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哭泣 嬰兒 氣球

過年的時候,又經歷了那些催婚催生的追問沒有?有人躲出去,有人懟回去,段子滿天飛。(注:2024年結婚登記資料出來了,610.6萬對,比2023年的768.2萬少了20.5%。這也是1980年以來的單年度最低。)
可是笑完了有沒有想過,不婚究竟是不想婚,還是沒得婚?有多久沒有純粹地戀愛過了?不想要孩子,害怕的究竟是孩子本身,還是別的?
如果你覺得核心的問題都是一個“錢”字,難道說經濟條件不好,就不配為人、不配擁有生活的美好了嗎?
坦率講,“經濟”在整個人生領域裡的橫衝直撞,正是那些戀愛婚姻與生育觀念發生扭曲變形的極大動因。
這種觀念的扭曲變形,正在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幾千年了,哪個朝代的祖宗都只擔心過天災、外敵、吏治,何曾想到過“躺平”“不婚不育”可成憂患?
這算是歷史進步的新門檻了吧,而這過程,終將跨越。
要說哪一天,這導致了人類社會的崩潰乃至滅絕,那我寧可相信那天是有個腦子壞掉的元首按下了核按鈕。
有些人痛心疾首,言必稱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云云,每次聽到這些我都出離憤怒。躺平的後果就是驢子不推磨了、母牛不產奶了,不婚不育的後果就是牛馬豬羊不配種了,這個後果很嚴重。
你品,你細品。不把人當人看,自然就不幹人事,手法不外乎用道德綁架、經濟誘惑、輿論壓力去使其就範,即使看起來似乎在緩解社會問題,但許多人內心痛苦卻越深,且後代仍不會幸福。
那麼問題的核心究竟是什麼?經濟壓力是一個主因,也有人說是因為希望缺失,是因為情感替代,還有人說因為自私冷漠,但這些都不是核心動因。
核心動因是人的觀念變化,或者說錯位,所以解決問題也要著眼於觀念的正本。

我是研究經濟的,但也研讀歷史、哲學和心理,今天試著用一文來追本溯源,釐清那些觀念背後的故事。
讓我們從基本人性來展開推演吧。

第一個觀念,基本人性的剛需只有三件事:衣食,性,與情感。
婚姻不是剛需,生育也只是性的伴生產物。婚育的事,根源要從剛需開始。
衣食是生存基礎。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生存標準在不斷提高,而且人性本能的安全意識會尋求更多的佔有與儲備。這也是經濟社會的動力之一。
性是剛需,其背後是意識層的快感作祟還是潛意識層的繁衍本能的作用,理論解說不一。但既然是剛需,就人人要求,而現代社會道德倫理的要求是兩相情願也就是愛情使然,問題是雙方意願度正好相當的比例相對於整體人類要求而言實在微不足道。於是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的人性都是基於意願不完全對等下的其他權益讓渡,這是個經濟術語,通俗講就是交易。
交易不單純是金錢,還包括情感付出、情緒價值提供、社會資源和機會等等,所以看客不要隨便佔據道德高地,很多事情的區別只在於交易內容不同、金額大小以及批發和零售罷了。
情感也是剛需,除了男女之間的愛與被愛,還包括親情的安全、友情的慰藉、理想情懷的鼓勵等等。
因此,從剛需出發的必然產物是戀愛,混雜了經濟、性與情感。而婚姻,是戀愛從兩個人的範疇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領域後的產物,婚姻的本質是契約。
契約是為了約束雙方的權利義務,目的是穩定的結構,而穩定的家庭與社會結構、規範的財產與繼承關係,是社會穩定執行的基礎。所以,婚姻既不是戀愛的證明,也不是戀愛的保障,它只是兩個人希望戀愛關係長久保持並將其產生的其他結果融入社會執行之中的方式,例如共同生活後的財產分配、生育後代的社會身份等等。


第二個觀念,戀愛是大漏斗的第一層,婚姻是部分戀愛能達到的第二層。
如果不希望婚姻減少,根本做法是做大漏斗的第一層,也就是要多戀愛。不要給戀愛設定那麼多條件,也不是非要有結果才能談戀愛,以結婚為目的談戀愛才是耍流氓!
戀愛就像是逛街購物,就像是在平臺試水下單,你非要說不買會員就不正經,這店還能不黃嗎?
當前年輕人恐婚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戀愛成本和壓力太大,而這就是婚姻的契約束縛不斷前置的結果。戀愛多好呀,看對眼就戀愛唄,只要真誠,多試試沒關係,好的銷售都是這麼說的,不是嗎?

接著第三個觀念,不要過度神聖化婚姻,只是契約而已。
社會普遍道德過度神聖化婚姻,的確對於固化婚姻內的人有一定作用,但是對於更多的婚姻外的人和離開婚姻的人就起反作用了。
誰願意給自己太多來自道德的精神負擔呢,大多數人還是自私的、貪慾的、不那麼高度自律的,既然婚姻標準挺高,那我覺得自己夠不上就算了。問題是婚姻就是契約而已,是你希望自己承擔責任的表達,但萬一你沒承擔好,也不是十惡不赦,任何契約都有違約條款,履行那個就好。
小學生的思維才是不斷宣揚英雄和聖人,他們以為人人都會嚮往成為那樣的人,而結果是大多數人覺得自己做不到就乾脆放棄,而許多虛偽的人開始努力偽裝去撈取好處。只要鼓勵大家做正常的人、做合理的事,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斷提升著自己的能力和精神境界,進而達成卓越。
婚姻神聖化、離婚汙名化,對於好的婚姻真的是正向作用嗎?責任沒那麼大得可怕,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去嘗試承擔;嘗試的人多了,好的婚姻也才會更多。

