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值得期待的10座建築

如果問對2025年的建築有什麼期待,我們知道明年將有一些大事件,比如大阪歷史上第三次舉辦的世博會,還有世界各地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築,它們都在各自的城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已宣佈將於來年竣工。
2025 年的主角包括新的城市地標,如漢堡的最高建築和柏林的“亞馬遜大廈”,也包括新的開放專案,如OMA對紐約 SANAA 新博物館的擴建。最後,一些仍在等待向公眾開放的建築,如扎哈·哈迪德生前設計的拉巴特大劇院,其落成典禮至今仍是個謎。
Fenix移民博物館
MAD,鹿特丹
進入千禧年以來,西方知名事務所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從 OMA 設計的中央電視臺總部,到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的“鳥巢”,再到 MVRDV 設計的天津濱海圖書館,歐洲設計師們利用他們的文化聲譽,用標誌性建築幫助塑造新興的全球城市。然而,在鹿特丹的Fenix移民博物館(Fenix Museum of Migration),MAD 建築事務所卻反其道而行之。在世界當代建築的溫床之一,這家總部位於北京的國際事務所正在將一座佔地 16000 平方米的歷史性倉庫——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倉庫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造成一座專門展示全球移民歷史的海濱博物館。
這個地標專案將在 2025 年向公眾開放,作為亮點的屋頂是一個被稱為 “龍捲風” 的蜿蜒樓梯,從舊建築中拔地而起。龍捲風象徵著蜿蜒曲折的遷徙之旅,雕塑造型的頂端是全景景觀。MAD 建築事務所創始人馬巖松說,“龍捲風是關於未來的,但它植根於過去。對我來說,它隱喻了經過這座建築的移民的旅程”。
拉巴特大劇院
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拉巴特
作為扎哈·哈迪德親自設計的最後作品之一,拉巴特大劇院的歷史特別具有爭議性。這座非洲大陸最大的劇院於 2014 年開工,但由於設計變更、建築成本大幅增加以及扎哈於 2016 年去世和隨後的團隊更換,工程出現了重大延誤。
扎哈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其空氣動力學形式的靈感來自於鄰近河流的蜿蜒曲折和阿拉伯書法的流暢性,就像景觀中的鋼鐵波浪一樣突出,將自己配置成一張誘人的打卡地標,就像其他已成為其所在城市標誌性代表的傑作一樣,這是一個更廣泛的地域營銷戰略,旨在提升摩洛哥首都的吸引力。
大劇院佔地 5.5 萬平方米,有 1800 個座位,還有一個可容納 7000 人的露天圓形劇場,於 2021 年竣工,但一直未舉行落成典禮。該建築的形象後來出現在新發行的 20 迪拉姆紙幣上,為 2025 年的開幕帶來了一線希望,但官方尚未宣佈任何訊息。
上海大劇院
Snøhetta,上海
挪威工作室的這一專案目前正在與上海的建築公司ECADI合作進行開發,它是一項國際競賽的優勝者,旨在幫助重新定義後灘地區,即2010年世博會的舊址。該建築群對上海的形象至關重要,它是Snøhetta在奧斯陸和釜山歌劇院等眾多表演藝術中心中的又一力作,也是Snøhetta在中國的另一個重要專案——北京圖書館之後的又一力作。
建築的核心部分就像一把動感十足的扇子,象徵著 “舞蹈的動感活力和公共擁有感”。該建築的屋頂與眾不同,全年開放,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共享空間。歌劇院由三個禮堂和一系列設施組成,包括餐廳、圖書館和舒適的電影院,旨在吸引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從大堂到大廳和三個禮堂,扇形主題貫穿整個專案。這個多層面的專案可滿足各種演出需求,包括傳統戲曲、中國戲曲、古典音樂會和實驗演出。
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館
弗蘭克·蓋裡阿布扎比
計劃在阿聯酋人工島薩迪亞特(Saadiyat)新建的三座博物館中,只有讓·努維爾設計的盧浮宮已於 2017 年開館。另外兩座博物館,即諾曼·福斯特的扎耶德國家博物館和弗蘭克·蓋裡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計劃於 2025 年向公眾開放。
世界上最大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於 2006 年首次宣佈開工建設,預計 20 年後竣工。蓋裡設計了以共同庭院為中心、由走道連線的展廳群,以及其他垂直展廳群,這些展廳群可容納各種垂直和水平展覽空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策展靈活性。紀念碑式的錐形建築為庭院提供了自然冷卻和通風,向傳統的中東風塔致敬。該專案佔地約 30,000 平方米,11 個錐形結構與整體體量形成鮮明對比,弗蘭克·蓋裡將其描述為 “一種刻意的無序,以達到清晰的效果”。
2025 年大阪世博會標誌性展館
大阪
