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揭開了一個真相!

斐君按:

重發一篇舊文,讀過的朋友們請忽略。
我們在分析國際問題時,經常提到所謂“英美特殊關係”“五眼聯盟”“盎撒集團”,好像盎撒真的非常團結一樣,其實,套用一句我們的俗語,達則盎撒聯盟,窮則狗咬狗。當下的盎撒集團,看似精誠團結、一致對外,其實也有很多利益衝突。
舉幾個近期的例子。川普最近一直揚言要“吞併加拿大”,加拿大應該成為美國第51個州;另一個就是最近英美隔空互相指責,川普的幕僚猛烈攻擊英國新任駐美大使,說新大使是白痴,等等。
外界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盎撒內部的矛盾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今天這篇文章,就講一講二戰後英美的殊死鬥爭,毫不誇張的說,冷戰初期,與其說是美蘇對抗,不如說是英美對抗。讓我們回到歷史,看看盎撒內鬥到底有多兇殘吧!
之所以回顧這段歷史,是想陳述一個事實——國與國之間從來都是殘酷的非常現實的利益博弈,同文同種的盎撒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國家。任何從文化、道德、意識形態角度去分析預測國家行為的分析,都不用看。從這個角度,哪天美國霸權不再了,它的親密盟友和盎撒表親們“背叛”的速度,絲毫不會遜色於其他國家。以下為正文。
(一)
霸權的交接,從來都不是溫和的。二戰後,英美圍繞霸權進行了非常激烈的鬥爭,除了熱戰,雙方几乎使出了全部手段,所以才有了冷戰初期並非美蘇爭霸,而是英美對抗的說法。
當時,英國為了阻止美國奪取其世界霸權,秉持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向蘇聯轉讓了多個關鍵核心軍事技術,以此來強化蘇聯的軍事力量,挑動美蘇鬥爭,從而減輕美國對英國的壓力。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向蘇聯出口尼恩發動機。蘇聯透過尼恩發動機研發了米格15戰鬥機,與美軍同期的F86並駕齊驅。我志願軍曾駕駛米格15痛擊美軍的F86,因此,米格15在中國一度廣為人知。
二戰後,蘇聯透過從德國繳獲的寶馬和容克發動機及相關技術資料,初步掌握了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自己搞出來RD10和RD20兩款發動機,但是蘇聯的航空工業基礎畢竟薄弱,這兩款發動機都難堪大用。
為了解決發動機問題,蘇聯把目光轉向英國。1946年,蘇聯航空工業部主張從英國獲取尼恩發動機和德溫特發動機的技術,當年4月20日,蘇聯飛機設計大師雅科夫列夫也提議從英國引進發動機技術,但是當時蘇聯內部反對意見很大,主要原因是一個月之前的3月5日,丘吉爾剛剛發表完鐵幕演說,在演說中極力攻擊蘇聯。按照常理,這時候從英國引進發動機,似乎絕無可能。
但是呢,蘇聯高層想起了1944年英國曾把繳獲的部分納粹技術交付蘇聯,英國人什麼目的,蘇聯人也心知肚明,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派了代表團前往英國。
果然,英國人非常“熱情”,為了展現誠意,蘇聯考察團在英考察期間,英國允許其參觀很多關鍵技術環節,並交付了大批技術資料
1946年底,英蘇正式簽訂協議,蘇方向英國羅羅公司採購了20臺尼恩發動機和德溫特發動機,並接受英方的技術指導,同時派遣蘇聯工程師到英國接受系統性的技術培訓。英國為蘇聯提供了手把手事無鉅細的技術指導,生怕蘇聯掌握不了航空發動機技術
在英國這個好老師的悉心指導下,1947年,蘇聯在尼恩發動機的基礎上,仿製出了RD45發動機,隨後又開發出了BK1發動機,該發動機後來成為著名的米格15的引擎。
受惠於英國的技術轉讓,蘇聯航空工業水平在短期內得到極大提升,特別是高溫鎳基合金冶金工藝,在蘇聯多個工業部門中推廣使用,成為蘇聯航空工業的關鍵技術基礎。
那麼,英國人為什麼如此慷慨的幫助蘇聯呢?因為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對英國動手了。
(二)
