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建築”已成為時下熱門的話題,各個城市新落成的藝術空間都成了新的打卡地。
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載體,美術館更是心靈的庇護所。
美術館不僅僅是藝術品的容器,其本身亦能承載和傳達文化態度與藝術審美。
今天特別和你分享,近年新建成或者即將開放的10個全新的藝術空間。
隈研吾在中國的全新作品——UCCA陶美術館,在江蘇宜興正式落成,並於2024年10月正式對公眾開放,這也是繼北京、北戴河、上海之後,UCCA在中國的第四座美術館。
盛產紫砂的宜興丁蜀,有著7000多年的製陶歷史,美術館位於丁蜀鎮陶二廠文化街區的核心地帶。
UCCA陶美術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Eiichi Kano,田方方)
美術館的設計致敬陶土文化,大規模使用了陶土這種材料,受到當地“龍窯”的啟發,陶美術館最終的形態酷似一條盤旋的“龍”。
UCCA陶美術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Eiichi Kano,田方方)
建築立面的瓦每一片都是由經驗豐富的工匠燒製的,走近看會發現其上斑駁又有生命力的肌理。經高溫燒製以後,陶板表面會產生微妙的凹凸紋理與色彩層次,在不同角度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變幻莫測的效果。
UCCA陶美術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Eiichi Kano,田方方)
隈研吾還特別設計了一條視線通道,從園區內的美術館出發,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河畔,時而幽暗,時而視野開闊,形成和建築、歷史、文化的有趣互動。
UCCA陶美術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Eiichi Kano,田方方)
隈研吾表示,高溫中誕生的陶瓷,在東方文化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燒製成型的過程,反映了其與在地之間一種深厚的情感聯絡。
陶美術館有視覺衝擊,有溫度,有陶土粗糙的觸感,這完美地體現了隈研吾最著名的“五感建築”設計理念。
UCCA陶美術館內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Eiichi Kano,田方方)
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蘇州H+美術館已經封頂,計劃於今年下半年對外開放,這也是安藤忠雄在蘇州的首個作品。
蘇州H+美術館效果圖(圖源:公眾號“GA環球建築”)
建築階梯狀的設計創新性地將建築打造成“立體園林”,與蘇州“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史蹟名園”的城市風貌相呼應。
蘇州H+美術館效果圖(圖源:公眾號“GA環球建築”)
“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依然延續他最擅長的設計風格——用混凝土澆築牆面,不進行任何裝飾,完美呈現混凝土的質感。
2024年4月28日,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正式啟用,藝術中心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畔三江交匯處,是集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於一體的重大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築師何鏡堂帶領團隊設計。
設計以“文化巨輪、時光拱廊、鵝潭寫意、雲山藝境”為理念,該藝術中心酷似一艘停泊在珠江岸邊的輪船,寓意滿載嶺南文化藝術寶盒的巨輪即將揚帆起航。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圖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攝影:九里建築攝影)
藝術空間是一個多層次的公共空間:第一層是濱江景觀帶、親水棧道、親水平臺、架空廣場、下沉廣場等;第二層是面向公眾開放的飛虹廊橋;第三層是室內外觀景平臺、藝術共享大廳、屋頂花園等。
從高空鳥瞰,藝術中心明顯為跌落式退臺設計,並自西向東依次表現為三組方盒子,聯絡三館的巨大廊橋頗具長虹臥波之態。藝術中心選擇了白色作為造型基調,透過控制立面肌理的細節變化來形成不同的明暗度、光澤度,從而避免了白色的單調。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圖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攝影:九里建築攝影)
廣東美術館是三館中建築面積最大的,設計團隊設計了從明心路一側進入的主入口流線,並以飛虹拱廊劃分左右兩側功能:左側佈置廣東文學館和非遺館,右側則佈置廣東美術館。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藝術共享大廳(圖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攝影:林力勤)
目前,由丹麥設計事務所BIG、工程公司ARTS Group和建築工作室Front共同設計的蘇州當代美術館已完成封頂,並計劃於2025年竣工。蘇州當代美術館,位於金雞湖濱水公共區域,緊鄰摩天輪而建,佔地近5萬平方米。
蘇州當代美術館鳥瞰效果圖 (圖源:Bucharest Studio)
美術館對蘇州傳統園林要素“廊”進行了現代演繹,以9個巧妙連線的獨棟單體呈現“一步一景”的設計構思。