2025 年大阪世博會的展館雖然是為特定活動而建的短暫建築,但無疑是本年度最令人期待的建築事件之一。從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的巨型木環,到馬里奧·庫奇內拉設計的義大利館及其巨大的門序列,2025 年大阪世博會將是體驗這類建築的絕佳機會,它將奇觀與對當代建築的反思結合在一起。世博會將於 2025 年 4 月 13 日至 10 月 13 日在夢洲人工島舉行,屆時將有 160 多個國家參展。
作為大阪世博會總規劃師的藤本壯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全球動盪和衝突之際,2025 年大阪世博會是世界各國匯聚一堂的寶貴機會。
卡地亞基金會新址
·努維爾,巴黎
1994 年,由讓·努維爾設計的玻璃和鋼結構標誌性建築——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在拉斯佩爾大道落成。40 年後的今天,卡地亞基金會在皇家宮殿廣場又添新址,預計將於 2025 年底落成。努維爾說:“如果我們有遺產,那就是要豐富遺產”,而在這裡,他們要做的就是在一座具有重要歷史的豪斯曼時代的宮殿上開展工作,這座宮殿建於1855年,拿破崙三世下令對其進行城市改造,使其成為盧浮宮大飯店,多年後又成為盧浮宮大商場和盧浮宮古董店的所在地。
讓·努維爾的設計旨在將建築的歷史背景融入其中,強調開放式的建築風格,大面積的凸窗將周圍的聖奧諾雷街、裡沃利街和皇家宮殿廣場盡收眼底。
新博物館擴建
OMA,紐約
新美術館自 2007 年啟用由 SANAA 設計的建築以來,作為一個機構得到了蓬勃發展。但是,這座由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設計的空靈建築,其薄紗般的無窗外牆,始終不是一個完美的契合點。參觀者抱怨其擁擠的通道和幽閉的展廳,而工作人員則抱怨其狹窄的空間。員工們還有其他非建築方面的不滿。當他們試圖成立工會時,博物館進行了反擊,導致藝術界名人寫了一封公開信,指出博物館採取的措施是 “散佈恐懼和敵意,並誤導管理層和員工工會在工作場所的作用”。
為了擴建這座位於曼哈頓的當代藝術博物館,OMA宣稱他們希望 “在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之間能夠存在一種不那麼說教、更加出人意料、甚至可能是浪漫的糾纏關係”。因此,我們期待在 2025 年看到的是一個新的體量,它的七層與 SANAA 部分的七層平齊,以便橫向擴充套件功能,並加強博物館的公共使命及其與城市的關係,在兩個主體之間創造一個間隙空間,引導藝術、活動和風景優美的立面樓梯的流動。
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
MAD,洛杉磯
多年前,《星球大戰》和《奪寶奇兵》的導演和創作者喬治·盧卡斯和他的妻子梅洛迪·霍布森就開始構想建立一座博物館,專門展示各種形式和媒體的視覺故事。這座由 MAD 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建築預計將於明年完工,並於次年年初開放,其展覽空間達 28,000 平方米,禮堂可容納近 300 人,位於洛杉磯紀念體育館附近的博覽會公園內。
盧卡斯博物館採用鋼結構框架,外覆 1,500 塊玻璃纖維增強聚合物板,屋頂由綠化和太陽能板組成。該博物館被譽為博覽會公園樹冠的延伸,在 11 英畝的場地中心增加了新的周邊景觀和一個廣場。Studio-MLA 設計的花園將成為公園的新入口,同時還提供露天劇場、懸掛花園和人行天橋等空間。
“亞馬遜大廈”
BIG,柏林
柏林 Edge East Side 主要供亞馬遜公司使用,因此被非正式地命名為 “亞馬遜大廈”,由丹麥 BIG 事務所設計,是柏林市的新建築地標,高達 140 多米。這座摩天大樓位於 Warschauerstrasse 十字路口旁,目前已基本完工。它的前兩層用於公共活動,預計將在明年內向城市開放。
近年來,這個雄心勃勃的專案經過了廣泛的討論,一些團體和活動家對其實施提出了大規模抗議。不過,該專案在設計時認真謹慎地應用了領先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並被設想為德國“最健康”的摩天大樓之一。根據開發公司的說法,最終設計融合了當代城市要求和自然元素,“創造出通風的空間,讓人充滿活力,補充能量”。EDGE East Side 是新一輪健康建築浪潮的一部分,它所倡導的理念是,辦公室不僅要發揮功能,還要與周圍的社群互動。因此,其透明的設計創造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空間,吸引遊客和行人進入。
漢堡最高塔
大衛·奇普菲爾德,漢堡
哈芬城區(Hafencity)的歷史長達數十年,誕生於漢堡港口區的改造,是歐洲許多城市眾多復興專案的象徵,在建築想象中,它是以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易北音樂廳這樣一個標誌性建築為代表。在其另一側再建一座地標性建築的專案於 2017 年啟動,此次簽約的是另一位普利茲克得主大衛·奇普菲爾德。由於資金困難,Elbtower 的完工經歷了挫折,但最近的新聞報道稱工程有可能復工。
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設計的 Elbtower 高 230 米,是漢堡最高的建築。位於哈芬城河畔,與易北音樂廳遙相呼應,集辦公、零售、酒店和公共空間於一體。建築計劃於 2025 年竣工,其錐形玻璃外牆採用太陽能遮陽板和 Studio Other Spaces 設計的動感照明,將在天際線上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存在。
Hello 2025 ~
 良倉2023年貨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