1945年6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國就明確提出,反對英國蘇聯在戰後歐洲劃分勢力範圍,而且尤其反對在西歐劃分勢力範圍,這話就是挑明瞭預設蘇聯在東歐和巴爾幹的勢力,因為蘇聯很強,反對也不管用。柿子撿軟的捏,於是只能對英國下手,美國的態度引起英國極大不滿,但美國絲毫不在意,緊接著就對大英帝國一頓連環拳。
波茨坦會議“三巨頭”
1945年8月,美國突然單方面宣佈,停止按照《租借法案》向英國提供物資,英國新購買的美國物資必須以現金購買,已經獲取的物資必須照價付款,而且此前向英國提供的航母和艦載機也必須立即歸還。當時英國的外匯和黃金少得可憐,物資供應高度依賴美國,美國此舉,實際上是把英國經濟往死裡逼
更讓英國人屈辱憤怒的是,對於要求歸還的艦載機,美國表示美軍裝備足夠,並不需要那些艦載機,直接電令英國把艦載機全部推入大海即可。就是寧可不要都不給你。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何況一個國家。英國沒法子,只好去求美國,於是兩國簽訂了《英美政府財政協定》,英國同意英鎊在12個月內與其它貨幣自由兌換,同意在美國指導下建立國際貿易組織,全面降低英國一直維持的帝國特惠制下的關稅特惠率,立即無條件批准佈雷頓森林會議達成的協議等六項條件,以換取美元緊急貸款和物資援助。
別急,事還沒完。美國太壞了,英國雖然簽了城下之盟,美國也承諾貸款和物資援助,但是美國藉口國會要走程式,整整拖了7個月。
這邊英國慘啊,都快沒米下鍋了,沒辦法,只好向加拿大借錢應急,因為加拿大是大英帝國自治領,儘管財政吃緊,但也不得不借。借錢之後,加拿大不得已向美國求助,美國故技重施,逼著加拿大讓出了大量權益
以上幾件事,事實上導致帝國特惠制的瓦解,並摧毀了英國的外貿基礎,並使世界貿易主導權和國際金融中心從英國向美國轉移。同時,大英帝國的海外領-本土二元經濟結構土崩瓦解,帝國特惠制的消亡,除了摧毀了英鎊區的鑄幣稅,也讓美國事實上接管了英國的海外領。數年後的1951年,美澳新就簽訂了排除英國在外的三國安全同盟條約。
(三)
事還沒完。
1943年,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魁北克簽訂了核武器合作研發秘密協議,美國承諾對英國核武器研發進行援助。
誰料想,1945年12月,美國參議院提出“限制核武器技術擴散出口的原子能技術法案”,該法案於1946年8月獲得透過,這等於公然撕毀了1943年的英美核武器合作協議。
英國抗議,美國表示並未違反協議,按照協議,我只答應分享科學,又沒答應分享技術。TMD,真佩服美國人的狡辯英國這下算是徹底看透了美國。這件事後,英國臥薪嚐膽,決定獨立自主研發核武器。
透過以上一連串事件,就不難理解英國為何援助蘇聯航空發動機了,目的無非是給美國塑造一個強大的對手。其實,丘吉爾鐵幕演說,也是在忽悠美國把矛頭指向蘇聯,但美國並沒有上當。
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版圖
美國很清醒,英國雖然在二戰中受到重創,但戰爭結束時,英國的經濟總量在西方國家中僅次於美國,出口額近美國的一半,造船業大幅領先美國;英國的對外投資直到1958年還穩居世界第二,相當於法國和西德之和的1.6倍;1945年戰爭結束時,英帝國實際控制面積達1300萬平方英里,人口5.5億,手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石油產量,儘管後來印巴獨立,直至1953年,仍舊統治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英帝國控制了非洲的28%,大洋洲25%,美洲25%,亞洲16%,關鍵性戰略物資依然在英帝國手裡。總之,彼時的英帝國依舊是一個全球帝國。
更重要的是,英國的海洋力量仍然很強。戰爭末期,英國制定了龐大的造艦計劃,而且存量艦隊規模也達到有史以來最大,擁有74艘航母和護航航母,大批戰列艦和巡洋艦等主力艦,英國海軍的主力艦艇和美軍不相上下。直到今日,英國也沒有放棄其艦隊。
航空工業方面,英國實力也很強。湧現出了羅羅公司,德·哈維蘭公司,阿弗羅公司,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布里斯托公司,英國電氣公司等優秀的航空工業企業。
