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11月26日,蘇聯邊境小村曼尼拉。
七發炮彈,準確地落在了小村裡,一陣爆炸聲過後,斷壁殘垣。
蘇聯方面立刻表示:這是來自邊境的另一側,芬蘭軍隊的炮擊。
但芬蘭方面隨即表示:沒有任何一門芬蘭軍隊的火炮有足夠的射程,能對曼妮拉村實施炮擊——在此之前,芬蘭方面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早就將炮兵部隊撤離邊境。
隨後,芬蘭方面提議和蘇聯組成聯合調查組查明原因,但遭到了蘇聯方面的拒絕。
三天後,蘇聯宣佈與芬蘭斷絕外交關係。
戰爭的烏雲頓時籠罩了蘇芬邊境。
事實上,但凡對當時兩國關係和歷史淵源有一點了解的人,對此並不會感到太意外:
這場戰爭,或許早就該爆發了。

曼尼拉村莊的位置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芬蘭其實一直是瑞典王國的東部領土。
1809年,俄國擊敗了瑞典,取得了這塊領土作為賠償,建立了“芬蘭大公國”作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地帶,但之後又收回了芬蘭的自主獨立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場“十月革命”把俄國變成了蘇聯,而對芬蘭影響最大的國家,也從俄國變成了德國——德國親王差點成為芬蘭的國王,只是因為德國在一戰中失敗而作罷。
但也正是從此開始,蘇聯和芬蘭之間的敵對氣氛開始急劇加深,而這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芬蘭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對蘇聯而言,太重要了:
芬蘭南部的邊境緊鄰蘇聯的重要城市列寧格勒,相距只有32公里;雙方邊境線上有一條重要的鐵路;芬蘭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佩查莫;芬蘭擁有豐富的鎳礦資源……
而拋開擴張領土的訴求,蘇聯還擔心一件事:
當時已經納粹化的德國,一旦和蘇聯開戰,就會立刻將芬蘭作為進攻的跳板,至少是轟炸機起飛的基地。
而芬蘭的政府高層確實和德國軍方的高層一直互動頻繁,這更加重了莫斯科的擔憂。

