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馮德萊恩放狠話要“報復”美國

全文2218,圖片8張,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特朗普還在為當地時間4月2日的關稅大禮包做最後的準備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突然化身“強硬派”,搶先一天在歐盟議會上上演了一齣“反擊美國”的戲碼。
這位被戲稱為“布魯塞爾鐵娘子”的歐盟一把手,不僅搬出了“實力地位”的外交話術,表示歐盟有強有力的報復計劃抵制美國關稅,必要時將會實施,更把對美國的報復清單直接羅列了出來——對美國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實施“對等報復”、打擊亞馬遜、Meta等美國科技企業,給人一種要“死磕”特朗普的感覺。

據瞭解,馮德萊恩早在3月就拿到了美國要加徵關稅的具體清單,在她精準踩點後,其策略是來個先下手為強,用高音喇叭“喊話”特朗普,想利用“心理戰”試探特朗普。
但這種“搶跑式抗議”,更像是歐盟在焦慮中玩的“狼來了”的遊戲,既想威懾對手,又怕真的引火燒身。
一向唯美國命是從的馮德萊恩,這次怎麼會選擇“硬剛”特朗普呢?

特朗普自重返白宮以來,已經連扇了歐盟好幾個耳光。
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副總統萬斯發言抨擊歐盟,公開和歐盟唱反調,質疑當前的歐洲價值觀是否值得美國捍衛。在會後,萬斯拒絕與德國總理朔爾茨會面,卻與德國極右翼政黨選擇黨領導人魏德爾私下會面了30分鐘。
3月,特朗普宣佈對歐盟鋼鋁加徵關稅,歐盟直接損失370萬噸出口量,隨後又對歐盟汽車及多種商品徵收25%關稅,並威脅若歐盟反制就進一步提高至200%,尤其針對葡萄酒等歐洲優勢產品。
特朗普還要求歐盟“大規模購買美國油氣”,否則將加徵關稅,將能源供應與貿易政策捆綁,以求進一步削弱歐盟的經濟自主性。
最令歐洲國家感到傷心的是,美國背棄烏克蘭並積極緩和與俄羅斯的矛盾,在多次有關結束俄烏衝突的談判中,不僅將澤連斯基拒之門外,還直言以歐盟的實力,不配和美俄坐在一張桌子上,只配去小孩子坐的那一桌。

此外,美國還積極支援歐洲的極右翼勢力,像馬斯克就公開與德國等國的極右翼政黨互動,甚至干涉選舉,試圖構建“反移民、反全球化”的跨國極右聯盟。
面對美國的屢屢“挑釁”,就算只是出於對歐盟“尊嚴”的維護,馮德萊恩也必須有所表示,否則歐盟各成員國的“報復”指向自己的可能更大,畢竟自己還有個別名叫“美德萊恩”,就算是裝,也要堵住歐盟內部針對自己的嘴。
德國汽車工人、法國奶農、義大利摩托車老闆早就走上街頭抗議了,聽說美國4月2日又有新的關稅政策要宣佈後,都在看著馮德萊恩。要是馮德萊恩一點點“反美”姿態都不擺,歐盟各國民眾會馬上“造反”,美國的關稅還沒到,自己可能已經提前“下課”。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連環踢,馮德萊恩的“強硬”宣言,看似這次要“以牙還牙”,又是汽車關稅,又是科技報復,還要對服務業進行制裁,但耐人尋味的是,歐盟和美國已經好了那麼久,真的敢說離就離嗎?

顯然不會。
馮德萊恩的強硬表態,其實是在向美國展示談判籌碼,想再和美國討價還價。歐盟一邊喊著“報復”,一邊卻在偷偷準備“條款清單”,企圖用降低關稅、買美國天然氣等條件換取豁免。
看來馮德萊恩還真是對特朗普有樣學樣,先製造焦慮再“打折促銷”,她所謂的“實力地位”說辭,不過是之後談判桌上的討價還價加點籌碼而已
特朗普看到馮德萊恩和歐盟的“強勢”應對,會作何感想?或許只會微微一笑,心裡默唸一句“就這?

面對歐盟,特朗普和美國能打的牌實在太多了,不然特朗普也不會一次又一次肆無忌憚的打臉歐盟。
美國在歐洲部署的軍隊約有10萬,主要集中於德國(3.9萬人)、波蘭(1.4萬人)、義大利(1.26萬人)和英國(1萬人)。此外在拉姆施泰因、那不勒斯、米爾登霍爾等地擁有軍事基地,北約更是在美國的掌控之中。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資料,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北約成員國進口的武器中,64%來自美國,較衝突爆發前的52%顯著上升。
歐洲防務自主在特朗普眼裡就是個笑話,美國隨口一句退出北約就可以嚇得歐盟膽戰心驚,連自衛能力都沒有還說什麼“實力地位”。
同時,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盟迅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導致只能將眼光轉向美國,特別是在能源方面,大量進口美國的液化天然氣。2024年,美國已成為歐盟最大的LNG供應國,佔比高達30%。美國早已透過能源技術與市場話語權掌握了歐洲能源命脈。如果歐盟真敢和美國唱反調,美國只要讓開往歐洲的LNG船在港口多滯留幾天,歐洲民眾恐怕就只有挨餓受凍的份。

此外,美元在歐洲的支付佔比高達70%,歐洲企業常因美國的“長臂管轄”被迫中斷與第三國合作,歐洲2000餘家企業還被納入美國供應鏈審查體系,超50萬歐洲人在美資企業就業,如此深度的經濟繫結,歐盟想拋開美國單幹,就是天方夜譚。
而且,這次馮德萊恩叫囂要打擊的亞馬遜、微軟等美國科技企業,控制了歐洲83%的公有云市場,掌握歐洲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歐洲社交媒體、資料儲存等核心技術完全依賴美國企業。此外,歐洲90%的半導體制造裝置依賴泛林等美企提供關鍵零部件,晶片自主率不足40%。歐盟說出要打擊美國科技企業的狠話,美國聽了估計會笑岔氣。

無論是自己的算計還是歐盟的實力,馮德萊恩的“硬剛”,更像是在鋼索上行走的雜技演員,既要擺出睥睨強權的姿態,又要確保腳下的繩索不會因用力過猛而斷裂。
現在,沒有自主權的歐盟,在美國的絕對實力面前,任何虛張聲勢都顯得滑稽可笑。歐盟所謂的“尊嚴”,終究要屈服於冰冷的現實。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