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里的中國|我的母親不催婚

【開欄語】
又是一年還鄉時。
我們本從五湖四海來,現在,又要回到五湖四海去。鄉音未改,故人不遠,高堂在側,晚輩繞膝,那是我們的父老鄉親,我們的心之所繫,那是我們出發的地方。
人生有根蒂,我們重新打量來時的路,重新打量生命的印跡。
就讓我們回到真實的世界,回到腳下的土地。我們的悲歡喜樂,都與這片土地如此貼近。
我們去尋找家族故事裡消失的女性,和母親談談心,和父親聊聊過年的民俗,我們去回訪騎行回家之後的老漢,也去探尋在北京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與“人”的交集,總是讓我們倍感親切。我們不要被演算法定義和畫像的虛擬人生,我們要的,正是這種真實可感、一步一個腳印的生活。
2025,我們將從這裡繼續出發。我們的故事,也要從這裡開始講起。
【主文】
“時代在改變,思想也要提高,不可能跟著舊時代的思想走。”母親有點小驕傲自己觀念上的“先進性”,“雖然我是70後,但我不古板。”
文丨新京報記者 羅豔
   編輯 丨胡杰 
        校對 丨楊利

2024年10月,我28歲生日當天,和母親一起拍攝了她夢想中的婚紗照。記者供圖

本文2700字 閱讀6分鐘
前些天,在和好友小D的通話中,我得知她今年不回老家河北過年。“不是我不想,是我媽不願意讓我回。”
小D說,一旦回去,總逃不了親戚和鄰居的催婚,同樣著急的母親為了避免不知如何作答的局面,索性想出了不回老家過年的法子。
取而代之的,是她母親前往她工作的城市廣州陪她過年。但這並不意味著好友可以遮蔽被催婚,小D形容,她母親“反正有什麼話題都會引導到戀愛結婚那方面去”,多數時候,因為害怕母親哭帶來更多麻煩,小D選擇沉默,自己消化內心的煩、累以及憋屈。
小D直言,母親隔三岔五的催促,已經降低了她的幸福感。“我媽的觀點是,找不著合適的就說明你眼光高,讓我找個比自己差的也行,我對這點比較生氣,總覺得我是貨物,要讓人家挑選的。”
我出生於1996年10月,年紀稍長於小D,但催婚暫未出現在我有限的生命體驗裡。臘月底,我回到老家四川隆昌後,向母親講述了小D的遭遇。
“你能理解小D母親的做法嗎?”我問。“不能。”正在打掃衛生的母親停下手裡的抹布,接著提高音量,“不管別人怎麼說,生活是自己在過。”
時代在變,母親也在變
小H是我的另一名好友,老家在甘肅,去年回家過年時,親戚的輪番拷問仍讓她歷歷在目,“還有的親戚讓我要求別太高,我媽拉著我去拜年,會託親戚給我介紹合適的。”她告訴我,自己有時候想結束北漂回老家工作,但又疲於面對家裡的催婚。
我懂好友的無奈,卻不太能感同身受她們和當今無數“小D”“小H”的處境。
返鄉後,家人對我的關注只是時間安排和想吃什麼。我特意問母親,今年有沒有想過問一下我結婚的事情,她專心擦著地,頭也不抬,“一點都沒有這種想法。”
但我清晰記得,兩三年前,當我表達“可以接受結不了婚”時,母親回應,“你只是現在這麼說,怎麼可能不結婚。”

這兩年來,母親對我的婚戀事宜持有一種越來越開明的態度,從必須結婚到不必須,再到主動來撫平我偶爾的焦慮情緒。


朋友們都對我流露出羨慕之情,慶幸之餘,我在想,是什麼讓母親發生了轉變?
我幼時與母親鮮有的合照。記者供圖
我一直以為,是我時不時給母親發的出軌、家暴等負面事件讓她對女性步入婚姻更加警惕,結果她說並不是這個原因,關鍵在於我有沒有遇到對的人,“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為了結婚而盲目地結,雙方都不幸福。”
“時代在改變,思想也要提高,不可能跟著舊時代的思想走。”母親有點小驕傲自己觀念上的“先進性”,“雖然我是70後,但我不古板。”在她看來,如今的女性不同於以往,要靠嫁個男人過日子,女人也可以透過努力賺錢維持生計,更有能力者還能自己買車買房,因此,結婚與否順其自然。
鬆弛感
正和母親聊著,微信群裡彈出訊息,一位江西的同事說,一般吃完年夜飯,她就要面對家人集體催婚的環節了。她談道,自己能感受到父母面子上過不去,“我35歲了,說出去難聽,人家以為我有啥毛病,這一點我覺得對不起爸媽。”
我不禁想,我母親是否受到過來自外部的壓力?
她告訴我,的確有人問過她我的婚戀情況,她答覆“緣分未到”,對方也不再多說什麼。“我根本不焦急,你還可以慢慢找,哪怕你30歲、40歲,實在找不到我也不會催。”
母親說,在她的圈子裡,“這些年唯一要催婚的就是你X嬢嬢了。”X嬢嬢是我母親的好朋友,倆人都出生於1973年,她女兒則與我同齡。前些年,X嬢嬢愁得很,給女兒介紹了好幾個男生都沒成,“女孩子參加工作了,二十五六歲還不結婚生娃幹什麼?”
母親反駁她,也開導她,婚姻之事急不得。X嬢嬢總覺得,女兒會被人說閒話,可實際上,並沒有人對此評頭論足。後來,X嬢嬢女兒在朋友聚會上遇見了心儀物件,去年完婚。
比起有沒有婚可結,母親更擔心我草率結婚後,又因為和對方性格不搭、三觀不合而倉促離婚。所以她從不給我張羅相親,她認為,父母滿意的,不代表子女覺得好。

