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
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美國和俄羅斯一起把歐洲的臉打得腫腫的,特別是美國的“背叛”與“出賣”,讓輿論很自然地想到歐洲戰略的另一個方向——中國。
媒體都在突出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兩次對中國的溫和表態,1月份她說“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擴大與中國的互利貿易和投資關係”,2月她又說“讓我們與中國這一世界經濟巨頭建立更公平、更平衡的關係,這對歐洲是有意義的”。而馮德萊恩是歐洲對華鷹派政策的首要規劃者之一,也是歐洲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關稅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馮德萊恩(資料圖)
與此同時,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呼籲重新重視與中國的對話:“我們與中國在氣候保護和國際貿易方面有許多共同利益。”作為輿論的標誌性總結,明鏡週刊週六發文稱,中歐雙方開始重新靠近,歐中投資協議也有望迎來轉機。西班牙外交大臣阿爾瓦雷斯也在日前表示,歐盟應該制定沒有美國參與的對華政策。
然而這一切只是開始。歐洲最大的問題是缺少整體戰略,歐盟雖然成立了,也發行了歐元,但歐盟的戰略自主一直是政治爛尾樓。
歐盟已經有27個國家,重大政策實施一票否決。“小國集萃”的歐盟在骨子裡仍是小國心態,習慣傍美國,跨大西洋主義根深蒂固。親美派,也稱跨大西洋派,是歐洲戰略自主的強大阻力,他們不斷誇大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把歐洲帶入對美國安全保護的深度依賴。表現在對華政策上,具體國家的對華戰略自主往往比歐盟更有力道些,但受美國的影響,也很不穩定。中英黃金時代一度叫得很響,但曇花一現。德國默克爾時期對華關係友好,但之後出現倒退。馬克龍也經常出現搖擺,使法國缺少堅定的對華友好合作路線。

▲當地時間2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網採訪時稱,“你們(美國)不能同時對中國和歐洲發動貿易戰”。(影片截圖)
整個20世紀是歐洲階梯式衰落的世紀,那邊的美國已經在大洋對面高度崛起了,後來蘇聯也崛起了,歐洲國家卻忙著彼此戰爭。1914年到1945年的兩次世界大戰讓歐洲徹底喪失了對世界的主導權。二戰之前英國還是世界大國,但是二戰之後,英國和歐洲完全萎縮到了美國的羽翼之下。眼看著歐洲已經不行了,廣受推崇的政治家丘吉爾卻率先發表了鐵幕演說,為冷戰做了最重要的政治鋪墊,而冷戰時期是歐洲不斷縮小影響力的過程。
從歐洲共同體開始,歐洲人嘗試聯合起來,開始只是追求市場一體化,後來逐漸有了共同外交等政治主張。但是歐洲的團結非常容易被分裂,而且美國在多個關鍵時刻捅刀。90年代爆發波黑戰爭,歐洲開始扮演談判促和的角色,後被美國把談判主導權劫走了,結束波黑戰爭的《代頓協議》就是美國主持簽署的。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德法兩國堅決反對美國開戰,但是英國、西班牙還有幾個東歐國家與美國站到一起,歐洲分裂。2021年美國主導的AUKUS協議,導致法國失去了與澳大利亞簽訂的價值560億美元的潛艇合同,法國政府極其憤怒,指責美國背叛盟友。
歐洲人一直沒有從心底裡承認中國的崛起,他們習慣於視中國為市場,而不是合作伙伴。進入網際網路經濟時代,美國大型網站像無敵艦隊一樣橫掃歐洲。谷歌、臉書和亞馬遜幾乎壟斷了歐洲的數字市場,歐洲本土網際網路企業競爭力低下,德國的SAP在企業級軟體市場雖有競爭力,但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幾乎沒有話語權。歐洲的產業精華越來越多地被美國吸走,但是歐盟在經濟上的最大抱怨卻指向了中國,不斷指控中國市場不開放,雙方投資不平等。

▲2023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拜登、時任英國首相蘇納克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宣佈核潛艇合作。(圖源:外媒)
中歐2020年好不容易談判達成雙方投資協定,最後卻因為相互制裁幾個人,被歐盟議會推翻了,擱淺至今。今天的歐盟在技術上越來越失去競爭力,新能源應用是歐洲帶頭倡導的,但在電動車新浪潮中,歐盟幾乎出局。進入AI時代,歐盟再次落伍,除了一個阿斯麥,幾乎整個歐盟都在舊產業中迴圈苟且。
歐盟的最大威脅顯然不是已經被北約東擴擠到邊緣、經濟也全面落後的俄羅斯,而是歐盟自己科技、經濟競爭力的持續衰落。歐盟需要作為真正的戰略自主者與全世界接觸,使用俄羅斯的廉價能源,與有很大互補空間的中國市場成倍擴大合作,讓中歐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不再是阻擋雙方合作的路障,要讓中歐合作變成坦途。
中國絕對是歐盟戰略自主和提升綜合實力的支持者、幫助者。歐盟需要站到中美的中間位置上去,或者朝那個位置無限靠近。近日多位歐洲官員匿名錶示,歐洲的對華政策受到美國的壓迫,歐洲這幾年的對華強硬很大程度上是華盛頓操縱出來的。以晶片為例,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直接針對歐洲半導體企業,導致荷蘭政府在美國壓力下限制阿斯麥對華出口EUV光刻機。既然看到了這些,歐洲人就應該行動起來,砸碎美國拴在他們身上的鎖鏈。

現在是美國那邊不斷髮出“撤出北約”“不管歐洲了”這樣的聲音,歐洲很多人的反應是戰戰兢兢的,而不是被釋放的自由感,太沒出息了。歐洲的法國、英國都是核國家,歐盟的總人口多於美國,經濟實力雖比美國弱,但是俄羅斯的數倍,他們何苦要如此懼怕俄羅斯的“威脅”,又如此擔心被美國“拋棄”呢?
英國為歐洲做了同美國關係的錯誤示範,倫敦以與美國的特殊關係為傲,是歐洲戰略自主的破壞者。但即使沒有英國,歐洲大陸這麼大的人口和經濟規模也足以維護他們的自尊,形成受世界尊重的內生髮展動力。
歐洲現在發出示好中國的聲音,大概還有向美國施壓的很大考慮,進一步發展對華關係,他們仍然有點三心二意。然而美歐關係的動力已經用盡了,不斷枯竭,不可能重回巔峰時代,中歐關係卻有進一步惠及雙方的巨大空間。相信歐洲即使迫不得已,也會向中國有所走近,但是帶著戰略決心主動修復對華關係,與不得不做的挪動,效果是不一樣的。期待“亂世出英雄”,歐洲能夠誕生幾位有真正全球視野和戰略胸懷的大政治家,把歐洲帶出迷茫,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