美術館的主要設計元素是絲帶狀的傾斜屋頂,在整個場地蜿蜒展開形成遮陰的長廊,展館的外牆由波紋狀和弧形玻璃裝飾,並用暖色調的不鏽鋼固定,與園林色彩相得益彰。
BIG創始人兼創意總監,建築師Bjarke Ingels說:“我們的理念是將其打造成一個充滿亭臺樓閣和庭院的中國園林。各個獨立展館透過玻璃畫廊和門廊相互連線,最終編織出一個雕塑庭院與展覽空間交織的網路。”
今天的上海黃浦江畔,舊工業逐漸退場,文化藝術登場。
上海西岸穹頂藝術中心曾是亞洲最大水泥廠之一,遠遠望去彷彿黃浦江邊的“西岸之眼”,如今經過改造,百年老倉庫化身現代綜合性藝術場館。
上海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圖源:SHL,攝影:Arlifa Wang)
藝術中心的屋頂採用了全新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白天透過半透明屋面板可以看到內部保留的工廠初始結構,夜晚燈光開啟後則又是另一番景象,建築變身為一盞柔和的燈籠,散發出溫暖的光芒。
上海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夜景(圖源:SHL,攝影:田方方)
原始的穹頂鋼架被原樣保留並恢復至其最初鮮明的橙色,並在室內新增了鋼結構。
上海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內部(圖源:SHL,攝影:田方方)
最近,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立的“凡爾賽獎”“美術館和博物館”專案,公佈了2024年全球七個最美美術館的名單,中國成都的A4麓山美術館入圍。
這是一箇舊建築改造專案,麓山作為兩千年建造的城郊鄰里社群,有著特別明顯的時代特色。改造依託於原有的建築脈絡,以義大利最美風景的托斯卡納為藍本,營造出一個可以讓人輕鬆遊覽的小鎮。
A4麓山美術館鳥瞰(圖源:天仝建築,攝影:存在建築攝影)
改造盡力減少對原有建築立面的改動,所有增加的體量都採用非常現代的營造方式,比如用鋼板植入原有建築,形成輕薄的構造和筆挺的線條感。
A4麓山美術館(圖源:天仝建築,攝影:存在建築攝影)
2024年9月底,杭州的全新藝術地標西泠·武林美術館正式啟用,這是一座集藝術展覽和文化產業為一身的文化綜合體。美術館的藝術空間,佔地上建築面積的三分之一,是建築中最重要的主體,懸浮於城市之上,彷彿晶瑩的長卷。
西泠·武林美術館整體外觀(圖源:築境設計,攝影:文沛)
在建築的高、低區之間,是聯絡兩區間的空中庭園,設定有文創、餐廳等配套功能空間。
西泠·武林美術館雕塑廣場(圖源:築境設計,攝影:文沛)
營造宜人友好的場所環境也是建築設計的重要方面,沿西側設定了宜人的沿街景觀步行空間,並設定了小型街角公園,供行人們停留。
西泠·武林美術館區域性外觀(圖源:築境設計,攝影:文沛)
麗水古堰畫鄉藝術中心,於2024年4月28日正式開館投入使用。這個麗水市目前規模最大的藝術綜合體坐落於高密度的老居民區,保留著傳統聚落形態的古街近在咫尺,四周群山環繞,充滿原生態的市井煙火氣。
融入自然山水中的麗水古堰畫鄉藝術中心(圖源:line+建築事務所,攝影:蘇聖亮)
藝術中心既是現當代藝術的展示空間,也是小鎮居民的日常活動空間,建築與周邊街巷貫通連續。
麗水古堰畫鄉藝術中心(圖源:line+建築事務所,攝影:蘇聖亮)
藝術中心的展陳空間,由大小不同的展廳、連廊串聯而成,室內設計由紅色金屬鏽板樓梯統領,打破了通常封閉美術館的“白盒子”印象,使得內外空間得以連貫。
麗水古堰畫鄉藝術中心內部(圖源:line+建築事務所,攝影:蘇聖亮)
建築師孟凡浩表示,與設計一座純粹、清冷的藝術中心相比,他更希望藝術中心是多元的、熱鬧的,白天能在這裡看展逛街,傍晚能在這裡散步玩耍,晚上有市集、聚會、廣場舞,藝術和市井相互滋養。
麗水古堰畫鄉藝術中心(圖源:line+建築事務所,攝影:蘇聖亮)
西藏唐卡藝術博物館位於拉薩市南部彭布山腳下,與布達拉宮隔河相望。設計師希望這座建築外表看起來像是一個屬於西藏的房子,內在則是一個現代的藝術展示空間。
西藏唐卡藝術博物館(圖源:AND Studio,攝影:存在建築)
為了保護環境,該地區禁止採石,因此建築師用雙層清水混凝土外牆來重新演繹傳統的石牆,立面的紋理可以在一天中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類似於藏式房屋立面的陰影,也呈現出混凝土原始、粗糙的質感。
設計還對拉薩傳統裝飾樣式進行簡化,並運用現代材料和工藝使其重現,比如主入口的門頭、立面的窗花、中庭的扶手欄杆等。
西藏唐卡藝術博物館(圖源:AND Studio,攝影:存在建築)
在建築的整體佈局設計上,採用了化整為零的手法,將建築分解為六個體塊,它們沿著坡度相連,形成一種有機的聚落,遊客可以沿著錯落有致的平臺一級一級地攀登,室內的參觀動線是不斷上升的,呼應西藏寺院的精神邏輯,可以說參觀博物館也是一種精神“攀山”的過程。
西藏唐卡藝術博物館(圖源:AND Studio,攝影:存在建築)
舟山市美術館並不是一個新建的專案,它是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多年之前的作品,早就建成了。但因為管理和資金等問題,美術館落成五年後還是遲遲沒有對外開放,園區的部分建築甚至開始荒廢。
但美術館最近終於完成了整修,預計將在2024年12月揭開神秘的面紗,對公眾開放。
美術館依然是王澍一貫的風格,用建築來詮釋地域文化與自然的緊密聯絡,也彰顯了王澍對可持續建築理念的堅守。
透過對建築材料的巧妙運用,建築表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紋理和視覺效果,使美術館宛如海上的礁石群,與舟山的海洋文化交相輝映。
藝術,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縷光。
藝術空間,是世間忙碌的人們寄託心靈的烏托邦。
它們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如找時間去逛一逛,讓身心得以放鬆,靈魂尋到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