蘇聯和北歐四國的地理位置
不過,雖然兩個國家互相不信任,但還是在1932年簽署了《蘇芬互不侵犯協定》——雙方約定,這份條約的有效期限自1934年起維持10年。
時間來到1938年,歐洲上空已經戰雲密佈。
面對納粹德國這頭恐怖的戰爭巨獸,英國和法國的“禍水東引”態度讓蘇聯坐立不安,進而進一步開始懷疑芬蘭在未來可預見的戰爭中所持的立場:會不會成為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穿梭門”?
蘇聯提出過幾個解決方案:芬蘭做出中立的書面保證,租借芬蘭的幾個重要小島,但這都被芬蘭以“影響獨立”為理由拒絕。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歐洲大陸上的戰爭終於爆發了。而蘇聯和芬蘭的最後一次談判發生在1939年10月12日。蘇聯要求芬蘭讓出一系列雙方邊境線的重要城市和小島,租借一系列島嶼並允許蘇聯駐軍——這一系列對芬蘭割讓領土的要求差不多為2700多平方公里,。
作為交換,蘇聯願意讓出兩個總面積超過5500平方公里的市鎮——但那幾乎都是原始森林覆蓋的地區。
幾經拉扯之後,芬蘭並沒有完全同意這個方案。
事實上,芬蘭也已經感受到了來自蘇聯的戰爭威脅。從10月12日起,芬蘭全國學校都停課,戲院關閉,任何超過2000芬蘭馬克的提現都被禁止。
但芬蘭不知道的是,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背後,還有一份彼此劃分勢力範圍的秘密協定——芬蘭與波羅的海國家,已經被劃給了蘇聯。
所以,當芬蘭政府還以為蘇聯不敢動真格的時候,蘇聯早就已經開始做戰爭準備了。
多年後的多份解密檔案和相關人員的回憶顯示:
1939年11月26日的“炮擊曼尼拉村莊”事件,就是蘇聯軍隊一手炮製的——自己開炮轟炸自己的村莊,然後把責任推卸給芬蘭。
芬蘭沒有任何動機主動挑釁蘇聯,但蘇聯需要一個對芬蘭開戰的理由。
因為斯大林覺得,拿下芬蘭,如同探囊取物。
早在1927年,蘇聯就開始制定進攻芬蘭的計劃了。
到了1939年的時候,蘇聯憑藉強大的軍工業能力和在役軍人人數,已經躍升為世界主要軍事強國之一,很多人認為一個小小芬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抵擋紅軍的鋼鐵雄師。
作為證據,斯大林當時只答應動員列寧格勒軍區的力量去進攻芬蘭,但遭到蘇聯紅軍總參謀長鮑里斯的勸阻之後——參謀長同志認為芬蘭必定會全力反抗——才允許動用整個蘇聯紅軍的軍事力量。
但即便如此,蘇聯高層從上到下也都持有樂觀態度:
芬蘭的總人口只有440萬,常備軍只有3.3萬人左右,經過動員可以超過10萬,整個預備役加在一起也就30萬出頭。全軍的武器落後,很多都是沙俄時代留下的舊槍支,槍彈和炮彈儲備都不滿一個月,反坦克炮只有100餘門,所有作戰飛機加在一起不足150架。
而蘇聯呢?1939年,蘇聯紅軍的規模超過了500萬人,其中直接可以部署用於進攻芬蘭的紅軍就超過50萬人。全軍擁有6000架飛機,其中3000架是可以立刻投入作戰的現代戰鬥機和轟炸機,而可以撲向蘇芬邊境的坦克也至少在3000輛以上。
也正是因此,伏羅希洛夫元帥——顯然是為了討斯大林的歡心——表示6天之內,蘇聯紅軍的坦克就能開進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列寧格勒軍區司令梅列茨科夫此前一直態度保守,但也認為兩週左右時間就可以結束戰爭。
相比之下,斯大林倒是最謹慎的一個——他認為差不多需要16天,就能讓芬蘭乖乖坐到談判桌前。
上面越樂觀,下面就越是要表決心。當時軍隊得到的指示是:不用準備12天以上的口糧,而最高統帥部給紅軍戰士的提醒是:
“注意!不要一不小心侵犯瑞典邊界!”
此外,蘇聯方面如此樂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他們認為,一旦蘇聯紅軍進攻芬蘭,受壓迫的芬蘭工人階級會在芬蘭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的帶領下,夾道歡迎,進而加速芬蘭政府的瓦解和垮臺。
1939年11月30日,就在“炮擊曼尼拉村莊”事件發生後的四天,蘇聯向芬蘭宣戰。
50萬左右的蘇聯紅軍在數以千計的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潮水般地在蘇芬邊界四個地區發動全線進攻。
蘇芬戰爭——也稱“冬季戰爭”——正式爆發。

蘇軍進攻態勢圖
但開戰一個月,蘇聯紅軍被芬蘭人完全打懵了。
除了在戰線北端達到了戰前預定目標外,蘇聯紅軍在其他方向的進攻都遭遇了慘敗,只能暫時停止攻勢,重新調整部署,等待再次進攻。
一場原本強弱分明,被認為是“一週就能打通關”的戰爭遊戲,為何卻變成了你死我活的僵持戰?
首先,蘇聯人大大低估了芬蘭軍隊的戰鬥素養和抵抗決心。
芬蘭軍隊雖然在人數和裝備上都處於絕對劣勢,但在戰術和個人素養上卻佔據上風。在克服了最初對蘇軍坦克的恐懼之後,他們想出了各種對付蘇軍坦克的辦法:用圓木和鐵條捲進坦克的履帶迫使其停止,然後用“莫洛托夫雞尾酒”——一種以蘇聯外長名字命名的,用酒瓶裝的土製燃燒彈——進行攻擊。在主戰場卡累利阿地峽,五天之內,芬蘭軍隊就摧毀了80輛蘇軍坦克。