第四個觀念:一個原本是自然結果的東西,一旦被定義為目的,那麼它一定會成為其他隱藏目的的工具。沒錯,我說的就是婚姻。
沿著人性的剛需,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思維和能力,以獲取更好的衣食物質,我們需要保持自己的健康和體能,以獲取性,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同理心和表達,以獲取情感的交流、愛與被愛。這是每個人發展進而滿足自己要求的正道。
但是正如剛需這個詞能夠撩動每個投資人心絃一樣,剛需最容易解決其他剛需!便捷的方法,都在非正道的路上。
用性來換取物質很快、用虛假情感來換取物質很可觀,用物質來買性也很簡便,內心不那麼敏感的話用物質也能買來崇拜、尊敬、理解和愛,而用假愛騙炮和用身體維繫感情更是屢見不鮮。
問題在於,所有這些方式,有效期都不是很長,於是婚姻這份契約就成了最好的工具。當人們相信婚姻是目的並且覺得人生應該達成這個目的的時候,這件事就成為那些想用婚姻來換取物質、換取性、換取情感的人的工具;而一旦發現了這個目的並不是終點,而且代價高昂,這種幻滅感才是對婚姻最大的破壞。

第五個觀念:人生是經歷,不是奔著結果而去的。
人生結果只有一個,死亡,所有曾經得到的東西都不是結果,而所有的幸福都是經歷中的瞬間。
所以,我們的人生,是一段不停修行的歷程,不斷地得到物質、性與情感,也始終會不斷地失去。
害怕失去的人,不如停在原地等死;而不停走著的人,才能享受人生。
去嘗試吧,哪怕沒賺到錢;去戀愛吧,不管夠不夠美好夠不夠長久,真誠就好;如果是好且長的戀愛,就去結婚吧,不用管能不能到老,除了違約條款沒有人有資格給你更大的壓力。
有人說了,你講得我明白,我吃過了苦,也可能還會繼續吃,我理解了過程的意義,我會好好提升自己、好好去戀愛。但我不想我的後代再經歷一次我的苦,對了,還有一句潛臺詞:也許有了後代,我會更苦。
好,我們再來說說生育的事。生育是性的自然後果,而隨著科技發展出的避孕方式,它可以不再是了;生育也是戀愛的自然後果,而隨著社會管理體制的不斷規範,它也不再是了;於是,生育現在定義為了婚姻的自然後果。
儘管有單親父母、人工受孕、婚外私生等現象,但畢竟還是小機率,且各有各的壓力揹負。這同樣是個社會定義,定義的目的也是規範財產、繼承、公民身份以及權利義務等社會屬性。
然而作為每個獨立的人類,我認為應該有自己對生育的獨立的定義。


第六個觀念:孩子是人生的禮物,是一次值得的經歷,是人生圓滿的一個可選過程。
必須強調可選,我沒說是圓滿的必須。孩子不是人生的必須,更不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但孩子的確可以教會我們很多事,讓我們更成熟、更多維地來認知和體會這個世界,這才是我們作為個人對生育這件事的獨立定義。
於是還會有人說,這點我認同,但是物質上情感上我承擔不了對孩子的付出,要不還是算了吧。
有人算過,養育一個孩子成長在大城市需要幾百萬,具體數字我記不清了,但是標準我大概記得,差不多是要奔著至少名牌高校那個方向去的。而這又是經濟和社會對私人生活領域的一次侵蝕。

第七個觀念:父母對孩子只有養育到健康成人的義務,沒有提供更加美好生活的責任,也沒有規劃和要求其成長路徑的權力。
這裡說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對世界、對人生有正確的認知,尊重自己、愛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愛他人,有學習的方法,有生存的能力。
這個學習,不以名校為標誌,而是每日每事都有成長;這個生存,也不以高薪、有車有房為標誌,而是能自給自足,能走世界、看世界。這樣的孩子,已經可以很快樂,也可以給父母很多快樂,如果父母不快樂,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自己身為父母卻不能抑制的慾念和妄念。
如果你認同,那麼你會發現這樣養育一個孩子並沒有太多物質上的難度,有難度的是改變自己被外界扭曲變形的觀念。

這篇文章略有些長,但是一口氣寫完的。寫得快,是因為這些想法在我以往的課程以及與學生的交流中已經無數次思考並且越來越清晰。
我是講經濟和企業管理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底層都是人性,它的推演遵從的是邏輯。而許多學生看起來的職業發展問題、人生選擇問題,背後都有這些物質、兩性、情感以及婚姻、子女的因素在作祟。
所以,想把我講給他們聽,並且他們覺得很有幫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值此新年之際,預祝年輕人都能比去年更精進一步;
都能輕鬆隨性地去談個戀愛,沒人問你要結果;
都能接納、至少不怕婚姻,多大事,沒人要你當楷模;
也都不要害怕有一天會和一個小奶豆一起成長,互相有愛就好,在有愛的父母身邊,TA不會過得很差的。
安啦,安啦,這就是人生沒被變形的本來的樣子。
/// END ///
No.6202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捷
作者簡介:財經管理作家,著有《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職場經濟學》和《史上職場風雲錄》。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