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 27 日,高通在蘇州舉辦了一場汽車技術與合作峰會,再次向行業展示了它在智慧汽車的野心。
與此同時,它還帶了一大群「朋友」——理想、蔚來、嵐圖、極氪、奇瑞、零跑、一汽紅旗、現代等車企,加上元戎啟行、德賽西威、Momenta、卓馭科技等供應商夥伴,一起「組團開黑」。
提到高通,你可能馬上想到手機晶片,但他們在汽車領域同樣是重要存在。根據蓋世汽車資料,2024 年,高通在中國智慧座艙晶片的市場份額超過 70%,遠遠領先於其他廠商。這意味著,當你坐在新車裡聽音樂或者看導航時,很大機率有用著高通的產品。
不過,高通可不滿足於只做車內娛樂的「王者」,他們也把目光投向了智慧駕駛。這次峰會的焦點是三款晶片:
驍龍 8775、8797 和 8397 的生態落地。
釋出會現場,零跑汽車宣佈,他們將推出一款搭載驍龍 8797 晶片的旗艦 D 系列車型,而且這款車將在 2026 年第一季度量產。
高通帶來的這些新產品,能給汽車行業帶來什麼?除了智慧座艙,高通在智駕方面,又有怎樣的野心?
01
押注「艙駕一體」
現在的智慧汽車,一般都搭載了三個域控制器:一個管座艙,一個管泊車,一個管行車。這三個「小腦」就像三個獨立的部門,雖然也能合作,但畢竟不是一家人,這也限制了汽車智慧化的天花板。
不過,隨著智駕和座艙的發展,艙駕融合被認為是通向未來的路線。簡單說,就是用單顆晶片同時驅動智慧座艙和輔助駕駛系統。這不僅給車企節省了大量的成本,還能帶來更高效的通訊和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但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目前的艙駕融合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艙駕融合,有些方案只是把兩個功能的電路板(PCB)硬塞進一個盒子裡,但晶片還是各用各的;更進一步的,是把功能整合到一塊電路板上,但依然需要兩顆獨立的晶片。
因為這可是個技術活。目前,全球只有少數幾家頂級玩家能 hold 住全場,除了英偉達 DRIVE Thor、黑芝麻武當 C1200 家族,高通驍龍 Flex SoC 是目前市面上少數相對成熟的產品。

博世展示的艙駕融合平臺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高通技術峰會的展區中,博世、德賽西威、中科創達、車聯天下、卓馭等,都拿出了基於高通驍龍 8775 晶片的方案。
這個驍龍 8775 晶片很厲害嗎?它是高通的首款艙駕融合產品,AI 算力在 72TOPS 左右,如果艙駕平分的話,大約有 30TOPS 可以用於智駕,這足以支援高速 NOA。
從方案到量產落地,它來到我們身邊的速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快。在活動現場,零跑汽車官宣,他們明年第一季度推出的 D 系列旗艦新車,就會搭載兩顆更強的驍龍 8797 晶片。
有趣的是,零跑汽車並沒有讓一顆晶片「身兼數職」,而是採用了「術業有專攻」的策略:一顆晶片專心負責智慧駕駛,另一顆則專心負責智慧座艙。這種「雙芯」方案,雖然看似沒有追求極致的「單芯」整合,但在當前技術階段,卻能保證兩個核心功能的效能和穩定性。
02
端側大模型加速落地
在高通活動現場,作者感受到的另一個趨勢是端側大模型的加速部署。「端側」就是指裝置本身,比如你的手機或者汽車,而不是網上的雲端伺服器。
如今,車企瘋狂加碼 AI 軍備競賽,甚至很多人喊出了要成為「AI 公司」的口號,大模型上車就是最重要的舉措。
在大模型上車的過程中,DeepSeek、豆包、騰訊元寶等大多部署在雲端,這也或多或少呈現出一些短板,比如怕沒網,有延遲,隱私無法保證等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個不算很新的思路——「端側大模型」,總被提及。這意味著,你的汽車不需要聯網,就能獨立思考和回應。正是因為這些優勢,理想、蔚來、極氪等車企,都在佈局「端+雲」的方案,這就對端側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通 8295 是當下主流的座艙晶片,算力大約 30 TOPS,能執行 10 億 (1B) 引數的模型。這已經是個不錯的「學霸」了。但高通最新的 8397 晶片更猛,算力高達 320TOPS,能支援 140 億引數(14B)的大模型,這給部署更大模型提供了更多條件。

中科創達展示的端側 AI 解決方案,可以讓 14B 模型在驍龍 8797 上執行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高通活動現場,一堆車企和科技公司都來秀肌肉。其中,中科創達的展臺讓人印象深刻。他們用高通驍龍 8797,在車內晶片上流暢執行 140 億引數的大模型。這意味著什麼?你的車不僅能開車,還能跟你聊得飛起,反應快到不行。
從 30TOPS 到 320TOPS,高通 8397 能支援的模型也從 10 億到 140 億,這都會讓端側大模型加速落地,也讓汽車變得越來越聰明,能力越來越強。
03
手機晶片也能上車?
目前,高通在智慧座艙的地位,短期內無法撼動。不過,在智慧駕駛這塊,高通還沒站穩腳跟。
目前,自動駕駛晶片的主要玩家就是英偉達和地平線。在中國高算力自動駕駛晶片市場,英偉達穩坐第一把交椅;地平線則以中低端晶片站穩腳,開始衝擊高算力晶片。
相較於其他廠商注重高效能的策略,高通希望透過艙駕融合的策略,走價效比路線。這在汽車行業強調降本增效的當下,確實也是一個可行的思路。
不過,這需要攻克多項技術難題,例如智駕與座艙對功能安全和晶片資源的需求差異。要將兩個域融合起來,從晶片架構、作業系統以及底層中介軟體等不同層面都需進行綜合考量。

小米YU7 的智慧座艙,搭載了高通驍龍8 Gen3 晶片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趣的地方來了:這顆晶片原本是為頂級旗艦手機設計的,而汽車上主流的座艙晶片 8295,是車規級的。常見的晶片等級一般是按照使用溫度、輻射、抗干擾等因素,分為 5 類:,即消費級、工業級、車規級、軍工級、航天級。
這個選擇立刻引發了一個問題:
手機晶片,能直接裝在汽車上用嗎?
面對小米的「不尋常」選擇,高通技術公司汽車、工業及嵌入式物聯網事業群總經理 Nakul Duggal 在接受群訪時的回應非常巧妙,他們在為汽車行業開發任何新產品時,無論是座艙還是輔助駕駛,都嚴格按照車規級標準來。
「但我們尊重客戶的選擇權。如果客戶評估後,希望選擇一顆通用晶片,我們也會提供相應的技術建議和支援。」
當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的哨聲吹響,AI 成為核心變數時,只做一個「座艙之王」,顯然滿足不了高通的胃口。所以,高通果斷地要補上自己版圖中最關鍵的一塊拼圖——智慧駕駛。當其他玩家都在追逐算力時,高通將「籌碼」都押在艙駕一體上,希望透過錯位競爭來站穩腳跟。
在市場格局初定的當下,這或許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