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總是讓中國背鍋

歐盟被特朗普逼到懸崖邊
在美國暫停所有軍事援助後,澤連斯基的硬漢人設沒立多久就被其親手推翻,在社媒上宣稱已做好“在特朗普領導下”開啟談判的準備,並且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方便場合”簽署礦產協議。
堅持不道歉(apology),只“深表遺憾(Regrets)”,是他最後的倔強。
斯基的妥協,讓歐洲這幾天的大動作淪為白費,又是集體怒懟美國,又是迫不及待簽署歐版“和平協議”,英國還為之搭進去20多億英鎊,儘管錢是從俄羅斯那裡扒來的。
在正式簽署前,一切仍有變數,根據最新訊息,馬克龍打算聯同斯塔默,與斯基一起訪美,做最後努力。
只是任憑如何操作,歐盟想在美國那裡討到便宜,難度依然極大。
道理很簡單,誰拳頭大,誰說的就是硬道理,不說防空導彈、遠端火炮、F16戰機等裝備,絕大部分靠美國支援,光是星鏈被停掉,就足以讓烏軍指揮系統崩掉。
無論斯基還是歐盟各大佬,老早知道情緒價值救不了烏克蘭,不過美國大棒一天沒敲過來,總歸心存僥倖。
另外俄烏戰爭三年,歐洲各國掏空國庫,共援助烏克蘭1000多億美元,其中近9成都是貸款,這賬美國老大哥得管一下吧。
對這事,特朗普再三強調,錢是烏克蘭欠歐盟的,別找美國要。
由於長期窮兵黷武,烏克蘭國庫一早叮噹響,就剩礦產資源值錢了,在這塊別提割肉,美國連湯渣都不想分給歐盟。
至於俄羅斯被凍結的2300億資產,歐盟暫時還不敢有大想法,順一點下來給烏克蘭都挺冒險的,真敢全部貪墨,美俄的怒火歐洲沒有人能扛得住。
因此雙方角力最後,萬一出現歐洲人財兩空的局面,一點都不奇怪。
讓歐盟最受傷的,是美國軟硬不受,一心就要弄垮歐洲
美俄聯手拿走利益和土地,獨餘羞辱和債務給歐洲就算了,特朗普絲毫沒有帶頭大哥的意識,一時給他們加徵關稅,一時又說加收保護費,還四處攛掇右翼精英們奪權,一條生路都不留給他們。
歐盟一怒之下,宣佈對美國同等加稅,以示反抗,同時決定自籌8000億歐元,加強歐洲軍事實力,向特朗普展示歐洲大陸的自衛能力
老實說,上世紀產業鏈還沒有外移的時候,歐洲軍都攢不起來,以現在軍工鏈的萎靡程度,更加白瞎。
特朗普一眼看穿歐洲的“西洋鏡”,所以出言諷刺斯塔默“你們能獨自對抗俄羅斯嗎?
這兩個月來,馮德萊恩簡直像換了一個人,說話不再腦霧,重大會議上的發言字字鏗鏘,句句離不開歐洲利益。
真正在其位謀其政時,她終於意識到,以前在搞垮歐盟這件事上有多賣力,現在維持歐洲大盤的難度就有多高。
走投無路下,歐盟向東大“伸出橄欖枝”,能在軍事潛力上與美國抗衡的,只有它了。
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馮德萊恩14次提到“中國”,強調歐洲要與中國深化雙邊關係,能讓“歐洲著名對華鷹派說出這話,可謂名場面。
正如盧大使所說,當中國已經成為一頭大象,就無法再躲在樹後,一個身處全球中心的經濟體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東大確實可以什麼都不做,看著美俄獨吞俄烏戰果,然後一步步肢解歐洲,反正都是白人世界的事,貿然出手只會惹來一身騷。
只是有一點不容忽視,等美國收拾完歐洲就能騰出手腳對付東大了,按照懂王的藍圖,他要打造新的雅爾塔體系,與俄羅斯共分天下,其中最大的障礙是誰,不言而喻。
推動全球秩序多極化一直是東大的主線,坐視歐洲四分五裂,成為美國的附庸,只會讓局勢徹底崩壞,到時想安心搞發展都將成為奢望。
