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東京建築漫步》這本書寫作於2021年,記錄了我在東京街頭行走,與眾多著名的現代建築相遇的過程與心情。本書用八個部分切入東京街頭的建築空間,與讀者一起走過六本木、上野、代官山、青山、表參道等街區,在21_21 Design Sight美術館、國立新美術館、法隆寺寶物館、墨田北齋美術館等建築內體驗光影空間,在中目黑、吉祥寺、神保町等街區發現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用貼近普通人的視角、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建築設計,讓建築不再高冷和陌生,與年輕人當下關注的文化潮流相融合,拉近建築設計與日常生活的距離。那些喜愛的建築安靜地散佈在城市的街道中,儲存著飽滿的能量等待大眾來汲取。


翻看幾年前寫下的文字和拍攝的照片,曾經在日本的旅程清楚地浮現在眼前,在亞洲去日本看現代建築比較便利,我幾乎不用過多考慮就定下了這個選題。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築》中說過,“在不適宜居住的房子里居住,也是不幸的,它摧殘著我們的健康和道德。”
建造精神健康與道德高尚的建築是這本出版於1923年的宣言所追求的,影響了一代國際建築師。在法國完成學業回到國內後,我和李柏於2018年在上海創立柯笠建築,進行現代建築的建造實踐,在施工渾沌滯後的條件下力求將設計理念落地,讓作品與世界建築標準對標,並獲得了多個國際獎項。
對於從事建築和相關設計行業的人來說,日本建築的價值和重要性無需多言。行走在東京繁華的街頭或者是有文化底蘊的街道上,會很高頻率地與有名的現代建築和頗有設計感的店鋪、私宅偶然相遇。無論普通的日本民眾對現代建築的認知如何,至少目之所及,東京街頭的建築品質表明日本與世界的接軌比我們早很多,是踐行現代建築實踐的先驅。
比如本書封面選用的照片,是位於上野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美術館由柯布西耶於1959年在其弟子前川國男、坂倉準三、吉阪隆正的配合下建造完成,2016年被選錄為世界遺產。美術館前的廣場上有法國雕塑家羅丹的雕塑作品《加萊義民》,大廳內也陳列了羅丹的小尺寸雕塑《思想者》和《青銅時代》。由前川國男設計的新館與柯布西耶的舊館共同圍合成內庭院,館內常年展示著歐洲藝術家的作品。

國立西洋美術館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國立西洋美術館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法隆寺寶物館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代官山集合住宅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為了參觀上野周邊的現代建築群,我們在附近小住,每日穿過上野公園步行去看建築。藍得透明的不忍池中尚存大片殘荷,公園如同城市的沼澤,隱藏了各色人群,讓城市變得放鬆。酒店房間不大,有層層後退的露臺,眼前起伏錯落的樓宇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在酒店吃自助早餐,服務員是說英語的巴基斯坦人,身邊坐著亞洲人與黑人的混血小孩,早餐是納豆、烤吐司、美式咖啡混搭的吃法。感覺彷彿在巴黎的郊外坐地鐵13號線,會遇見不同種族與信仰的人,大家如同城市遊牧民在地球的各個角落移動。吃完早飯後穿過公園去參觀建築群落,有時一直要看到天黑。
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在《建築的夢想——公民、城市與未來》(A place for all people)中提及蓬皮杜中心,這座巴黎市中心的建築為市民提供了公共生活的場所,它讓人們在此相聚,供年輕的情侶在此約會,在廣場上進行表演和嬉戲,是市民公共生活的殿堂。
我期待在東京看見同樣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各種公園、美術館、博物館以及設計感的商業街區都成了人們公共生活的舞臺,人們在現代建築內以及室外的廣場、公園、河灘自由地活動,公共空間是無論種族與貧富都可以讓人平等地展現生命力的場所。

東京文化會館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Tokyo Midtown入口天橋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21_21 Design Sight 美術館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表參道沿街立面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晚間8點,在前川國男設計的東京文化會館內,聚集著不少中老年人,一場古典音樂會即將開演,蓬亂著白髮的他們很有活力地在金色的大廳內穿行。有文化氛圍的公共空間,是乏味現實的一道出口。整座建築混凝土材質的巨大體量非常醒目,灰色的屋簷被做成了圓弧形,傳承了柯布西耶在印度設計的昌迪加爾議會宮大屋頂的造型特點。
上海的十五分鐘步行圈包含了公園、購物、餐廳、圖書館等生活設施,在青山或者代官山的街道漫步,感受都市的繁華密集,東京街區自然形成的步行圈在適宜的城市尺度內讓市民的生活與消費更加便利。我喜好風格清淡雅緻的街區,去除多餘裝飾後輕簡、樸素的審美讓街道變得純淨。
現代建築與東方傳統文化的融合是日本建築的魅力之處,即便是在六本木、表參道這樣的繁華鬧市,自然貼切地與現代建築相融的東方設計風格讓人感到安心。比如 Tokyo Midtown 內木格柵與玻璃營造出風格纖細的空間,電梯牆板上覆蓋了傳統的和紙材料,創造了溫煦柔美的光影區域性。在設計中,木料、磚頭、泥土等傳統材質的加入讓建築變得可以呼吸,為都市生活帶來親密、內在的感官體驗。

國立新美術館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國立新美術館 ©柯笠建築 Atelier LI
在黑川紀章的國立新美術館內遊走,冷峻而純淨的玻璃材質打造出的立面幕牆如同一道水波,溫柔地蔓延在冬日的庭院內。大挑空的通高空間內立著兩個倒置的混凝土錐形體,沿著曲面幕牆擺放了桌椅用作開放式咖啡廳。冬日的陽光穿透明豔的藍天,穿過玻璃幕牆,溫暖地灑滿大廳,坐在窗邊翻看建築書籍,在純淨的異鄉大廳內,混跡於陌生的人群中。
在這座透明純淨的建築內遊走,彷彿行走於虛空之中。虛空是有聲音的,或許一切都很安靜,但是我可以聽到這份虛空。屏息凝神在建築內細細看展,感受藝術的氣息。在內心宗教感的安寧中信步遊蕩,重新發現和理解寂靜。寂靜是空間與時間的無窮,如同自然中的水、空氣和陽光。正因為這份“空”,我們才有了感知的流動。在這座六本木的玻璃體現代建築內,可以感知到抽象、現代的材質表現出的意境。
在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中,物質世界的表現如同中世紀羊皮紙上擦掉舊字寫上新字的隱跡紙本,舊字在化學作用下隱約浮現。在一片不斷進化的土地上,人類文明持續書寫著。參觀東京建築的過程不過是對文明程序的短暫一瞥,由於行程匆忙,還有很多著名日本建築師的作品未能得以考察,希望未來可以去體驗。
書寫旅途的回憶,品味建築藝術中流露出的直覺和力量,幫助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用現代的材質、技術和設計語言記錄時代的特徵。
東京大學 情報學環·福武會館 安藤忠雄



墨田北齋美術館 妹島和世



根津美術館 隈研吾



葛西臨海公園 谷口吉生




李璇設計師,柯笠建築 Atelier LI 創始合夥人,畢業於法國巴黎第八大學。主持設計的建築專案上海浦東田園住宅 Pudong Villa,獲得 2024 DNA Paris Design Awards、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榮譽提名,Global Future Design Awards 金獎,Archello Awards House of the Year 長名單。設計工作之餘熱愛旅行,現居上海。
李柏柯笠建築 Atelier LI 創始合夥人,主持建築師,畢業於巴黎美麗城建築學院 ENSAPB,獲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 Architecte D.E.,擔任《東京建築漫步》建築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