英國想以航空業重振帝國,美國心知肚明,於是拼命打壓英國航空工業,用盡辦法阻止英國和他國生產的噴氣式客機進入美國航空市場。而對於“合眾國長子”波音公司,美國則是包死包埋,在鉅額扶持和對他國無底線打壓之下,奠定了波音延續至今的航空霸主地位。
事實上,二戰結束後初期的十多年,英國串聯歐洲對美國造成的現實威脅,要遠遠高於徒有其表的蘇聯鋼鐵洪流。
(四)
核力量方面,英國在1954年開始開發藍光中程導彈,從而形成英國的戰略打擊體系。
這個時候,美國人又使壞了
1960年,艾森豪威爾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戴維營達成協議,美國海軍的核潛艇可以使用英國在蘇格蘭霍利灣的海軍基地,作為交換,美國將開放“天空閃電彈道導彈專案”給英國參與,英國人這時做賬家思維上頭,認為有了天空閃電專案,就不用藍光了,還能解決海軍的經費緊張問題,於是1962年正式終止藍光專案。
英國前腳剛剛終止藍光專案,美國後腳通知英國,由於空中閃電專案的研發和生產費用暴漲,財力無法承受,肯尼迪政府已經決定取消該計劃,事實上導致英國失去了核威懾能力。
由於擔心無法向公眾交代,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懇求美國暫不要公佈訊息,但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訪問英國前,故意公佈了訊息,英國政府立即陷入舉國聲討中,英美關係由此空前惡化。
1962年12月,肯尼迪和麥克米倫在巴哈馬群島的拿騷會晤,雙方在會議上展開了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對抗,英國動用了手頭的一切籌碼向美國猛烈進攻,連肯尼迪的政治盟友的花邊新聞都被拿出來要價。
麥克米倫一度放出話來,大不了拉著法國一起投靠蘇聯,肯尼迪則針鋒相對,明確表示美國會動用全部黃金儲備徹底搞爛英鎊,對英國禁運一切可以禁運的東西,雙方吵了整整三天,最後的結果是各退一步,簽署了《拿騷協議》。
根據協議,美國向英國提供了北極星潛艇導彈,條件是英國必須支援美國的“多邊核力量計劃”。
美國可以組織北約國家使用核力量,英國的核力量從屬於美國,只有英國最高利益遭遇威脅時,英國才有在美國同意下使用核力量的權利。
英國簽署協議後,肯尼迪拿著英國的協議去問戴高樂,“法國佬,願不願意一起玩啊?答應了你就有北極星潛艇導彈哦。”
傲嬌的戴高樂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美國人的建議,不僅如此,為了報復英國人的屈服,戴高樂還跟英國徹底翻臉。
歐共體你就別想進了,歐洲有你,是屈辱!這執念影響了戴高樂一生,也是英國在戴高樂執政時,一直進不去歐共體的根源。
更搞笑的是,在英國簽署了《拿騷協議》拿到英國人核按鈕之後,美國人又蠱惑英國人說,你加入歐共體啊,去裡面當內奸啊?這做派就如佔盡便宜的恩客,在拿到想要的東西之後,提起褲子就說,你找你前夫去。
英國人一看美國做派,心如死灰,又不敢不從,只能死乞白賴地去求法國人,說自己如何如何熱愛歐洲大家庭,如何如何希望在一起。法國人看著英國人氣不打一處來,硬是跟英國人磨了十多年,才在戴高樂退休後,同意了英國加入歐共體。自那以後,英國的國際形象就成了一個笑話,再也沒有人將英國當做世界大國。
(五)
再來看第二次中東戰爭。
這一場戰爭可謂是一戰定勝負,世界從最開始的三足鼎立(美蘇英)變成了兩極爭霸。這一戰中,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死對頭竟然連起手來去搞英國。
也正是在這次戰爭中,英國徹底看透了美國,看清了美國想徹底拖垮英國,最後爭霸世界。此戰之後,英國可謂徹底失去了全球性大國的地位
先來簡單的講一講戰爭的來龍去脈,再講美國怎麼聯合蘇聯坑英國的。
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蘇伊士運河收回國有,並以運河收入來修建阿斯旺大壩,於是著名的蘇伊士危機徹底爆發。
