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富三代擠進華爾街

當Lemkaus家族成員輕鬆拿到高盛Offer時
普通留學生正在為0.7%的錄取率拼命刷題
這不是勵志故事
這是華爾街最真實的“世襲遊戲”
1
盛招聘黑幕?錄取率0.7%下的家族通道
efc一篇報道,直接撕開了華爾街(這裡特指Goldman Sachs)招聘的“遮羞布”:
cr. efc
先帶大家看看,高盛今年暑期實習招聘的競爭有多激烈?36萬份簡歷廝殺出2600名斬獲Offer的暑期實習生,錄取率僅為0.7%
cr. LinkedIn
但就在這樣的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背後,LinkedIn上一條帖子刺痛了無數熬夜改簡歷的留學生:高盛私人財富管理部門MD Chip Lemkau高調曬出 “Lemkau家族戰績”,他的兩位親屬Mack Lemkau和Sadie Lemkau,同時入職高盛開始今年的暑期實習。
cr. LinkedIn
據瞭解,Mack是Babson College的金融專業學生,即將入職高盛紐約擔任科技、媒體和電信(TMT)團隊的分析師;Sadie是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的時尚專業學生,目前是高盛紐約營銷和傳播團隊的暑期實習生。
有網友算過,在0.7%的錄取率下,同一家族兩位20多歲年輕人同時入圍的機率僅 1/20000
華爾街的Lemkau Dynasty?
小編深入瞭解了一下Lemkau,發現這家人和高盛的淵源早有鋪墊。
cr. LinkedIn
除了上方這位目前還在任的高盛PWM MD Chip Lemkau外,同屬於Lemkau家族的還有Gregg Lemkau,前高盛全球投資銀行部門聯合主管
cr. CNBC
Gregg Lemkau在WSO上被稱為紐約最具傳奇色彩的銀行家之一,也是高盛TMT業務崛起的核心推手。在Chip Lemkau那條炫耀今夏自家兩個孩子進高盛的LinkedIn帖子下,還有Gregg Lemkau回覆的“Dynastic!”,也是有點難評了……
cr. LinkedIn
深挖後發現,這家人的 “投行基因” 早已滲透華爾街。WSO上有人爆料,Gregg Lemkau的父親是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明星銀行家;姐姐Kristin Lemkau目前是JPMorgan的PWM全球主管:
cr. JPMorgan
華爾街,不止一個“Lemkau”
其實這種 “家族式入職” 在華爾街並非孤例,高盛的 “家族招聘” 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cr. WSO
據可蒐集到的訊息,、高盛前CEO Lloyd Blankfein的兩個兒子Jonathan Blankfein和Alex Blankfein都曾在高盛工作過。
傳媒大亨默多克的兩個女兒——耶魯大學的Grace Murdoch和斯坦福大學的Chloe Murdoch,去年都在高盛實習,Chloe去了高盛紐約投行部TMT組,而Grace加入了紐約投行部消費品零售組。
cr. BFA
據說Grace還拿到了Return,今年將直接以全職分析師身份迴歸高盛。
此外,2021年那篇抱怨高盛TMT團隊初級員工“過度加班”的Report,作者之一的父親是高盛重要客戶TPG Capital的副董事長。
cr.Bloomberg
對此網友內心os如下👇
這些人不需要為高盛僅有0.7%的錄取率而焦慮。當普通留學生還在糾結簡歷上的GPA小數點後兩位時,他們踩著“家族通道”就能直接跳過投行招聘初篩。
就像Reddit網友吐槽的:“我們面5輪,他們面1輪;我們穿西裝刷題,他們穿潮牌上班……”
cr. Reddit
這類人在英文裡被稱作Nepo babies/Nepo kids(可以翻譯成關係戶),有父母的名氣和人脈他們可能從出生起就通往了成功。那沒有背景的普通留學生,想進投行難道只能陪跑嗎?
