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了?

來源丨劉潤(ID:runliu-pub)

作者丨尤安 

編輯丨二蔓

圖源丨midjourney
今天,是正月初七。
這段時間,休息得怎麼樣?
新的一年,也許還會有很多的挑戰。所以,無論如何,請好好保護自己的腦力、體力、心力。
過完年陸續返工,聊起假期過得怎麼樣,總有一群人會鬆口氣:
總算,又頂過了一波催婚。
真的。以前,回家過年就是說說笑笑,吃吃喝喝。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了。
你說今天吃什麼?他說吃什麼吃,你都多大了?到什麼年紀就要幹什麼事兒,你什麼時候辦正事兒?
你說我還是個寶寶。他說那誰誰誰的寶寶都已經會跑了,你的呢?沒兒沒女,你老了怎麼辦?
你說沒事兒我住養老院。他說你以為養老院就好啊?等你生病,沒有老伴連個手術簽字的人都沒有。
說來說去,都是同一個問題: 你怎麼還不結婚?
催的人很焦慮,被催的人也很迷茫:我為什麼一定要結婚?
結婚就一定是最優解嗎?單身就一定不好嗎?我不結婚就不配上桌吃飯了嗎?
這麼想的人,顯然還不止一個。
翻翻過往的民政部資料,你會發現,我國的結婚率已經連續下降9年了。2013年,辦理結婚登記的還有1346.9萬對,2019年跌破1000萬對、2020年跌破900萬對,2021年跌破800萬對,到了2022年,已經跌破了700萬對,比9年前少了近一半。
與此同時,我國的平均初婚年齡卻在連續上漲。1990年代,各地普遍的初婚年齡還在23歲左右。到2010年代,突破了25歲。2020年又突破了28歲,甚至有些地區,比如上海,這幾年已經突破了30歲。
一邊,是催婚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邊,卻是結婚的人越來越少,結婚的年齡越來越大。為什麼?
今天的年輕人,為什麼好多都不結婚了?
嗯,這是一道很大的題。搞人口的,搞經濟的,甚至搞心理諮詢的,搞糾紛調解的,都在嘗試回答。作為一個商業顧問,我發現從商業的角度去看這道題,也很有意思。
結不結婚的背後,其實也有商業邏輯。比如:
結婚的本質,就是一份合夥的契約。
當契約的相對價值發生變化時,願意籤契約的人數,也會發生變化。
什麼意思?婚姻這份契約,有什麼價值?又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到底該不該籤?
生育價值,養老價值,陪伴價值。
三種價值,我們一個一個說。