所以,歐洲是要拉一把的。
當然,要把握好時機,如今歐盟遠稱不上傷筋動骨,要是東大就這麼上桌,不僅佔不住大義,還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
大家應該都記得,2023特使訪問烏克蘭及歐洲多國,提出和平方案並推動和談時,歐洲一邊陰陽怪氣一邊倒轉槍頭對特使施壓的場面。
只能說白人的傲慢已滲入骨髓
現在歐洲對華的態度,真稱不上熱切,舉個簡單例子,前不久歐盟執委會的16輪對俄製裁清單上,就有25企業來自中國大陸
馮德萊恩一再強調與中國對話合作的重要性,無非想給特朗普壓力,希望美國重視歐洲盟友,否則他們就找中國合作,另闢蹊徑上桌。
不得不說,馮德萊恩的作秀,與馬克龍赴美前的公開言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美國與歐洲在戰略利益上是一致的希望美國能在對付歐盟和遏制中國之間二選一”。
顯然,歐盟還沒有與中國合作共贏的覺悟只是把東大當成震懾美國的工具。
歐盟對華“又打又談”的精分行為,充分反映他們的矛盾心理。
過去中國工業沒起來時,歐洲對其潛力半點瞧不上,僅看作世界低端工廠,和全球商品最大消費國,可當東大工業崛起並趕超西方後,在白人至上觀點唆使下輕視瞬間轉為警惕
表面上看是忌憚中國商品大肆搶佔歐洲市場根本原因其實擔心長久以來的高福利制度會受到衝擊而崩潰
在美國保護下,歐洲過得太無憂無慮,人口占全球比例不到10%,卻開銷著全球一半的社會福利支出
因此歐洲人可以上四天休三天拿著高福利,天天去沙灘曬太陽或者吃飽了撐的,攢起作死局,滿大街搞破壞,美其名為了環保
但在中國工業降維打擊下,歐洲製造業挺不住了於是各工業巨頭紛紛開啟開源節流模式,曾經的“歐洲夢”正面臨巨大的考驗。
問題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歐洲不能擺爛享福的因素歸咎於別人進步,莫名有種兩百多年前清朝閉關鎖國的既視感。
拜登時期,美國政府還能帶領歐洲玩槍口對外那一套,對東大實施關稅制裁。
不過到了MAGA執政時期,特朗普就沒這個耐心陪歐洲過家家了,憑什麼美國要成為替歐洲負重前行的牛馬,怎麼也該輪到歐洲百姓人均打兩份工,死磕496了。
其實歐洲只要做到一件事,就能有底氣反抗美國——痛下決心改革,先破後立。
施羅德、默克爾早已為他們設立模板。
一個犧牲自己政治生涯,推動經濟改革計劃,核心是減少補貼,改掉高福利養懶人的惡習,讓全德國百姓動起來;一個在歐洲陷入至暗階段時,親自說服馬克龍,帶領歐洲各國收緊銀根,降低社會福利走財政通縮的改革道路。
前後兩任總理合力,給德國帶來黃金16年。
由儉入奢難,讓歐洲懶漢們頃刻間變得自強自立不現實,歐洲還可以走一條過渡路線:
效仿土耳其的騎牆戰略,內部團結一致,不輕易站隊,對中俄美各勢力保持守序中立,即可成為各方拉攏目標如此一來,歐洲至少能再躺賺10
曾經中國對歐洲寄予厚望期望和其攜手推動多極化秩序的建立,為此東大準備了像中歐貿易投資協定之類的大禮包,擺明送錢上門。
偏偏歐盟棄之不理,主動跳進美國設立的均勢大坑,大坑套小坑、老坑套坑、坑裡還有釘子,最後搞了個遍體鱗傷。
神奇的是他們一邊美國爆錘,一邊還要撩撥制裁東大,以此喚醒特朗普的同仇敵愾,操作甚迷
要不咋說自默克爾下臺後,歐盟已經垮塌,馮德萊恩、馬克龍不愧是歐洲真核,火都燒到眉毛了,還對美國抱有幻想。
—— END ——
往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