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自研電機上來就被罵?

行業
共振
上週末,理想汽車第一產品線總裁湯靖在微博回覆網友時,將一場關於「自研」的爭論推向了高潮。
導火索是網友的一句質疑:「不公佈合作方直接說自研,是不是不合理?」
這句話背後,是理想汽車近期高調宣傳的「自研碳化矽功率晶片」量產——按照官方說法,自研自產的碳化矽模組和電驅總成已在蘇州和常州基地下線,即將搭載到純電車型。但有部分網友很快發現蹊蹺:關鍵合作伙伴三安光電、匯川技術的名字,在宣傳文案裡幾乎消失了。
面對質疑,湯靖搬出了兩個跨界案例:
國產大飛機 C919 有 40% 的零部件來自國外供應商,包括髮動機 ,但沒人質疑它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2004 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剛起步時,自動變速箱清一色進口,但消費者依然願意為「國產突破」買單。
湯靖還稱,如果按照網友所說,有供應商參與就不算自研的話,「那全世界沒有一個零件是自研的,不管是博世、電裝、法雷奧,還是賓士、寶馬、特斯拉……」在湯靖看來,如果把這樣的標準套在手機行業,那麼晶片代工模式同樣無法被稱作自研。
然而,這場爭論看似糾結於術語定義,實則暴露了智慧電動車時代的一個傳播難題:當車企將自研作為賣點,合作邊界的透明度便成了使用者衡量誠意的標尺。
其中矛盾不在於技術,而是使用者在智慧電動車時代對「全棧自研」的期待與供應鏈合作現實之間的落差。
純電 SUV 的腳步聲壓不住了
讓我們暫時拋開爭議,聚焦理想汽車的兩座工廠,你會發現,理想的「技術牌」已悄然鋪開。
在蘇州,理想與三安光電合資的斯科半導體公司投資 10 億元建設的碳化矽模組產線,於 2024 年底完成通線,全橋功率模組 C 樣已交付驗證。該技術率先應用於理想首款純電 MPV 車型 MEGA,配合 800V 高壓平臺,目標直指高效充電與續航提升。
在電驅產線建設方面,理想汽車與匯川技術合資成立了匯想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匯川技術是理想汽車電驅動品類第一大供應商,2023 年業務佔比約 40%,2024 年佔比約 60%。雙方在常州設立了電驅動總成生產基地,專案總投資 2.115 億元,年產能規劃達 70 萬套,其五合一整合系統(電機、電控、減速器)產線已於 2024 年 4 月投產。
這條產線將電機、電控和減速器等核心部件高度整合,效率,是它最顯著的優勢。
據官方透露,透過自研 3D 虛擬評審技術,產線調試周期從行業平均的 7-8 個月壓縮至 5 個月,自動化率達 62%,每 45 秒可下線一臺電驅總成。就產品而言,新一代電驅系統體積更緊湊、NVH(噪音振動)效能最佳化,將成為理想純電 SUV 的核心配置。
技術落地的背後是清晰的商業邏輯。2024 年理想全年交付量突破 50 萬輛,2025 年銷量目標劍指 70 萬輛,其中,即將推出的純電車型被寄予厚望。透過自研碳化矽模組與電驅系統,理想試圖在 800V 高壓平臺競爭中確立能效優勢,同時控制供應鏈成本。
可以預見的是,能耗低、充電快,將成為理想純電 SUV 釋出會的兩大重點內容。
在去年 8 月的理想汽車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創始人兼 CEO 透露,理想汽車將會在 2025 年上半年釋出全新的純電 SUV 車型,以服務更多的家庭使用者。
但同時,他也給自己立下了兩個目標:一是解決純電 SUV 車型的造型設計問題,二是交付時能向用戶提供超 2000 個超級充電站。
「要實現接近燃油車的充電體驗非常關鍵,這其中基礎設施的跟進至關重要。」李想認為,想要讓使用者購買純電產品,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充電問題。
從超充站的數量來看,理想的進度不可謂不迅速。
截至目前,理想汽車在全國範圍內建設了 1857 座充電站。在過去的幾個月裡,這個數字在一每月 200-400 座的速度瘋狂上漲。而這,恰好與常州整車工廠的進步同步:
四大工藝產線完成除錯,70 萬套電驅年產能就位,三款純電 SUV(M7、M8、M9)高溫高溼測試也已經全部透過,三款車型早在去年 8 月就被曝出諜照。
單打獨鬥造不出好車
在 2025 年 Brand Finance 全球汽車品牌價值榜上,理想汽車排名第 34 位,雖在中國品牌中位列第三(比亞迪第 12,吉利第 26),卻仍與特斯拉(第 3)有著明顯差距。
當特斯拉 Model Y 煥發新生、比亞迪騰勢用易三方炫技時,理想的「冰箱彩電大沙發」故事,需要裝填新彈藥。
理想最後需要準備的是:讓使用者提前接受其在純電領域的核心表達——「低能耗」是一個,「充電快」也是一個,「自研」同樣是一個。
自研碳化矽模組和電驅,本質上是在電池之外再造一個技術錨點,在智慧電動車時代,消費者對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高度敏感,這與燃油車時代 「變速箱依賴進口」 形成了鮮明對比。特斯拉等車企對於自研的不斷強調,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壓力,倒逼新勢力車企強化它們的技術敘事。
但事實是,汽車產業鏈冗長且繁雜,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界限難以清晰劃分。還是舉幾個理想汽車的例子:
2021 年全球遭遇缺芯危機時,理想汽車和伯特利合作開發 WCBS 制動系統,雙方團隊在 300 多天日清日結的例會上,硬生生啃下 1500 條改進措施,最終在 L7/L8 車型上實現替代方案量產。
保隆科技董事長張祖秋更記得,理想 L8 研發空氣懸架時,國內尚無大批次生產經驗,僅橡膠配方就迭代 50 種,最終誕生 79 項專利——熱氣焊接、塑膠上氣室等新技術,如今已成為行業標配。
「不是甲乙方,而是一個團隊。」欣旺達動力董事長王威這樣形容與理想的合作。在南京基地,雙方共同設計的電池 PACK 產線,從材料選擇到連線方式均圍繞家庭使用者需求定製。
不只是理想,特斯拉也好,比亞迪也罷,這種車企+供應商的「虛擬事業部」模式普遍存在於各主機廠。單打獨鬥造不出好車,一個品牌的成功,離不開整個產業鏈的協同共振。
文 | 李華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