生育價值

結婚的第一重價值,在於解決了一個問題:週期錯配。
什麼是週期錯配?
這麼說吧,薛兆豐老師曾有個說法,很有意思。他說:
不結婚,就相當於做個體戶。結婚,就是合夥辦企業。
怎麼合夥?
你出一個資源包。我出一個資源包。
雙方共同出資,共同經營。
說得真好。
過去幾千年裡,常見的男耕女織,男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內…本質上,就是雙方拿出各自資源,實現有效分工,合作共贏的一個合夥制度。
其中,一個最古典的出資合夥方案,你一定聽說過,就是:
女性出生育資源包。男性出養家資源包。
女性負責生兒育女,男性負責賺錢養家?聽起來很公平啊。
但其實,實際操作起來有個問題:
出資的週期,錯配了。
女性出生育資源包,是有時間視窗的。
生理上,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通常被認為在25-30歲左右。越往後,受孕,生產,恢復等各方面的風險越大。
所以,女性被催婚,常常會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也不小了。”
那男性出資呢?男性沒有時間視窗嗎?也有。
男性出養家資源包,也有時間視窗。但這個時間視窗,卻會相對靠後。
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也可以只是一個開始。越往後,經驗積累得越豐富,賺錢養家的能力也可能越大。
於是,男女雙方出資源包的時間點,很多時候會不一樣。
女生,常會先付出。男生,則會後付出。
這,就是週期錯配。
錯配,意味著什麼?
運氣好的話,當然不意味著什麼。
但運氣不好呢? 先出資的出完了,發現後出資的不出了,擺爛,甚至跑了,怎麼辦?
撤資嗎?生都生出來了。分手嗎?那前期投的資怎麼辦?
這麼高且不對等的風險,能有幾個合夥人願意前期先出資?
沒人先出資的話,人類還怎麼繁衍?
這個“要命”,並且可能“要全人類的命”的錯配問題,可以靠一個制度來解決:婚姻。
結婚,辦酒,扯證。
從商業的角度看,就像是合夥,剪綵,簽約。
一旦契約簽好,合作雙方,和全社會打了個招呼:我們結婚/合夥了。
以後,如果誰沒有契約精神,違了約,道德會譴責他,吃過他喜酒的親朋好友會給他打上“失敗”標籤,法律也會制裁他,有傾向地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來支付“違約金”,給被違約的人以保障。
違約的成本,就這麼被拉高了。
違約的成本一旦升高,違約的風險就會降低,先出資的合夥人,被空手套白狼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於是,週期錯配的問題,就解決了。女方的前期視窗,男方的後期視窗,都被更有保障地整合進了一個更大的視窗:雙方的婚後餘生。
雙方都可以更平穩地穿越週期,更有保障地好好合作。
你說,這麼好的合作,你為什麼不合作?
你怎麼知道,我不想合作?但是,婚姻這紙契約,違約有成本,簽約也有成本啊。
買房,買車,彩禮,婚禮,是成本。
生育,精力,時間,機會,也是成本。
今天,這些成本,高起來可以掏空一整個家庭的積蓄,刪掉一萬種發展的可能。
那我付那麼高的成本簽約,總要比不簽約的收益高吧。
可是,不簽約,不合夥開公司,而是單身,幹個體戶,就真的過得不好嗎?
當然不。文明越發展,交易成本越低,資訊越對稱,個體戶就越不會孤立無援,越有機會過得和合夥開公司一樣好。
先出資的女性,也可以選擇不出資,不合夥。
自己接受教育,自己找到工作,自己創造價值,自己給自己保障。不需要靠和誰簽約繫結,也能很好地養活自己。
後出資的男性,也可以選擇不出資,不合夥。
不用在沒打好基礎之前,就全家咬牙買車買房背貸款,也不用在還想為夢想拼一把時,因為必須承擔養家責任而不敢試錯。
合夥開公司,自己做個體戶。
結婚,單身。
怎麼選,都有機會過得好。
不。你還是太年輕了。
你以為結婚是為了更有保障地生育,但其實我們那麼焦慮地喊你結婚,還有另一個原因。
什麼原因?
養兒防老。

養老價值

能解決第一個問題:讓人更有保障地生育,婚姻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解決了第二個問題:讓人更有保障地養老。
沒錯,生孩子這件事,在經濟學上一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養老。
因為,人的生產能力,是波動的,也有視窗期。
你不能指望一個8歲的小孩就開始打工養活他自己,也不能指望自己到80歲還能繼續996。
你只有在成年期的那段時間,才能供養自己。怎麼辦?
還得靠合作
於是,人類摸索出了一個機制:養兒防老。
30歲時,生個娃,同時供養你自己和他。
60歲時,你就會得到一個30歲的娃,同時供養他自己和你。
算得再細點,如亞當斯密,就曾在他的那本《國富論》裡,認真算過一個最底層的普通勞動者,到底要賺到自己生活費的多少倍,才能夠維繫家庭,養活小孩,讓勞動力延續到下一代。
為了未來的收益,投入今天的收益。這,不就是投資嗎?
選擇結婚,簽訂契約,背後的價值,不僅是一場能為生育繁衍提供保障的合作,還可以演化為一筆養兒防老的投資。
投資的回報,就是《禮記》裡說的那句: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你,娃,所有人,都能過好一生,多好。
你說,這麼好的投資專案,你為什麼不拿下?
別急。別急。你也說這是一筆投資。
是投資,就要講回報的。
投資回報率高的專案,人們的投資意願就高。否則就低。
投資回報率怎麼算?最簡單粗暴地說,就是收益除以成本。
養兒防老這筆投資的投資回報率,今天,可能也要重新算了。
怎麼說?
先看成本。以前的幾千年,養兒的成本是什麼?吃飽,穿暖。有條件的話,再培養個一技之長。
現在呢?吃飽,穿暖,還要雞娃。自己工作996之外,還要輔導娃寫作業,這是時間成本。不生娃本可以騰給工作多一分時間精力讓自己發展多一分可能,這是機會成本。
那收益呢?以前的幾千年,養老的收益是什麼?四世同堂,同吃同住,什麼事都可以搭把手,收益肉眼可見的穩定可控。
現在呢?經濟越發展,娃往往就越自由。本來也是四世同堂,但第五世的娃可能去北上廣了,再第六世,娃人都不一定在國內了。兒都不在一起了,養兒防老的收益,還怎麼算?
今天,養兒防老的成本在變高,收益卻在變低,投資回報率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高了。
那也得試試啊,不然你老了怎麼辦?
等我老了,還可以靠另一個專案:社會化養老。
比如,成年的時候,給自己交養老保險。老年的時候,再給自己請一個好的護工,找一家好的養老院。
養老院要是不靠譜呢?不怕。行業,市場,都會發展。
到時候,服務得不好,說不定我還能反手打個差評,換一個服務商。這不比娃遠在天邊,我再換個娃輕鬆?
說得輕鬆。不生養,還不結婚,以後老了,病了,連個陪的人都沒有,你怎麼辦?