赫赫有名的“莫洛托夫雞尾酒”,使用時用布條在瓶口引燃後擲出
戰爭爆發後,芬蘭全國立刻實施了總動員,算上預備役和民兵在內,芬蘭的總兵力很快超過33萬人,其中包括近10萬毅然決然走向戰場保家衛國的婦女。據統計,芬蘭在這場戰爭中的動員率,超過了二戰末期的德國和日本。
在區域性戰場形成並不處絕對下風的兵力後,芬蘭軍人還充分發揮游擊戰術,他們一個個身披白色斗篷,熟練使用滑雪板,神出鬼沒,破壞蘇軍的後勤補給線以及到處狙殺蘇軍,讓蘇軍苦不堪言。

芬蘭“神槍手”西蒙·海耶,他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用芬蘭版的莫辛納甘步槍射殺了542名蘇軍,人稱“白色死神”
其次,蘇聯人大大低估了芬蘭的地形因素和天氣影響。
蘇聯和芬蘭的邊境雖然長達1000多公里,但適合坦克和火炮等重灌備透過的,其實也就那麼幾條通路。而兩國邊境線的芬蘭這一側,交通運輸發達,後勤補給方便,蘇聯這一側大多是原始森林,只有極少數的鐵路和公路可以運輸兵員和物資。
此外,戰爭爆發時,芬蘭的氣溫都是零下幾十度,最低一天達到過零下43度,有些地方積雪深達1米。擅長滑雪的芬蘭人充分利用了這個優勢,靈活機動,而地形不熟的蘇軍苦不堪言。而且那段時間恰恰是芬蘭晝短夜長的時期,每天黑夜都很快降臨,極大限制了蘇聯空軍的優勢。
第三,蘇聯人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和受歡迎程度。
從1934年起,斯大林開始軍界的“大清洗”:紅軍5位元帥中的3位,264位師級以上幹部的220位以及超過36000名各級軍官都被肅清,很多指揮崗位都被絕對忠誠但軍事素養一般計程車兵和低階軍官代替,這也造成了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短時間內大幅度下滑。
在蘇芬戰場上,不少時候蘇聯紅軍進攻了半天,都沒有摸清對方陣地的火力配置和分佈,只是用呆板的戰術進行正面梯次密集衝鋒,損失慘重。
此外,蘇聯人此前估計的所謂“夾道歡迎”也沒有發生,正相反,絕大部分的芬蘭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者,雖然都被軍隊拒之門外,但在蘇聯發動進攻後,他們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對蘇軍進行了堅決抵抗。

戰場上蘇聯士兵的屍體
所以,當戰爭進行了一個月後,雙方的表現讓全世界大吃一驚:
原以為不經打的居然抗住了,原以為很能打的居然僵住了。
但芬蘭的國力畢竟擺在那裡。
哪怕是前一個月的表現絕對出色,但他們也快頂不住了
芬蘭人在苦苦等待支援和救援。
芬蘭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獨自對抗蘇聯。
事實上,從雙方的國土面積、人口和軍事力量對比來看,小小一個芬蘭想要從頭到尾抗住蘇聯的進攻,本來就是天方夜譚。
芬蘭一開始指望的是自己的北歐鄰居瑞典。
瑞典給出的回應是:我們會給你們提供武器和食物,會允許第三國透過我們的領土來供應芬蘭物資,也會在外交上提供聲援和支援——但所有的援助就到此為止。
戰爭爆發後,瑞典果然做到了他們承諾的,但也確實沒有多做一點。
瑞典的“見死不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來自德國方面的壓力。德國當時40%的鐵礦資源來自瑞典,所以對瑞典的控制也相當上心。出於與蘇聯的秘密協定,德國從一開始就警告瑞典:
如果你派一兵一卒去幫助芬蘭,我們就不承認你的中立地位,將立刻派兵進攻你們——同樣,如果你允許任何一個同盟國的援軍士兵透過你的國境去增援芬蘭,也會招來同樣後果。
瑞典迫於壓力,一動也不敢動。
不過,瑞典還派出了大約8000人左右的志願軍部隊入芬作戰。在整個過程中,大概有12000名來自瑞典、丹麥、挪威以及美國(350名芬蘭裔志願軍)入芬幫助作戰。除此之外,芬蘭沒有得到任何正規軍的正式援助。

