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和碳中和對中國意味著什麼(3/3)

文/老C
中國在光伏產業鏈和風電產業鏈的優勢,使中國很有可能成為碳中和浪潮中得益最大的國家。
9、
今天,歐盟、美國、中國對碳中和時間表都做出了承諾。根據美國National Public Utilities Council 的資料,目前世界上有137個國家用各種方式承諾了碳中和的目標。但是隻有六個國家將其碳中和目標納入法律。它們包括丹麥、法國、瑞典、匈牙利、紐西蘭和英國。另外五個國家已經提出了正在進行的立法,包括加拿大和韓國,以及歐盟層面在準備立法。
同時,有24個國家將其氣候目標設定為官方政策。他們包括巴西、中國、德國和美國,這些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
137項承諾中的99專案前只是在討論中,沒有做出時間表承諾,這意味著它們至今沒有正式的地位,但至少這個事情已經在國家的議題中。
如果全球碳中和目標真正可以實現,將創造一個巨大無比的市場。根據高盛預測,如果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全球到2050年,相關領域的總投資將達到56萬億美元,其中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領域的總投資將高達22萬億美元,
太陽能的風能領域的22萬億美元投資,平均分到30年,大概每年7000多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目前,全球手機的年度銷售額大概是5000億美元,整個半導體行業的銷售額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而最大的工業汽車行業的銷售額也不過不到2萬億美元。
三峽大壩的總投資是2000億元人民幣,大概300億美元。按高盛的預測,從現在到到2050年,30年間,全球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總投資相當於733個三峽,相當於全球每年建設24個三峽工程。
根據高盛的預測整個碳中和領域投資高峰將出現在2030-2045年,高峰投資額度接近3萬億美元每年。這個市場規模超過了全球汽車市場的總規模。
全球已計劃實現淨零碳排放的國家(加入中國和美國後)在全球碳排放量中佔比約61%。雖然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 但過去20年中國已經成功將單位GDP碳排放量降低了約40%,減排幅度在全球重要經濟 地區當中位居前列(僅低於英國),實現了中國在主要氣候變化協議中設立的目標(包括 在《哥本哈根協議》中的承諾)
發電能源結構的轉變對中國更加重要。
中國的碳排放行業構成與其他國家不同。2019年,中國8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於兩大排放行業:發電、工業和工業排廢(在承諾 淨零碳排放的另一個主要經濟區歐盟,這一比例僅約為55%)。這凸顯出能源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意味著中國的能源結構轉變成為短期和中期內脫碳程序的最重要決定因素之一。
高盛預計到2060年的總體“綠色”基礎設施投資機會為16萬億美元:其中9萬億美元將投向發電領域,不僅指新能源電力,還包括電網和電力儲存的重大升級;1.2萬 億美元將投向新能源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約1.2萬億美元將投向碳封存(碳捕集和自然 碳匯);2.6萬億美元將投向交通運輸系統、工業和供暖領域的氫能基礎設施。
10、
碳中和這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機會,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21年10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凱瑟琳-戴發表講話,表述了拜登-哈里斯政府處理美中雙邊貿易關係的新方法,其中提到了太陽能發電產業:
“我們在光伏太陽能電池的生產中看到了中國不公平政策的影響。美國曾經是當時這個新興產業的全球領導者。但隨著中國建立起自己的產業,我們的公司被迫關閉了大門。 
今天,中國佔全球產量的80%–而太陽能供應鏈的很大一部分甚至不存在於美國。”
這確實是一個讓美國憂傷的故事。
太陽能電池有幾個核心產業環節,多晶矽(polysilicon )、單晶矽片(monocrystalline wafers)、電池片(Cell)、和模組(Module)。整個產業鏈基本上都在中國企業手裡。
以下資料來自彭博社的研究報告:
多晶矽領域,總部在中國的公司擁有全球66%的產量,前10大廠商中的7個是中國公司。
從2017年開始,大約90%的新增多晶矽產能都在中國。
單晶矽片
前10大廠商中有9個是中國公司,唯一總部不在中國的 Canadian Solar的工廠也在中國。中國的產量佔全球的90%以上。