母親曾在微信上鼓勵我過好現在的生活,順其自然。記者供圖

在我的家鄉四川隆昌,催婚與否因人而異,但在我有限的感知裡,這裡的整體風氣比較有松馳感。


今年過年,幾位沒結婚的老同學都告訴我,家裡人只問問情況,簡單提醒,不催促。在醫院上班的老友說,“我聽病人家屬擺龍門陣,感覺大家看開了,都曉得我們這個年紀的戀愛少結婚少,已經見怪不怪了。”
有媒體曾根據各地人口普查年鑑,整理了30個行政區的初婚年齡變化。根據該參考資料,2010年,四川平均初婚年齡為24.81歲,同年河北、甘肅和江西的平均初婚年齡為23.7歲、24.41歲和24.23歲;到2020年,四川平均初婚年齡是28.43歲,同年河北、甘肅和江西的平均初婚年齡是27.93歲、28.19歲和28.22歲。
《封面新聞》曾報道,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四川省結婚登記統計資料,四川省登記結婚人數近年來在降低。2022年46.39萬對,比上年下降了9.3%。
和上述好友以及同事相比,我老家所在省份的婚姻大事顯示出若隱若現的鬆弛感。
“我希望你快樂”
2024年,我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和朋友一起參加了一場相親聯誼活動。
我把現場畫面發到家庭群裡,姨媽說“等你好訊息”,又補充道“一定要慎重考慮,不要將就”。我跟朋友的初衷更多是看熱鬧和長見識,我倆站在門邊,默默看大家遊戲,也觀察著現場的男嘉賓們,結果自然毫無收穫。
事後,母親打來電話安慰,“沒關係,慢慢碰,大不了多存點錢,以後自己養老。”我忍不住笑出聲,“你對我就這麼沒信心啊?”
我聯想到母親的母親,也就是我87歲的外婆,她常跟我講的是,“先耍幾年再說,一個人無牽無掛,耍安逸”“個人問題先不要考慮,把工作搞好”,甚至有一回,她在視訊通話時湊到螢幕前一本正經地說,“不要慌,老了還可以找老伴。”
外婆31歲才生下第一個孩子,在那個年代,她是妥妥的晚婚晚育派。外婆和母親不是高知,也不富裕,她們一個沒上完小學、一個初中畢業,倆人都是小地方的普通婦女,昔日靠打零工為生,正因為如此,她們的開明讓我覺得更加難得又閃光,也常常獲得我朋友們的意外和稱讚。
母親承認,她的第一段婚姻是盲目的。她十八歲就和我父親談了自由戀愛,之後順理成章結婚,只圖感情的她沒有“賭”贏。她希望我在婚姻這條路上考慮全面,走得紮實,否則,寧願不趟這條河流。
我提及,一些長輩催婚的更核心想法是催生,他們希望子女能儘快生育下一代,老了能有人反哺照料。相比“養娃防老”,母親現今更在乎能不能“養好娃”。
她回想起許多年前的一個場景,在外務工的她到外公外婆家看我,我卻低著頭不說話。母女間因為長期不接觸而產生的疏離,彷彿一場下不完的雨,淋溼了她20年的記憶。
交談中,母親不斷強調緣分二字,一如她平日對我的寬解,“有的人坐車都能遇上,緣分有早有晚,沒有也不強求,不要湊合。”
但母親的開明是有“度”的,她支援我不結婚的前提,是沒有遇到對的人。“從內心來說,我還是希望能有人和你一起度過最圓滿的人生。”
米白色的地磚被母親擦得鋥亮,她微微揚起嘴角,不知是對勞動成果感到滿意,還是沉醉於她為我勾勒出的美好未來:和另一半互相體貼,彼此扶持,閒暇時攜手遊山玩水,一起享受最圓滿的人生……
“婚姻幸福才好,暫時找不到也不用急,我希望你快樂。”母親說。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洋蔥話題
你對此事怎麼看?
後臺回覆關鍵詞“洋蔥君” ,加入讀者群
推薦閱讀

茨姆,溫和地走出山谷

湖北隨州殯改爭議

有你“在看”,我們會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