蘇芬戰爭中的芬蘭機槍手
那麼那些強大的同盟國呢?
1939年12月14日,在蘇芬戰爭爆發半個月後,國聯做出了反應:強烈譴責蘇聯的入侵行為,並將蘇聯開除出了國聯。
這是戰爭爆發後,國際輿論對蘇聯做出的最具有實質性的一個動作。
美國在譴責蘇聯的同時,向芬蘭提供了3000萬美元的貸款——但僅限於購買生活物資。
而作為歐洲大陸的兩大強國,英國和法國一開始就強烈譴責了蘇聯,並向芬蘭援助了一小部分物資,但所做的實質性動作也就到此為止。
戰爭在11月30日爆發,直到12月20日,英國和法國才在倫敦召開軍事協調會,一週後,做出決定:希望挪威和瑞典出兵援助芬蘭,而自己將提供聲援。
過了一週,挪威和瑞典都明確表示拒絕。英法兩國只能再提出一個建議:
英法聯軍搭乘鐵路去芬蘭,途中要經過瑞典的鐵礦場——瑞典在考慮一週後表示拒絕。戰後的解密資料顯示,英法兩國當時均無意和蘇軍正面交戰,他們的目的只是想佔領瑞典的鐵礦場,切斷納粹德國的軍工業輸血。
時間到了1月29日,英法兩國再提出計劃,大概會派出15萬左右的聯軍前往芬蘭支援,整個行動預計會在3月20日展開。
然而,雖然在戰爭初期不落下風的芬蘭軍隊,已經不可能撐到那一天了。
1939年12月底,斯大林已經在為蘇軍第一階段的糟糕表現而大發雷霆了。
作為調整措施,斯大林把原來負責對芬蘭進攻的列寧格勒軍區總司令梅列茨科夫調走,降為第7集團軍司令,另外調來了基輔特別軍區總司令,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以嚴謹和紀律聞名的鐵木辛哥總結了第一階段蘇軍進攻受阻的原因,充分認識到了蘇軍在戰術變通和兵種配合之間的問題,決定索性就充分發揮蘇軍人數和火力上的優勢,“結硬寨,打呆仗”——不再追求多變的戰術,索性就集中力量向最重要的方向正面強攻,“暴力強拆”。

鐵木辛哥,蘇聯元帥,之後的二戰功臣
整個1月份,蘇軍基本沒有發動過規模進攻,而是出動轟炸機對芬蘭最重要的“曼納海姆防線”狂轟濫炸,轟炸架次超過4800次,平均每天轟炸160架次。
隨後,蘇軍調集26個師和7個坦克旅,以總兵力60萬人的規模開始發動強攻——在2月1日的的24個小時裡,蘇軍向芬軍陣地傾瀉了30萬發炮彈,造成後者在戰壕中就減員3000人。
隨後,蘇軍就開始潮水一般的梯次攻擊,大約有46萬部隊,超過3350門火炮、3000輛坦克和1300架飛機被投入到了對主戰場卡累利阿地峽的進攻中。
15萬芬蘭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雖然他們的戰損比遠低於蘇軍,但畢竟扛不住蘇軍近乎沒有止境的連續進攻。
到了3月初,芬蘭最主要的“曼納海姆防線”已經被突破,蘇軍已經挺進至防線後10至15公里處。更關鍵的是,芬蘭軍隊的炮彈幾乎全部打光,兵員也補充不上了。