單晶矽片幾乎所有的新增產能都在中國。
電池片
總部在中國的公司的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78%。
同樣,新增產能基本都在中國。因為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最近幾年有一些越南和東南亞的新增產能。
模組
中國公司的產量佔全球的72%。
新增產能同樣佔全球的80%以上。
但美國看到,光伏的巨大潛在市場,以及中國公司的市場份額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憂傷的故事。
美國非常堅決和頑強的,透過關稅、貿易制裁和配額政策,不從中國進口光伏電池。
2020年,美國進口的太陽能模組主要來自於東南亞國家(泰國、越南、馬來西亞),進口的太陽能電池片主要來自於韓國和東南亞。
但是,無論是美國自產的,還是美國從東南亞進口的光伏電池模組,由於中國企業在產業鏈的支配地位,大部分的價值,仍然被中國企業拿走。
美國自產電池模組中的,61%的價值來自於中國企業。美國進口的電池模組中70%的價值來自於中國企業。
當我們拆解iPhone時,我們悲傷的發現,雖然iPhone是在中國組裝製造,但其中大部分價值來自於海外企業。當美國人拆解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模組時,美國人也悲傷的發現,大部分的價值還是來自於中國的企業。
在風力發電方面,中國企業的地位沒有光伏產品這麼強,但中國企業在產業中的地位也舉足輕重。2020年,世界前10位的風機廠商,中國有七家,歐美廠商排在第一、第三和第五。中國廠商佔整體市場的50%以上。
光伏和風電行業將是未來碳中和趨勢中受益最大的行業,而這兩個行業按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中國毫無疑問將拿到其中最大一塊,至少50%以上的蛋糕。
11、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議題,為什麼中國要在2020年底,做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
當然,人類的共同未來,防止全球變暖是主要原因。但透過中國對碳中和的承諾,給後面追趕者製造一些麻煩,也是一個原因。同時,中國自己的光伏和風機產業已經在全球取得了明顯的競爭優勢。現在做這個承諾,可以說是一步深謀遠慮的大棋。
我們看看下面這張世界地圖。
綠的是在碳中和領域已經立法或者準備立法,黃色是已經做出了官方政策的承諾。紅色是目標還在討論中的國家。灰色國家,是不在137個國家之列的。我們可以看到,灰色的國家包括印度、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家。
印度、印尼、越南、菲律賓,這四個國家是最有可能承接離開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家。他們擁有巨大的,年輕的人口規模(印度14億,印尼2.7億)遠低於中國的人均GDP。如果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轉移勞動密集型供應鏈離開中國,這幾個國家是首選。
這幾個國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遠低於中國,還沒有進入碳排放的高速增長期。(中國2001-2011年,人均排放量從2.64噸上升到6.82噸)。而中國從2011年開始,無論是排放總量還是人均排放量增長率均下降到較低水平。
從2009-2019年,中國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增加了30%,而印度增加了60%,越南增加了100%。
這也是這幾個國家不願意在碳排放領域做碳中和承諾的原因。中國做了碳中和承諾後,必然會給這幾個國家壓力。(特別是印度,全球第三大排放國)如果這幾個國家做出類似中國的承諾,將意味著他們的經濟發展,將受到極大的制約。同時,他們也沒有中國這樣發達的風機和光伏產業,可以從碳中和的過程中獲益。
12、
我們再來看看全球潛在的光伏和風電資源。下圖是全球太陽能資源分佈地圖。可以看到,最發達的是熱帶沙漠地區,和南美的安第斯山地區。中國的內蒙,新疆,青藏高原有比較強的日照資源。陰雨綿綿且高緯度的歐洲,太陽能資源就差很多了。
風能則正好相反。歐洲大西洋沿岸有比較豐富的陸地風能資源,海上風能資源也非常發達。中國內蒙、新疆、青海的風能資源豐富。
而且,中國的風能和光伏資源,集中在西部的荒漠,雖然輸電成本很高,但可以不佔用耕地。
相比之下,印度的風能資源匱乏,太陽能也並不富裕。
從目前的情況看,如果全球真的能在2060-70年實現碳中和,那麼,最大的受益者會是哪個國家呢?
想通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今天也高調給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