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汽車2024,「落後技術」的全面勝利

頭圖來源 | 問界官方
作者 | 伍文靚
編輯 | 蘇鵬
還記得過去十年中,汽車行業中廣為流傳的「增程只是油向電過渡的技術」的言論嗎?
當市場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擺在面前,曾經那些不絕於耳的關於「增程技術」的批判和嘲諷,在2024年迎來了180度的反轉。
  • 「第一個吃螃蟹」的理想汽車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後全球第三家扭虧為盈的新能源車企,銷量持續增長中;
  • 「後起之秀」問界汽車實現銷量口碑雙豐收,甚至一度超越理想成為銷冠的新勢力品牌;
  • 「迅速抄作業」的零跑汽車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實現逆天改命,毛利率轉正。
市場反饋為「增程」二字賦予了提振銷量的傳奇色彩。而在明年,增程車型的細分市場將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亂鬥。
2024年以來,極氪、阿維塔、小鵬、智己、埃安等純電動品牌陸續披露了增程車型相關的計劃。不久前的廣州車展上,坦克、騰勢也加入了這一陣營。除了自主品牌,不少合資品牌也紛紛表示未來將在中國市場推出增程車型。
這場全面的倒戈之下,仍在堅守純電技術路線的特斯拉和蔚來反而成了少數派。
從2014年特斯拉正式入華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朝著以純電為主流的方向一路狂飆。如今正值新舊十年的交替之際,被詬病「落後」的增程技術終於打了一場翻身仗。
但,增程這把火還能燃燒多久?誰又會留在牌桌上?
增程不是唯一解
曾經被視為“過渡技術”的增程動力,如今儼然成為新能源車企們抵抗銷量焦慮的救命稻草。
理想汽車是該技術的最大受益者,這直接體現在交付資料上。最新資料顯示,理想在2024年11月共交付了4.8萬輛新車,前11個月累計交付44.2萬輛新車,穩坐新勢力交付排行榜第一。
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開始覬覦增程技術的市場紅利。
目前,包括零跑、阿維塔、問界在內的多家新能源車企都推出了增程技術產品。
增程產品的推出幫他們在當下的時間節點扭轉了銷量頹勢。比如於2021年推出的零跑C11,在上市初期交付量一度在1000輛左右徘徊。但在2023年上市增程款之後,零跑C11開始逆襲,如今月交付量穩定在1萬輛左右。
增程技術雖在動力形態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但絕非拉動銷量的唯一因素。
以理想汽車為例,增程車型雖為消費者提供了兼具長續航與低能耗的出行方案,但更為關鍵的是其對產品定位以及市場趨勢的精準把控。
比如在大家狂卷轎跑、商務五座SUV時,理想汽車早期主打高階六座/七座SUV車型,精準定位於有孩子/老人的家庭等多人出行場景;創新性地推出 “冰箱彩電大沙發” 等一系列極具吸引力的車內配置;在傳播層面也是緊緊圍繞“移動的家、幸福的家”理念,搶先一步佔領了家庭使用者群體的心智。
作為蔚小理同一批成立的新造車企業,零跑汽車從前期的默默無聞,如今一躍成為造車新勢力前三強,這背後固然也有增程技術的拉動。
去年,零跑汽車利用“半價理想”的策略巧妙切入15-20萬級市場,打入國內消費者購車最為集中的細分領域,同時為大量價格敏感性使用者提供同級少見的高階配置。比如高通8295晶片、128執行緒雷射雷達、英偉達Orin-X智駕晶片等。
與半價理想一同繫結的,是“汽車優衣庫”的標籤。
“零跑產品銷量往上走的路徑可能與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網紅的產品不一樣,網紅產品一上來非常爆,但是我們是一點點累積口碑的過程。”零跑汽車市場部總經理周穎告訴未來汽車Daiiy,目前零跑的交付量已經達到3萬甚至是4萬輛的水平,除了用技術拉動產品競爭力外,曹穎還認為,“零跑的口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周穎透露,根據各大權威平臺表示,零跑保值率排行榜到細分市場已經到了第一的水平,“這種比較穩定和持續增長的口碑效應,對於現在的零跑爆發現象是背後底層很重要的邏輯。”
阿維塔亦是如此,作為旗下首款增程產品,阿維塔12切入30萬級增程轎車細分領域,避開理想風頭的同時,用轎車的形態向細分市場要增量。
同時,阿維塔12還搭載了華為乾崑ADS3.0智駕系統,借華為之手拔高產品力。
無論是理想,還是零跑和阿維塔,他們均將增程視為打破被純電動禁錮的技術枷鎖,並透過對目標消費者的洞察,做關於智慧化、或是價效比的加法。
增程不是銷量的唯一解,哪吒L在今年也推出了增程版本,並號稱是號稱“充電速度最快的增程車型”,但除此之外並無亮點。增程未能幫哪吒挽回頹勢,後續的結局大家也均已知曉。
進入新增程時代
任何市場,一旦進入的玩家過多就很難避免產品同質化、價格戰的結局。增程車細分市場也是如此。
當玩家大舉進入這一賽道之後,大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好的增程車究竟是怎樣的?下一代增程技術是怎樣的?
