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開始懷念元首了

一覺醒來,紅綠燈政府垮了。
德國聯邦選舉委員公佈大選的初步計票結果,與選前民調排名大差不差。
聯盟黨得票率28.6%,排第一;排名第二的選擇黨得票率20.8%;列居第三、第四的,分別是朔爾茨所在的社民黨和執政黨之一的綠黨,兩者得票率加起來,還不夠聯盟黨的票數多。
當去年年底無法透過信任投票時,朔爾茨對大選結果早有心理準備,即使近幾個月絞盡腦汁,向德國百姓許下各種承諾,始終底子太差,畫的餅再大,也掩飾不了執政以來的民生頹勢。
至此,朔爾茨政府正式進入倒計時。
如無意外,聯盟黨候選人默茨將被提名德國新任總理,不過由於得票率不過半,達不到獨自組閣條件,聯盟黨需要與其他政黨組團共同執政。
對主流政黨而言,好訊息是默茨已公開拒絕與選擇黨合作,直接截停下任政府“向右轉”的傾向,畢竟選舉前夕,聯盟黨突然整了一齣加速右傾,支援選擇黨收緊移民政策的提案,挺嚇人的。
壞訊息是,選擇黨的得票率也來到20%以上,併成為德國最大反對黨,哪怕德國政壇一脈相傳設有“防火牆”,可架不住選擇黨在民間威望大增,要是繼續保持漲勢,下一屆大選就會很精彩。
選擇黨的表現如此亮眼,被稱為“人間清醒”的魏德爾功不可沒。
首先是她的無敵履歷:拜羅伊特大學經濟學博士、高盛法蘭克福分部分析師,入黨不到兩年躋身高層,並在2017年帶領選擇黨,破天荒進入議會,2022年擔任選擇黨聯合主席,成為該黨成立12年來首位總理候選人。
要說魏德爾團隊有什麼致勝法寶,其中一個是精準抓住社會痛點。
當默克爾開啟國門接收百萬難民時,這位在北京朝陽區喝過豆汁的投行精英,突然發現“反移民”才是財富密碼;
《圖片報》爆料魏德爾仍與中國智庫保持聯絡,這番務實做派讓柏林外交圈抓狂,不管政客們怎麼想,在政治正確與廉價鋰電池之間,德國車企用實際行動投了票;
反對“LGBTQ+”勢頭的群體,與支援選擇黨的群體高度重疊,一名選擇黨鐵桿在接受採訪時怒吼,寧願要一個會做飯的妻子,也不要綠黨的變性人配額。
由此可見,選擇黨崛起堪稱演算法時代的政治標本,但其做大做強的X因素,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超市雞蛋價格牌,47%的漲幅比任何政治宣言都刺眼。
德國百姓發現,自白左當權後,生活質量是一天不如一天,這時候,他們無比懷念默克爾。
默克爾在位16年,德國甩掉歐洲病夫綽號,人均GDP增長率達到18.3%,位居七大工業國之首,尤其2010年往後十年間,德國各項經濟指標全線飄紅,失業率屢創新低,被譽為德國“黃金十年”。
默大媽最為人稱道的,是在歐債危機中力挽狂瀾,一邊援助歐洲各國,一邊帶動他們收緊銀根,實施改革,最終歐元區經濟逐漸恢復,挺過至暗時刻。
可以說,正是有默克爾作為定海神針,歐盟才能在風雨飄搖中穩定下來。
倒不能說朔爾茨昏厥,其實這位鄰家大叔執政時期算勤勉了。
無奈紅綠燈聯盟太鬧騰,一個各種拆臺,一個專門唱反調,例如朔爾茨想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時,綠黨外長就跑到中國上演行為藝術,在臺海問題上表演雜技。
一個分裂的聯盟,帶來的結果是國力全面衰退,2023和2024年的GDP呈負增長,汽車支柱產業岌岌可危,世界競爭力指數從2014年的第6掉到第22。
更糟糕一點,默克爾留下來的政治資產被敗得一乾二淨,歐洲雙雄自此剩馬克龍苦苦支撐,最後被美國趁虛而入。
顯然,魏德爾上位,是順應民意的水到渠成的事,誰都清楚她對幫助烏克蘭毫無興趣,並且主張大幅收緊移民政策、推動德國恢復工業,拋開負面因素不講,與《我的奮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碰巧這個時候,選擇黨得到一股神秘外力相助,效果自是事半功倍。
美國向來實行的是長線滲透政策,透過控制歐洲輿論風潮牽引歐盟動向,歐盟對此心照不宣,反正從不奢望有啥主導權,能維持基本的體面就算。
可特朗普上任以後,一切都不同了。
歐盟原以為,萬斯是白宮派過來安撫他們的,特朗普沒與歐洲打招呼,單獨與普京通話商量停戰,怎麼著也要給盟友們一個交代吧?