眾所周知,蘇伊士運河事關英帝國核心利益,於是英國聯合法國一起出兵。但是呢,英法也要師出有名,於是請求美國支援,起碼口頭上支援。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一邊對英法說我支援你們去打,一邊偷摸對納賽爾說其實我不支援,然後搞出一大堆調停,協商,會議等辯經流程,假裝自己在為和平努力,同時為了防止被英法拖下水,明確對英法說你倆打的時候不用告訴我,打就是了,當我不存在。
英國人上當了,在外交大臣麥克米倫的干涉下,決定在亞歷山大登陸,佔領開羅,逮捕納賽爾,佔領運河,法國人一看英美都支援,幹就完事了,以提供核技術為條件,拉以色列下水,於是整個方案變成了以色列挑事,英法以保護運河為名進入埃及,並對運河東西10公里進行“臨時性佔領”。
1956年10月29日,正式開打,英法聯合艦隊陣容豪華,並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直升機兩棲攻擊。這時,美國入場了。
美國和蘇聯突然攜起手來,把被英法在安理會否決的停火議案提交聯合國大會,然後美蘇和各自的小弟齊聲譴責英法,整個地球幾乎一邊倒,連英聯邦和法語區內部都一堆國家倒戈,英國國會內部瞬間陷入混亂,內閣大臣辭職抗議,蒙巴頓勳爵仗著自己的聲望直接要求首相艾登停止軍事行動,否則辭職。
蘇聯表示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爆發,蘇聯和美國將攜手保衛和平,蘇聯已經準備好派遣志願軍參戰,他給英國首相艾登寫了一封措辭不加掩飾的信,直接表示蘇聯完全可以用火箭技術毀滅英國。
美國跳的更兇,地中海艦隊動員起來進入戰備狀態,美軍航母戰鬥群直接在英法艦隊中穿行,其艦載機不斷在英法艦隊上空示威。
小國也沒閒著,敘利亞炸燬了歸英國所有的伊拉克向地中海輸油管道的三個關鍵泵站,埃及則鑿沉了運河中的40多艘英國油船,此事導致英國石油出現缺口,只能向美國和委內瑞拉尋求石油,美國的回覆很直接,“發起戰爭的人應該自己解決石油問題”。
英國凍結埃及在英國財產後,英鎊區國家掀起了擠兌狂潮,美聯儲從11月5日開始拋售英鎊,英鎊暴跌,英國試圖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取約等於2.35億美元黃金的份額,被美國人利用否決權直接阻止,美國進出口銀行也拒絕對英國進行貸款和擔保,外匯市場上對英鎊的投機風起雲湧,為了防止外匯儲備和財政崩盤,英國宣佈停止對外國人發放英鎊貸款,但問題在於英帝國的海外領嚴格來說也算“外國”,此事引發了英鎊交易和結算體系的全方位混亂……
英國人病急亂投醫,在一系列騷操作下,導致了各國對美元的擠兌和持有,以及對英鎊的拋售,這從根本上導致了美元對英鎊的替代自此以後,英鎊全面潰敗,金融霸權從英鎊轉移到美國手中。
面對整個世界的巨大壓力,英法狼狽撤出,美國在這場角逐中獲得了全面勝利。
在這次戰爭中,英國徹底看透了美國,看清了美國想徹底拖垮英國,最後爭霸世界。此戰之後,英國可謂徹底失去了全球性大國的地位。
綜上,國與國之間從來都是殘酷的非常現實的利益博弈,同文同種的盎撒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國家。任何從文化、道德、意識形態角度去分析預測國家行為的分析,都不用看。
從這個角度,哪天美國霸權不再了,它的親密盟友和盎撒表親們“背叛”的速度,絲毫不會遜色於其他反霸國家。
重要提示!!!
最近不少讀者反映,訂閱號列表裡看不到斐君文章了,問我是不是停更了。其實不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斐君觀點的“星標”使用者或常讀使用者,就收不到斐君推送的文章了。這意味著,您可能隨時和斐君失聯。
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星標”斐君,操作很簡單:
1.點選文章標題下方的藍色字“斐君觀點”,進入公眾號首頁;
2.點開右上角的“…”
3.點“設為星標”。
就可以啦。煩請設定一下,我們相約不走散。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創好文,敬請關注“斐君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