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隨著美俄緩和以及俄烏局勢的逆轉,歐洲焦慮到了極點。於是乎,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被提了出來,就是謀求歐洲防務自主、成立“歐洲軍”、安全上不再依賴美國。


這個想法,從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時期就有了,但這麼多年各種原因一直沒搞成。這次,歐洲人似乎決心很大,不但嗓門比之前大了很多,而且似乎形成了共識,也有了初步的行動計劃。
確實,歐盟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要麼繼續沉淪被宰,要麼防務自主,要麼散夥解體。
斐君認為,歐洲防務自主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條理由就夠了——北約是美國控制歐洲的工具,美國永遠不會允許歐洲建立一支獨立於北約之外的軍隊。
這是眾所周知的,也是常識,因此這不是今天文章討論的重點,今天我想寫寫歐洲的一些“癌症”和無解的困局,這些病症的交織,註定了歐盟不僅不可能防務自主,還將繼續沉淪下去。
一、自私與短視
歐盟的防務自主夢想,始終受制於成員國間根深蒂固的利己主義,這種不團結和互相提防在俄烏衝突中暴露無遺。舉幾個例子吧。
2022年對俄能源制裁,導致歐洲電價飆升400%,工業競爭力驟降。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被迫關閉路德維希港工廠,法國鋼鐵行業裁員20%,但波蘭仍堅持要求歐盟擴大制裁範圍,以換取美國軍事保護。犧牲他國經濟、保全自身安全,本質是東歐國家將地緣風險轉嫁給西歐工業國的自私。
再來看軍工產業的零和博弈。法國主導的“未來空戰系統”與德國推動的“主戰坦克專案”表面是技術合作,實則暗藏產業主導權爭奪。法國達索公司拒絕向德國轉讓發動機核心技術,萊茵金屬則要求法國採購其裝甲系統,導致專案進度滯後三年。這種“聯合研發、各自為戰”的模式,使歐盟防務工業聯盟淪為紙面口號。
二、美國滲透的無處不在
軍事和情報滲透。美國在歐洲部署了174個軍事基地與3.5萬駐軍,其中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不僅是北約中樞,更是美軍全球無人機指揮中心。2024年德國法院曝光,該基地透過“稜鏡”專案長期監控默克爾等歐盟政要,形成事實上的政治訛詐能力。
經濟滲透與操控。北溪管道被炸後,美國對歐液化天然氣出口量激增300%,價格較俄氣高出4倍。雪佛龍、埃克森美孚透過長期合同鎖定歐洲買家,僅2024年就賺取超額利潤680億美元。歐盟淪為華爾街的提款機。
意識形態滲透。布魯金斯學會、蘭德公司等美國智庫透過“跨大西洋對話”專案,深度介入歐盟政策制定。馮德萊恩任內簽署的11份防務檔案,有7份直接引用美國智庫提案。歐洲主流媒體是美國的傳聲筒和洗腦機器,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美國駐布魯塞爾辦事處的臨時工們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7個子女均為美國籍,丈夫海科·馮德萊恩在斯坦福大學持有價值2.3億美元的專利信託。馮德萊恩一邊推動對俄製裁,一邊將兒子安插在美國軍工複合體的董事會。馬克龍一面高呼“歐洲戰略自主”,一面默許阿爾斯通被通用電氣肢解.
歐洲領導人不是政治家,而是美國駐布魯塞爾辦事處的臨時工。
歐洲人權法院75%的法官擁有美國法學院背景,2024年裁定“成員國不得拒絕美軍引渡請求”,為美國長臂管轄開綠燈。荷蘭海牙法院的選擇性司法,更是成為美國打壓歐盟自主派的工具。
最奇葩的是白左對歐洲軍事實力“潤物細無聲”的破壞。德國綠黨推動“性別中立軍營”,在軍隊搞LGBT,要求軍隊廁所取消性別標識、戰鬥服採用無體型設計,導致德軍徵兵率下降18%。
瑞典將30%的國防預算用於“氣候中性軍事行動”,為了氣候和所謂低碳,採購電動裝甲車卻無配套充電設施。這些實質上都是消解歐洲軍事能力的慢性毒藥。
四、軍事自主的無解困局
指揮權的歸屬悖論。法國主張建立獨立於北約的歐盟軍事指揮部,但德國堅持北約框架下的“雙軌制”。2024年歐盟快速反應部隊演習中,法軍拒絕接受德軍將領指揮,導致行動延誤72小時。聯合指揮體系形同虛設。
核保護傘的缺失。法國拒絕將其核武庫納入歐盟集體防禦,馬克龍明確表示“核按鈕永遠不會交給布魯塞爾”。而德國等無核國家堅持要求美國提供核威懾,形成“自主防務依賴美國核保護”的死結。
民眾認知的割裂。民調顯示,68%的東歐民眾認為“美國比歐盟更能保障安全”,而52%的西歐民眾支援減少對美依賴。這種地緣認知的撕裂,使歐盟難以形成統一的防務民意基礎。
五、美國:從離岸平衡到直接破壞
美國對歐洲防務自主“三位一體”的打擊:
北約的綁架:美國透過北約“第五條款”將歐盟防務納入集體安全框架,任何獨立軍事行動都需北約理事會批准。2024年歐盟試圖在非洲薩赫勒地區開展反恐行動,因美國援引“任務重疊”條款而被否決。
情報戰的隱蔽破壞:2023年德國聯邦情報局曝光,美國情報機構利用“怒角計劃”入侵歐洲防務局伺服器,篡改“未來空戰系統”設計引數,導致其雷達反射失靈。這種技術層面的定點破壞,無處不在。
經濟制裁的精準打擊:美國透過《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車企徵收45%關稅,卻對韓國現代豁免,迫使寶馬、大眾將工廠遷往美國,削弱歐盟軍工複合體的產業鏈基礎。2024年歐盟對美貿易逆差突破2000億歐元,經濟依附性不降反升。
結語:
歐洲困境的本質,其實關鍵不在於軍事能力或獨立意願的缺失,而在於整個精英階層已經與美國的利益深度繫結,在於幾乎所有領域被滲透得千瘡百孔。
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的軍事自主註定是場敗局。當波蘭邊境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還在為迷彩服顏色爭論不休時,俄軍坦克的炮管已悄然轉向維斯瓦河;當布魯塞爾的官僚們為軍事指揮權歸屬爭吵時,五角大樓的網路戰司令部正演練著癱瘓歐洲電網的“光明計劃”。
耗資千億打造的“歐洲軍”,或許會成為北約框架下的“偽軍”;那些激動人心的自主防務宣言,最終淪為美國軍火商的促銷廣告。
在這片誕生過拿破崙的土地上,大洋彼岸的征服者無需動用鋼鐵洪流,他們只需在布魯塞爾的雞尾酒會里輕碰酒杯,歐洲所有的雄心壯志和偉大計劃,就會如同香檳氣泡一樣,成為夢幻泡影。
重要提示!
最近不少讀者反映,訂閱號列表裡看不到斐君文章了,問我是不是停更了。其實不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斐君觀點的“星標”使用者或常讀使用者,就收不到斐君推送的文章了。這意味著,您可能隨時和斐君失聯。
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星標”斐君,操作很簡單:
1.點選文章標題下方的藍色字“斐君觀點”,進入公眾號首頁;
2.點開右上角的“…”
3.點“設為星標”。
就可以啦。煩請設定一下,我們相約不走散。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創好文,敬請關注“斐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