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些時候不願意承認,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其實都對擴充套件中國的戰略空間、增大海外影響力充滿興趣。
因為地理意義上的“戰略空間”與“國際政治權力”存在著一種本能聯絡,正如我們很難想象日本、韓國之類的國家能夠成長為超級大國一樣——除非對外擴張。
在美俄即將發起停戰談判、國際格局暗流湧動的當下,本篇參考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BR)首席研究員Nadège Rolland主持撰寫的一份報告,談談中國對於自身戰略空間的認識。

“以中國為中心”的心理地圖
作為“陸海複合型大國”,1949年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地緣處境十分糟糕——同陸地強權蘇聯之間沒有任何緩衝國與自然地理障礙,同海洋強權美國在東南沿海直接對壘。
在度過短暫的“中蘇蜜月期”之後,這種戰略空間的脆弱性迅速凸顯出來。
有戰略學者這樣描述冷戰中期我國的地緣環境:美國在海上努力實施對華封鎖政策,試圖建立新月形軍事包圍圈,與此同時,陸地上蘇聯的威脅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掛在中國人民的頭頂……
自1960年代末《全面戰備》以來,中國領導層事實上將海洋利益置於次要地位,轉而專注於應對來自北方邊境的蘇聯大規模軍事入侵。
尼克松和基辛格敏銳察覺到了中方的這一戰略變化,經過七十年代雙方的共同努力,最終形成了華盛頓夢寐以求的對蘇“環形包圍圈”,如下圖所示。
至此,蘇聯的戰略空間被極大壓縮,最終走向不堪重負和分崩離析之路。

基於北極視角下的對蘇“環形包圍圈”,依次為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1979年之後既不親美也不親蘇)、土耳其、西歐。
1991年蘇聯解體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戰略空間格局,也間接影響到中方的“世界觀”,併為中美潛在衝突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