畢竟市面上的增程汽車產品已經足夠豐富,再做一輛普通增程車沒有意義。
為了從現有的增程產品中脫穎而出,新入局的小鵬汽車釋出了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其中,鯤代表超級增程系統,採用下一代增程技術;鵬則代表小鵬的純電體系。
鯤鵬超級電動體系的特殊之處在於融合了800V高壓碳化矽平臺、5C超充技術以及AI電池醫生等市面上同類產品少有的能力。
相比起外部營銷的詞彙「鯤鵬」,小鵬內部更常把這一體系簡稱為「超電」,因為他們認為小鵬的增程車型會無限接近於純電車體驗,發電機只是極端情況下的一重保險。
具體來說,在「超電」的加持下,小鵬增程車型純電續航可達430KM,是目前同類產品中最長的純電里程,整體續航最高可達1400KM;而且5C超充AI電池可實現1秒充電1公里,12分鐘充到80%的電量,可比肩目前市場不少純電車的充電效率。
同樣作為後來者玩家,智己汽車彎道超車的關鍵策略之一則是加大對電池的研發、提高電池容量,並針對不同電池的尺寸推出不同型別的增程車型,包括中大型SUV和MPV。
據瞭解,智己汽車計劃明年Q1推出的首款增程SUV將對標市場上的熱門車型理想L7。
這一波的增程熱潮也帶動了電池企業的創新。今年10月份底,寧德時代釋出專為增/混動車型打造的「驍遙」電池,能夠實現400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併兼具4C超充功能,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280公里的效果。
根據官方口徑,驍遙電池已獲得多個汽車品牌的幾十款增混車型的訂單。
毫無疑問,電池技術不斷被突破,增程車和純電車之間的邊界將進一步被弱化,理想、問界等玩家的領先優勢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面對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理想汽車在今年將電池容量提升到52.3度,CLTC綜合續航超1400 公里,與小鵬超電系統的整體續航相當,以期緩解使用者的里程焦慮;同時透過最佳化增程發電系統,提高燃油發動機為電池充電的效率,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同為守擂者的問界則是發揮一貫的軟硬體結合優勢。採用華為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臺,整合電機、電控和增程器等核心部件,透過最佳化電機控制演算法和能量回收技術,提升車輛的動力效能和續航里程。
總之,除了已經明牌的挑戰者,還有不少玩家在暗中盯著增程市場伺機而動,小米、極氪等車企均傳聞有增程相關的佈局。可以預見的是,增程市場在明年大有卷向紅海之勢。
只有增程車,跑不快也跑不遠
去年,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對汽車行業的未來趨勢預言:
“還在堅持多檔PHEV(插電混動)的車企,會在未來一兩年都轉換成增程式(REEV)的技術路線。這個判斷可以2025年來驗證。”
從2024年的資料來看,李想的預言確實正在成為現實。儘管他此次預言更針對插電式混動,但也足以證明增程式路線的增長潛力。
近日,國內不少車企對外公佈了11月的銷量資料:有14個新能源品牌實現正增長,其中至少有10個已經基於增程車型實現銷量飛躍、或是正在規劃推出增車車型。
增程車型在2024年的火熱是市場自由選擇產生的結果。
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臺車的情況下,既能解決市區低成本通行,享受電車的體驗,又能解決遠途能源焦慮的車更符合大眾需求。尤其是對於充電基礎設施還尚未完善的三四線市場。
基於上述行業現狀來看,短期內,增程產品還會為新能源汽車企業提振不少銷量。但從長遠來看,依賴於增程車的單一產品體系,車企跑不快也跑不遠。
11月銷量資料顯示,前期主打增程車型的理想汽車已經出現了交付量環比下滑。
有資料調研顯示,在2022-2024這幾年爆發的增程車購買需求,可能會在2027年之後慢慢下滑。一是因為屆時國內的充電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使用者的補能焦慮得到緩解;二是因為不少增程車屆時到了換車週期,消費者將向純電過渡。
或許是對此局面早有準備,理想汽車今年已經加大對智慧駕駛技術的研發,並在推出了新一代智慧駕駛技術架構「端到端+VLM雙系統」。同時內部在多個維度進行資金節流,包括原本計劃擴招至2000人的智駕研發團隊最終調整為1000人,年銷量目標也從80萬輛下調為60萬輛左右。
為了在明年的新款電車釋出之前穩住市場地位,理想汽車還在11月率先推出“車位到車位”智駕能力,並宣佈12月推出三年零息購車政策。
理想汽車從對內到對外的各種舉措,只是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激烈競爭的一個縮影。
除了理想汽車,包括問界、小鵬、智己、零跑在內的汽車品牌今年都或多或少在技術、人員、產能、供應鏈等方面進行了內部調整,以應對快速變幻的外部市場環境。
截至目前,比亞迪、零跑、小米三家企業已提前達成全年銷量目標,嵐圖、理想、智己等企業也陸續推出了2-5年不等的金融免息政策,刺激銷量轉化,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但是形勢不容玩家們懈怠,明年還有一場更重要的仗要打——2025年,理想、智界、極氪、小米、特斯拉等車企還將推出20-40萬級別的純電SUV,這是真正走量的爆款車型市場,也是競爭最激烈的細分市場。
考慮到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已經連續四個月突破50%;其中,國內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74.6%,增長空間已經逐步壓縮。
玩家增多、蛋糕有限,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淘汰賽已經加速到來。2025年,誰上分、誰下桌,敬請期待。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