陪伴價值

第三個被很多人看重的婚姻的價值,是陪伴。
催婚時,經常能聽到這麼一句話:等你老了,沒人陪,怎麼辦?
為什麼要有人陪?我自己過得挺好啊。沒事兒出去健健身,旅旅遊。
另外,要有人陪,為什麼一定要結婚?我大可以去約個朋友,或者去談個戀愛啊。
那是現在。等你老了呢?病了呢?誰管你?誰能保證一直在你身邊?
還不就是,和你簽訂了婚姻契約的你的另一半嗎。
婚姻法裡,明確約定了法條:
“夫妻雙方都有彼此相互扶養的義務,夫妻雙方是共同生活的伴侶,無論是在精神上的相互慰藉,還是在經濟上相互扶助,只要生活中出現困難一方有困難則另一方需要對其有扶養的義務。”
婚禮上,你們也互相說過誓詞:
“你願意娶這個女人嗎?愛她、忠誠於她、無論她貧困、患病或者殘疾,直至死亡?是的,我願意。”
貧困、患病、殘疾……都是風險。
相互扶養、相互慰藉、愛她、忠誠於她……都是保險。
而結婚,就是簽下了這一紙契約,給自己上了這一道保險。
從此,陪伴,不止是一個抽象的詞,還是能實實在在幫你分攤風險的生存策略。
如果你病了,可以不用自己撐著,你的結婚物件可以幫你倒個熱水喂個藥。
如果你老了,可以不用自己等死,你的結婚物件可以幫你推個輪椅聊聊天。
你說,這麼好的保險,你為什麼不上?
因為,還有第三方服務啊。
商業文明越發展,分工越精細。不結婚,我還可以購買第三方服務。
倒水喂藥,陪診護理,聊天跑腿,乃至買菜做飯,上門清潔……今天都能一鍵下單。
明碼標價,不好就換,還不用吵架。
多好。
最後的話
在回答“你為什麼不結婚?”,“我為什麼要結婚?”之前,或許可以先回答一個問題:
結婚的本質,是什麼?
婚姻的本質,是一道契約。
辦酒,領證,結婚,就相當於簽了這道契約,從單打獨鬥的人,變成了合夥機制的公司。
從此,和另一個人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
問“你為什麼不結婚?”的人,相信這道契約的價值,認為透過這道契約上的道德和法律的力量,可以解決至少三個問題:
生育。養老。陪伴。
一旦這個契約沒被簽定,就會焦慮,擔心這些人生難題可能無法被解決好,擔心這種人生可能沒有保障。
問“我為什麼要結婚?”的人呢?也許不相信,也許也相信這道契約的價值。
但不管怎麼樣,他們還看到了籤契約以外的解法。
生育。養老。陪伴。
可以靠婚姻裡的“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白頭偕老”,來解決。
也可以靠婚姻外,這個已經走過了農耕,走過了封建,走進了工業的高度文明的社會,來解決。
也許,下次再放假相聚,問“你為什麼不結婚?”的人,和問“我為什麼要結婚?”
的人,除了催和被催,焦慮和茫然,還能有另一種對話。
比如,結不結婚,我都能過好這一生。
比如,你不用擔心
祝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