其實並不是,需要大家要明白的是,這些所謂的Nepo babies、Trust fund babies,在投行招聘裡是極少數的特例。高盛每年招2600個實習生,靠“家族關係”拿到courtesy interviews或者Legacy interviews的可能連1%都不到。
而且這些“Lemkau”們也許還面臨著更嚴苛的考核:你家裡能不能給投行帶來幾十億收益?你家人在公司是什麼級別?拋開這些不說老錢家庭的孩子,從小就按“卷王”的標準培養:在私立學校卷GPA,一路考進Ivy或Top文理學院;暑期進對沖基金實習,簡歷上的經歷吊打一堆普通學生,甚至行業知識能對標投行的全職分析師……
只有這種“自帶光環+實力能打”的孩子,投行才敢給個面子發個面試。說的直白點,是這些超級VIP實力“拿得出手”,不然招個啥也不會的小白,客戶那邊反而會翻臉,得不償失。
沒有“家庭背景”,也沒有“拼爹”的機會,99.9%的普通申請者還是得老老實實走投行常規的申請流程。哪怕你是Ivy校隊隊長、身兼數個diversity標籤(少數族裔 + 女性等buff疊滿),在華爾街的招聘中該走的申請流程一步也少不了:先拿下3.8 +的GPA保住簡歷門面,再靠Networking打破資訊差拿到面試,接著闖過一輪輪技術面、行為面,最後殺出Superday的重圍拿到一張Offer,這才是大多數留學生求職季的真實寫照。
而要想順利走完這一圈流程,其中最最重要,也恰恰是美國求職最unique的地方:是你會不會“主動建立連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你會不會Networking?
2
Networking 的本質:不是 “攀關係”
WSO上有條評論也說得很直白:投行這個行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認識誰。
cr. WSO
哪怕你是社群大學轉學生,只要Networking做得到位,照樣能拿到和Ivy學生同臺競爭的機會;但反過來,就算你是哈佛學霸,不做Networking,簡歷大機率會被投行面試官扔進垃圾桶,淹沒在36萬份申請裡。
所以對普通留學生來說,Networking不是選修課,而是生存戰。你必須主動出擊,透過Networking建立自己的人脈,爭取到面試機會。WST拿到八大投行2026年暑期實習的學員Stacey分享的,自己的大部分面試都來自於Networking:

    Stacey
真正經歷recruit下來才知道,最難的其實是拿到面試,而不是面試本身。
我差不多在去年10月底左右開始集中打networking call,之後基本上拿到的面試都是這一波打出來的,所以真的需要重視。
Networking這件事非常需要早早開始準備、熟能生巧,透過覆盤自己前一次的表現不斷地進步、調整。提高“質”的前提一定是“量”能夠跟上。
在北美,投行和networking是高度捆綁在一起的。如果想要拿到北美投行暑期實習offer,就一定需要高質量的networking。而且,現在北美求職有個新趨勢,Networking越來越像投行的第一輪面試,很多投行經常會問一些簡歷相關的問題,甚至還可能會問到technicals。
普通人該怎麼靠 Networking,在常規賽道里跑出優勢?
找對人:從Entry level到high level
透過校友Email list,在LinkedIn上找到Networking的物件。
如果前期做Networking沒什麼底氣害怕失敗,那麼就從“練手”開始。比如你的目標是BB行,那麼一開始可以找一些Middle market的員工去做Networking;或者你有比較偏好的組,那麼那些你並不想去的組也可以成為前幾次call的物件。
另外,Networking是一個長線遊戲,你可以從剛入職公司的學長學姐開始。先在這些Entry level的人身上建立一定的自信程度,獲得他們信任度,第一步能夠做好networking就算入門了。陸陸續續透過和基層的人Networking,獲得人脈的積累的同時,也積累到更多的行業知識,再持續往上建立關係網。
關於這點,WST的創始人Jerry老師就分享過自己拿到高盛三把手referral的故事,大家可以點選影片檢視~
說對話:用專業替代 “求幫助”
有效的networking能幫助你建立有價值的職業關係和網路,這對於求職、職業發展或業務拓展都非常重要。在networking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點,把以下3點做好能夠大大提升networking帶來的效益~
1、提前做好行業research,知己知彼
在見面前,瞭解對方的背景、工作經歷和興趣愛好,準備好幾個相關的問題和話題。這些問題可以包括他們你的職業經歷、行業趨勢、個人建議等。
2、表明期望,有效開場
準備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簡要說明你的目的和期望,這樣對方會知道你希望討論的主題,並能夠更好地引導話題。
3、真誠永遠是必殺技
Networking不同於正式面試,輕鬆的氛圍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在對方發言時認真傾聽、思考,進一步提出自己的疑問。當你表現出真誠和開放時,對方更可能提供有價值和實際的反饋或建議。
做對事:從聊天到長期信任
一次成功的 Networking,不是聊完就結束。關鍵是後續跟進。
在見面後傳送感謝郵件或訊息,感謝對方的時間和建議,這表明你重視對方的建議和時間。此外也要定期更新對方你在職業發展上的進展或你如何運用他們的建議。
透過以上的這些方法,能夠讓你透過networking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訊和建議,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透過最佳化networking的效率,你可以更好地分配時間和精力,確保每次交流都能帶來實質性的成果。
Connection和network是個人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Networking,WST的Networking資料包可以很好的幫到你,涵蓋LinkedIn撰寫教程、Follow-up模板、Cold email模板等,大家可以新增下圖小助手獲取~
3
從大一開始,留學的每階段做什麼?
