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卡特

直以來,卡特的外交政策被視為軟弱的象徵,特別是在伊朗人質危機的處理上。然而從實際結果來說,二十世紀以來,美國外交水平最高的總統,當屬威爾遜、羅斯福、卡特、拜登。如果可以合併的話,麥金萊和西奧多加起來可以算一個。
威爾遜最大的外交成就既不是帶領美國加入一戰,也不是建立國聯,而是提出“民族自決”這一原則,這為瓦解歐洲殖民體系埋下伏筆。儘管一戰削弱了英法德俄的實力,但歐洲仍是當時的全球經濟中心,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代表的微觀物理學革命在德國誕生。儘管美國擁有最大工業產值,但英法才是巴黎和會的主導者,美國無力構建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國際秩序。
一戰後歐洲民族分佈圖:
一百年前美國最大的敵人,是擁有廣闊殖民地的歐洲列強。為打垮歐洲,威爾遜推廣“民族自決”原則,主張各民族擁有獨立建國的權力。在威爾遜的鼓舞下,亞非拉各殖民地迎來獨立浪潮,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則要求脫離宗主國自治,英法殖民體系受到嚴重打擊。不僅如此,在民族主義浪潮下,歐洲陷入地緣混亂,波蘭、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紛紛獨立,並與德國或蘇聯產生領土爭端。在很大程度上,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成為二戰的導火索之一,使美國獲得了削弱歐洲的機會。
作為美國執政最長的總統,羅斯福不僅依靠“新政”挽救了美國經濟,還帶領美國加入二戰併成為最大贏家。羅斯福上臺後,為了給英法埋雷,暗中扶持納粹德國,向德國提供擴軍備戰所需的技術和資金。待德軍橫掃西歐後,美國才放棄中立政策,搖身一變化身“民主國家兵工廠”。不僅從英國手裡敲詐大量利益,還藉助歐洲的軍事訂單讓美國徹底走出通縮泥潭。羅斯福還構建了以美蘇為核心的雅爾塔體系,讓美國順利繼承大英帝國的霸主地位。
拜登看似軟弱,但很擅長冷戰的打法。拜登透過挑起烏克蘭危機,成功瓦解了歐俄經貿合作,讓歐洲經濟倒退十年,失去了跟美國叫板的實力。巴以衝突爆發之初,美國一度陷入被動,但經歷了一年多的縱橫捭闔後,伊朗苦心經營的什葉之弧灰飛煙滅,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不降反升。另一方面,拜登剛上臺的時候,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將在未來十年丟掉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如今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已經大幅下降。
麥金萊和西奧多則是美國遠東戰略的奠基者。甲午戰爭後,日本取代清國成為東亞霸主。為防止日本向東南亞滲透,麥金萊搶先對西班牙開戰,奪取菲律賓並使其成為阻擋日本南下的橋頭堡。西奧多上臺後,以中國東北為誘餌,挑唆日本對俄羅斯開戰,待雙方兩敗俱傷後才站出來調停,利用“門戶開放”政策維持在華商業特權。日俄戰爭對美國來說可謂一石二鳥,讓日本和俄國這兩個敵國陷入無休止的纏鬥之中。
相比之下,民主黨更擅長搞外交,共和黨更擅長搞經濟。卡特一直被認為是“老好人”的代表,對蘇聯一味妥協忍讓,但這更多是誤判。卡特非但不軟弱,而且還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卡特剛上臺的時候,冷戰形勢是蘇聯佔據優勢。越戰泥潭和石油危機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漫長的“滯漲”,蘇聯則憑藉高油價獲取豐厚的財政收入,以此作為對外擴張的本錢。正是依靠卡特的力挽狂瀾,美國才得以成為冷戰最終贏家,卡特反敗為勝的手段包括:
一、中美建交
尼克松時期開啟中美接觸程序,但繼任的福特不願觸碰臺灣問題的禁忌,導致中美關係止步不前。卡特則認為大陸的戰略價值遠高於臺灣,美國不應該為了一座小島失去統戰中國的機會。在卡特的推動下,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作出讓步,與臺當局斷交,廢除《臺美共同防禦條約》,並從臺灣撤出全部軍隊。在此基礎上,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這成為冷戰轉折點。在獲得中國支援後,西方陣營在遠東地區從劣勢轉為優勢,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狀態。
二、埃以戴維營協議
上個世紀6070年代,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陷入漫長的中東戰爭,美國為此消耗大量資源。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聯軍和以色列均損失慘重。因不滿西方對以色列的支援,OPEC發動石油禁運,釀成第一次石油危機。所謂危機,即“危中有機”。雖然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在戰場上殺得你死我活,但卻讓卡特看到了破局的機會。長年累月的戰爭讓埃及經濟陷入崩潰,埃及總統薩達特在意識到無法擊敗擁有西方支援的以色列後,逐漸從“大阿拉伯主義”轉向“埃及優先”,希望把軍費用於發展民生。以色列雖然贏得了中東戰爭,但對手畢竟是人口幾十倍於己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體量可以輸幾十次,但以色列人只要輸一次就會亡國。
