概念示意 ©Link-Arc建築事務所
從半空中望向四個取景框 ©田方方
從落羽杉林望向取景框 ©田方方
從二層露臺望向取景框 ©田方方 
荷花池上的取景框 ©田方方
與傳統的展覽建築不同,這座建築疊了4層,建築師力圖實現形態的相對高隱與與視線的遠達,前者體現為“身之所容”的空間高度,後者體現在“目之所矚”的視線實驗上。
建築剖面與視線分析 ©Link-Arc建築事務所
溼地博物館西側立面 ©田方方
溼地博物館南側立面 ©田方方 
管窺自然
博物館四個筒體相疊加的部分被“布林差分”成一個豎向的三角形中庭,四層的體量在這裡被串聯在了一起;自然光透過頂部深梁的過濾變得柔和,均勻地灑向室內的每一個角落。中庭是建築內部不同透視方向的共同“視點”,站在這裡既可以看到不同透視角度相切得出的物理邊界,同時視線也可以透過不同視角的筒體“管窺自然”——筒體盡端的取景窗,像是鑲嵌在空間中幾幅精心挑選的風景畫。身處建築之中,被柔和的自然光包裹著,人們透過取景窗可以感受到季節的流轉與自然的變遷。

軸測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二層中庭空間 ©田方方
三層中庭空間 ©存在建築
四層中庭空間 ©田方方
天光中庭 ©存在建築
散點透視:建築採用箱型混凝土結構,每個筒體的側牆、頂板和底板共同作用,提供整體承重支撐。整個建築中沒有一根柱子,盒子的懸挑端都掛在三角形的核心筒上受力。
從大王椰樹下望向博物館 ©存在建築
清水混凝土懸挑 ©田方方
筒體結構的佈置約束了建築內部東西向的視野,同時在建築南北向呈現了類似於散點透視的內部構圖;具有方向感的空間指向把遊客的注意力引導向南側的熱帶雨林與鷺島,景觀的取捨之間,體現了“遠近取與”的空間視角。
溼地展廊 ©田方方
 一層室內空間 ©田方方
北側中庭樓梯 ©田方方 
首層書吧空間 ©田方方 
松木混凝土
混凝土的結構形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清水混凝土的建築做法,建築師希望透過“建構合一”的築造過程,實現更為真實、自然的建造效果。外立面採用現澆松木模混凝土,松木的細膩紋理賦予了外牆自然的質感,與周圍的亞熱帶雨林遙相呼應。
施工過程 ©Link-Arc建築事務所
材質細節 ©存在建築
混凝土質感 ©木析AlexanDENG
混凝土質感 ©木析AlexanDENG
白天的混凝土牆面像一幅乾淨的畫布,安靜的接受自然在它上面作畫,樹影水光在畫布上隨著日照在一天之內不斷變化。
細節實景 ©郭詩雨
細節實景 ©郭詩雨
細節實景 ©郭詩雨
細節實景 ©郭詩雨
生態保護
為了不破壞溼地環境,在對現有的 560 棵樹木進行測繪後,建築師仔細確定了建築的位置,縮小建築的佔地面積,然後旋轉了每一層的建築體量——在減少砍伐原生樹木的同時,確保建築可以捕捉到良好的觀鳥視野;為了保護鷺鳥,建築師希望在這個專案中減少玻璃的使用,只在密林包圍的首層設定了節制的水平玻璃窗,二層以上只在幾個最佳的觀景點設定了取景窗,並未過度佔用周邊的溼地景觀;建築屋面覆蓋了荷花池,生態水景弱化了建築在第五立面上的存在感。
從落羽杉林望向博物館 ©田方方
博物館入口 ©存在建築
透過密林的博物館一角 ©存在建築
透過密林看向展廊 ©郭詩雨
觀鷺之“器”:遊客秋日登臨觀鷺,遠望順德天際線,雨林、鷺島、溼地、沙洲、城市,視角由近及遠,心理空間逐漸投射至遠方。雖然建築選址被隱藏在了一片熱帶雨林之後,“自找”的侷促總圖關係背後是建築師對“高”與“遠”的另一種思考:“高”是一種生命的追求,登臨觀鷺的空間敘事以層層疊加的的形式體現在空間中;“遠”是一種生命的展開,經過約束後的“取景器”透過有目的性的空間指向,將遊客的注意力投射到更遠處,從而引發對另一種生命的關懷與關照。
遠眺博物館 ©田方方
第五立面 ©田方方
專案圖紙
模型照片©Link-Arc建築事務所
模型照片©Link-Arc建築事務所
模型照片©Link-Arc建築事務所
總平面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一層平面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二層平面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三層平面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四層平面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剖面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剖面圖 ©Link-Arc建築事務所     
牆身大樣剖面 ©Link-Arc建築事務所
專案資訊
專案名稱:順德雲鷺溼地博物館
專案地點:中國廣東順德
專案型別:展廳、博物館
專案規模:建築面積1,800㎡
業主:華潤置地、佛山市順德區政府
設計時間: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
建成時間:2024年9月
建築設計:Link-Arc建築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陸軼辰
專案負責人:郭詩雨
專案團隊:周睿、張嘉琦、鍾臻煒、劉子達、程競斌、Luis Ausin、楊靈運、綦
峰、徐嘉瑞、華心寧、Sarah Kenney、李紫石、Isabella Chong
設計範圍:建築設計、室內概念設計、景觀概念設計
執行建築師/結構機電設計:奧意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結構顧問:深圳市行健工程設計諮詢有限公司
幕牆顧問:瀋陽正祥裝飾設計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承跡景觀
室內設計:於舍設計
燈光照明顧問: 上海格銳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結構型別:箱型混凝土結構
主要建築材料:松木模清水混凝土、玻璃幕牆、不鏽鋼板
主要室內材料:人造石、肌理塗料、木飾面
施工方: 中國建築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益匯達清水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攝影:田方方、存在建築、木析AlexanDENG、郭詩雨
發文編輯|Xinmiao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