當你靠Networking拿到面試機會,接下來要做的,是用硬實力接住它。這需要提前規劃好時間線。
WST用一張圖梳理了美國2029屆準大一新生的求職時間線,標註了從入學到畢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對想衝進北美高薪行業的同學來說,這張圖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前規劃,才能讓每一步努力都踩在收益最大化的節奏上
尤其需要重點關注的就是大三暑期的可轉正實習
這是因為北美高薪行業招聘更傾向於招募暑期實習過的員工,讓他們畢業後以全職身份入職。因此,高薪行業求職分為兩部曲:【可轉正實習+轉正】。
目前WST就有非常多學員透過早規劃和Networking斬獲了投行2026年可轉正暑期實習Offer,以下僅展示部分:
無綠卡、UVA本科學員
Jefferies IBD
Dallas Office
西北大學本科學員
Morgan Stanley Fixed Income
New York City Office
Duke本科學員
J.P. Morgan Investment Banking
New York City Office
無綠卡、UCB本科學員
BofA Global Investment Banking
Los Angeles Office
Duke本科學員
Goldman Sachs Risk
Salt Lake City Office
UChicago本科學員斬
Deutsche Bank  Investment Bank
San Francisco Office
UPenn本科學員
Wells Fargo Fixed Income Rotational
Charlotte Office
上外附中、UChicago本科學員
Nomura IBD
New York City Office
要順利拿下大三暑期的可轉正實習,大一大二的基礎階段必須精準發力。這裡就不得不提許多海外頂級公司都會開放的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早期專案,既能快速瞭解行業狀況,感受企業氛圍,又可以瞭解公司內部的招聘流程,進而加速求職過程。
這裡WST也給大家整理目前全行業正在開放的低年級專案彙總,有需要的同學找小助理獲取~

面試實力是拿Offer關鍵
Technical靠背題就能過,但Behavioral恰恰是投行最看重的,也是90%的留學生栽跟頭的地方。
特別是現在AI取代初級分析師的話題不絕於耳,在投行招人少的前提下,它們對Candidate能力的要求一定比原來的更高。
這裡的“能力”指的是“綜合能力”而不是你的hard skills。綜合能力也就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那部分: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情感需求理解的能力、同理心等等。
想成為不可替代的候選人,就更需要大家提前規劃,做好Networking。WST一位拿到八大投行紐約辦公室2026年暑期實習Offer的同學曾分享:
刷面經積累題庫是準備行為面試最基礎的一步。WST導師讓我根據之前準備的基礎問題進行拓展,從理解公司問題考察的本質出發,學會融會貫通和靈活應用👇
  • 公司hire你hire了什麼?你立刻就能提供什麼?你能potentially提供什麼?
  • 為什麼要hire你不hire別人?
  • 你最大價值在於什麼?
要細化每一段實習故事,熟知實習過的公司,你要理解工作背後的底層邏輯,逐步構建對行業的認知框架。
想了解留美求職的更多細節?
想知道如何準備高薪行業求職策略?
想留美該如何規劃?
不經過正規化和魔鬼式的訓練,何談年薪百萬?
備戰2026求職季
報名VIP專案,掃描下方二維碼
聯絡WST團隊諮詢專案~~
宣告:所有學員斬獲的高薪崗位實習/全職offer,均是透過WST的求職專案達到自身實力過硬,符合公司錄用標準的前提下透過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請所獲得。
點選這裡,更多求職資訊盡在WS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