在卡特的調停後,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簽署《戴維營協議》。以色列放棄了面積是本土三倍的西奈半島,埃及則放棄了統一巴勒斯坦的願望,二者實現了長期和平。美國答應每年向埃及提供幾十億美元的援助,幫助其購買美式武器。作為交換,埃及驅逐了蘇聯所有軍事勢力,使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落入美國之手。《戴維營協議》應該是冷戰時期美國簽署過價效比最高的協議,自此之後阿拉伯世界陷入分裂之中,再也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
三、不干涉伊朗革命
很多人喜歡拿伊朗革命來攻擊卡特的外交政策,然而默許巴列維王朝垮臺,才是卡特真正技高一籌的體現。1979年之前,伊朗雖然是美國盟友,但在能源政策上並不配合華盛頓,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伊朗不僅拒絕增產,反而趁機坐地起價。伊朗人並不想完全淪為美國附庸,這種盟友對美國沒有太多價值。
伊朗革命後,美國在中東失去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盟友,然而隨著霍梅尼政權上臺,伊朗走向對外輸出革命的道路。中東地緣矛盾的主線從“猶太人—阿拉伯人”轉向“什葉派—遜尼派”,這就為美國拉攏海灣國家提供抓手。自80年代開始,隨著阿拉伯世界陷入分裂,以及沙特等國對美國的安全依賴,OPEC逐漸淪為美國附庸,使白宮掌控了原油定價權。另一方面,卡特政府對伊朗革命的判斷很準確,新上臺的霍梅尼政權不僅沒有倒向蘇聯,反而大肆清洗工人左翼運動,並與親蘇的伊拉克爆發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卡特政府甚至打算拋棄韓國。理由是韓國人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在外交政策上不會像日本那樣完全配合美國,而是傾向於騎牆中立。美國為保衛韓國需要投入大量陸軍資源,這與其從韓國獲得的好處不成正比。對美國來說,戰略價值日本>臺灣>韓國。
四、歸還巴拿馬運河
很多美國人抱怨卡特出賣國家利益,因為巴拿馬運河是美國修建,卻無償轉讓給巴拿馬政府,但這件事情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看。二戰後,美國憑藉擊敗納粹的功績被西歐視為“解放者”,為此贏得很多盟友。但越南戰爭卻極大損害了美國的外交形象,美國國內甚至爆發大規模反戰運動。卡特歸還巴拿馬運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國糟糕的國際形象,有利於塑造“燈塔”敘事,屬於花小錢辦大事。
五、引誘蘇聯入侵阿富汗
憑藉中美建交與戴維營協議,蘇聯在越南和中東連續吃癟,克里姆林宮面臨執政危機。為進一步扳倒蘇聯,卡特故意在核裁軍等問題上向蘇聯妥協,使勃列日涅夫誤以為卡特很軟弱。1979年,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卡特一改往日溫和對蘇聯實施嚴厲制裁,切斷蘇聯糧食進口渠道,並扶持阿富汗遊擊勢力,使蘇聯陷入戰爭泥潭之中。不僅如此,蘇阿戰爭導致蘇聯國際形象一落千丈,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聯手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形成反蘇聯合陣線。
六、任用沃爾克治理通脹
70年代美國面臨嚴重的“滯漲”問題,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很多美國人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信心,甚至認為美國將輸掉冷戰。解決滯漲問題的關鍵,在於大幅收緊貨幣政策,降低通脹預期。但之前的美國總統都不敢這麼幹,因為貨幣政策具有滯後效應,在通脹回落之前經濟會經歷嚴重衰退。美國總統一屆任期只有四年,收緊貨幣造成的失業會導致現任總統下臺,繼任總統享受通脹下降帶來的好處,屬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卡特為了國家利益,選擇犧牲自己的政治生命,任用鷹派的沃爾克擔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上臺後大幅收緊銀根,此舉雖然緩和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帶來的通脹壓力,卻導致美國失業率飆升。出於對白宮經濟政策不滿,1980年美國大選卡特以極大劣勢輸掉選舉,未能實現連任目標。但客觀地說,沃爾克的激進加息,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美國的滯漲問題,使美國經濟在80年代初迎來強勁復甦。這一成果雖然被裡根政府享受到,但其功勞卻是卡特時期奠定的。
總之,卡特絕非軟弱之人,他只是更擅長以柔克剛。卡特剛上臺的時候,世界形勢是蘇攻美守;然而等卡特下臺後,世界形勢轉向美攻蘇守。卡特僅用了四年,就讓攻守之勢異也,這是大多數美國總統做不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