沒想到美國的回應是,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對歐洲各國首領來了頓爹味十足的指責,一時批評他們無能,控制不了移民問題,一時炮轟歐洲的官僚主義,導致民不聊生,同時對馬斯克“干涉”歐洲政治的行為一番辯解,稱歐洲壓制言論自由,背離基本價值觀。
一通輸出下來,現場一度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在自己的主場遭受羞辱,歐洲的體面被萬斯踩成稀碎,慕安會主席在總結髮言時直接崩潰,失聲痛哭。然而光哭是沒有用的,教育完歐盟,萬斯沒理會朔爾茨的會面邀請,跑去和魏德爾私下面談了30分鐘。
選擇黨聲勢得以再次飆升,看來衝破“防火牆”只是時間問題。
面對歐盟的怨言,特朗普沒有給他們找補回來的意思,反而誇獎萬斯的演講非常精彩,小馬哥心領神會,隨後在推特轉發萬斯的演講影片,配上文字“讓歐洲再次偉大!”
特朗普集團的舉動看著莽撞,細品深思熟慮,三下五除二,就把美國政府在俄烏事件上的責任摘得一乾二淨,順手把鍋推給“昏庸”的民主黨政權和歐盟各國。
言下之意,當前歐洲主流黨派難堪大用,唯有右翼政黨值得老百姓期待。
對歐洲各右翼政黨領導人來說,特朗普的大禮包太厚重了,萬斯演講次日,以右翼成員為主的歐洲第三大黨團,在馬德里舉行政黨領導人峰會,口號就是“讓歐洲再次偉大”。
在反建制浪潮席捲下,歐洲傳統政治局面正遭遇巨大沖擊,歐盟總算明白,美國的野心不僅僅是烏克蘭,而是要對歐洲勢力來個大洗牌,奔他們來了。
萬斯的言論,不無替特朗普測試歐洲服從性的意味。
歐洲當然不服,在馬克龍牽頭下齊聚巴黎進行緊急會議,結果不出所料,歐盟不愧史上最鬆散聯盟,會議開了大半天,最後什麼也沒落實。
大家都想靜觀其變,看美國下一步動作再說。
美俄都談完一輪,就等斯基籤城下之約了,歐盟除了口頭抗議幾句,聚一起開個茶話會,再無大動作,或許是對懂王依然抱有一絲期望,希望他回心轉意,找歐洲談判。
看得出來,歐盟覺得自己仍在餐桌上。
特朗普之所以與歐盟翻臉,不是要捨棄歐洲各國,再怎麼搞戰略收縮,歐洲大盤總是要的,不過只對民主黨服從的歐洲,他要不起。
經過多年運營,歐洲早就成為民主黨的天下,與其被動接受大批二五仔,四年任期一過便面臨反噬,白做人情,乾脆推倒重來。
特朗普拉攏普京,扶起歐爾班、魏德爾、梅洛尼等右翼精英,鼓動歐洲右翼思潮,就是想重塑專屬他的歐洲新勢力。
一旦極右翼大規模上位,歐洲必定跟著集體右轉,到時歐盟自然分崩離析,就算最終走向未能如他所願,起碼民主黨在歐洲的鐵桶江山也被搞垮大半。
現在歐盟高層裡地位最尷尬的,莫過於馮德萊恩。
上任以來馮德萊恩表現如何有目共睹,無下限支援烏克蘭、為站隊美國主動與中國切割,還有被老大哥法案制裁打左臉的時候,主動把右臉貼上去,妥妥的美方臥底。
可因為跟錯老闆,特朗普上臺後,馮德萊恩瞬間由拖歐盟後退,變成歐洲真大腿,無論是維護民主黨的利益,還是表面的那一點歐洲尊嚴,她都必須肩負起抗美大旗。
各歐盟領導人對此樂見其成,真發生了什麼讓馮德萊恩頂雷就好。
自從默克爾急流勇退以後,歐盟各國操作挺掉份的,每次跟著美國搞制裁,坑害得都是自己人;跟著下俄烏渾水,結果國庫掏空後,桃子還被美國摘了。
全歸咎馮德萊恩的話,有點不厚道,她頂多是民主黨的傳聲筒,真正拍板的是馬克龍和朔爾茨。
哥倆忘了默克爾的告誡,保持中立才能讓歐洲得到最大利益,美國想對歐洲施行大陸均勢,他們大可以此對美國反牽制。
要是操作好了,歐盟完全成為中美俄爭相拉攏的目標,什麼都不用做,就可吃盡各家茶禮,然而因為貿然站隊民主黨,導致如今多頭捱揍的局面。
於是,全世界都能從歐洲身上佔便宜,只有歐盟和烏克蘭受傷的世界,真的達成了。
—— END ——
往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