在冰天雪地裡的芬蘭士兵
雪上加霜的是,瑞典方面在2月19日就公開宣佈瑞典軍方不會再給予芬蘭任何幫助,而英法兩國還在為援軍能否透過瑞典的鐵礦場而來回扯皮,承諾的援軍要到3月20日才會“展開行動”——如果不出意外的話。
而從瑞典到德國,都在向芬蘭施加壓力:和蘇聯和談。
芬蘭撐不住了。
3月5日,芬蘭提出停戰協議。
但蘇聯這時佔據了戰場優勢,拒絕了提議,提出了更加苛刻的停戰條件。
而這時候,彈盡糧絕的芬蘭已經沒有實力討價還價了。
1940年3月12日,蘇芬代表於莫斯科正式簽訂和約,雙方停火。
歷時4個多月的“蘇芬戰爭”終於暫時落下帷幕。
芬蘭簽訂了一個近乎恥辱的條約。
按照協議,芬蘭必須割讓卡累利阿整個地峽區域以及拉多加湖以北的大片土地給蘇聯,包括芬蘭第二大城維伊普里(現在是俄羅斯的維堡)以及芬蘭的大部分工業區。
此外,芬蘭還被迫割讓薩拉、雷巴奇半島、芬蘭灣的4座島嶼和租借漢科半島給蘇聯30年,他們只是拿回了戰爭期間一度被蘇軍佔領的佩察莫港。
根據統計,芬蘭一共失去了戰前11%的領土、30%的經濟資產、12%的人口。
此外,他們還大約陣亡了25000名左右計程車兵,45000人左右受傷。
而蘇聯獲得了勝利,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根據當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給出的資料,蘇聯大概陣亡了約5萬名士兵,有16萬人受傷。
這顯然是外交口徑的傷亡數字,後來有各個版本的資料,都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官方公佈了這場戰爭中蘇聯的傷亡資料:蘇軍共71214人陣亡,失蹤39369人、因傷與生病而住院死亡者16292人、受傷188671人、凍傷17,867人,總傷亡超過37萬人,另外還失去了超過1500輛坦克和裝甲車。
一位蘇聯將軍曾悲傷地說:
“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得到了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足夠埋葬我們犧牲的戰友了。”

蘇芬戰爭中蘇軍的屍體
而蘇聯損失的還不止是軍隊。
從國際形象上來說,蘇聯被普遍認為是“侵略者”而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反感——儘管蘇聯一直指責是西方挑起的戰爭,蘇聯只是想保衛列寧格勒的安全(蘇聯解體後,蘇聯檔案館裡確實沒有找到蘇聯試圖吞併芬蘭的檔案)。
更糟糕的是軍隊形象。
蘇聯紅軍曾被認為是一支強大到讓人顫抖的部隊,但透過蘇芬一戰,以多打少以大壓小,卻暴露出了諸多不足和弱點。
而這些弱點和缺點,都被一頭正在撕咬其他獵物的戰爭巨獸看在眼裡。
1940年的春天,並不是蘇聯期盼的春天。
恰恰相反,一場無比嚴酷的凜冬,正在等待著他們。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1、《有關蘇芬戰爭的幾個問題》(徐隆彬,《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3年05期)
2、《從俄羅斯解密檔案看蘇芬戰爭》(吉珊珊,《山西檔案》,2002年02期)
3、《關於蘇芬戰爭的解密文獻》(《世界歷史》1998年06期)
4、《世界戰爭通鑑》(吳春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5、《蘇芬戰爭研究》(陳軍平,陝西師範大學,2008年)
6、《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史》(湯因比,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