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怎麼都愛把法定婚齡降到18歲?

陳松蹊團隊在兩會前,提交了這樣一份提案:
《關於放寬人口生育約束、構建婚育激勵體系的建議》
怎麼激勵婚育呢?專家建議法定結婚年齡調低至18週歲。
你還別說這邏輯很自洽。
當前背景是我國人口將面臨出生人數驟減、勞動人口萎縮和嚴重超高齡化的挑戰。
對此專家預測了三種方案下的走勢。其中低生育方案裡,我們在2100年時候總人口都要比美國少1億人。
最後,為解決問題,他們給出了這些建議。
所謂的降低法定婚齡只是提案的一小節,還有取消家庭生育數量限制這樣的措施。
但沒想到輿論很快炸鍋,因為槽點太多了。
  •  初婚年齡 
平均初婚年齡從2010年的24.89歲推遲到了2020年的28.67歲,同時平均結婚年齡也在不斷推遲,這些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結婚年齡最晚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所以大家真的需要透過降低法定婚齡來刺激自己的結婚意願嗎?
  •  別國經驗 
北歐挪威的法定結婚年齡是男女18歲,但他們的平均初婚年齡在38歲了。與此同時,挪威單身獨居比例在四成以上。
再把地域擴大點。歐洲國家的法定婚齡一般都是18歲,甚至還有16歲的。但他們的結婚率一般也都很低。
可見,光顧著降低法定婚齡,並不能提升人們的結婚慾望。
所以即使全世界都這麼幹,我們也沒必要跟著做。
  •  婚姻就是搭夥嗎?
現在年輕人可能18歲時身體上成熟了,但不見得心理上也相應成熟。
因為他們沉浸在學校這樣封閉環境太久,沒有社會經驗,過早放開婚育反倒可能給他們帶來心理創傷,而不是保護他們。
另外原子化社會,很多人缺乏愛人的能力,也缺乏愛人的意願,這也是一個問題。
  •  低齡婚姻是不是要保障?
早婚在農村大量存在,每每都能上熱搜。

2010年六普更是分析出了一個數據:“15歲鄉村男孩的早婚率是城市男孩的10倍,15歲鄉村女孩的早婚率是城市女孩的8.5倍。”



所以很多專家覺得,降低法定婚齡是對他們的保護。
問題是這種保護是對少數人群的保護,影響不了結婚率的大局。更何況現在農村低齡婚姻也在明顯減少。
  •  隱藏的槽點。
這些還不是最大的槽點,畢竟全文裡“降低法定結婚年齡”這招寫的非常具體。
相比之下,其他的幾招像是泛泛而談。
如果用KPI去考核的話,算不算太懸浮的建議呢。
我也不清楚,我知道的是:
18歲孩子只需要負重前行,專家們要考慮的可就多了。
一直以來很多專家都愛在“調低法定結婚年齡”這事上做文章。
2023年,某專家覺得離婚率高、結婚率低,所以要法定婚齡降到18歲。
2022年,某專家表示可以將法定婚齡降到18歲,因為成年了就應該有這個結婚的權利。
2021年,某專家認為婚齡太晚可能造成人為的禁慾,非婚同居等婚外性行為氾濫。
2019年,有專家覺得年輕人過得太好、成熟更早,所以可以降低法定婚齡。
2017年,有專家引用古話“先成家後立業”,提議降低法定婚齡。
再往前,2012年,就出現了這樣的提案。
我翻譯一下就是:
專家覺得咱們老祖宗都沒這麼嚴的規定,而且正是這規定導致了剩男剩女、高齡產婦、未婚同居等現象增多。
最後一步到位,就是兩個月前專家建議的:
“高校要發揮婚戀教育主陣地作用”。
不僅要興師動眾設定婚戀課,要課程考核。
還要透過小組討論來講授兩性溝通知識。
冒不冒犯個人隱私不談,至少邏輯閉環了。
但這盤大棋裡沒多少專家尋根溯源討論婚姻中的幸福是什麼。
好像我們沒必要討論似的。
但其實很多學校在孩子18歲時是不允許出現一點感情苗頭的。
先看一下,高中不讓早戀的奇葩校規吧。
一邊是,某某學校曾規定,男女生交往務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學在場。一邊是,某某中學禁止男女單獨同乘一輛腳踏車及其他交通工具。
這算好的。有的學校曾規定,在操場、通道,男女同學並肩散步就可定義為早戀。
至於那種明確規定男女交往的距離不小於半米的學校在全國不是個例。
禁止男女生做同桌就更不用說了。
甚至於同行了都可能被開除。
這些學校對男女關係諱莫如深,深怕男女同學之間距離一近就出事,因為他們相信有了戀愛,有了男女情感的學生成績一定變差,甚至可能犯罪。
想法越來越離譜,以致於在其他網友的經歷裡,班主任給出的理由居然是戴彩色頭繩會勾引男生。
但本身“早戀”這個詞就值得商榷,什麼算早,什麼算晚,難道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恰當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可以?
關鍵在於如何控制,而不是完全掐滅。
只不過我們很多中小學和家長,幾乎從來沒研究過這個東西,可能在他們看來,幸好孩子只是學生,而不是人。
然而孩子畢業後,他們又翻臉說:
我只要你結婚生娃的結果。
不得不說,中學嚴禁戀愛,18歲使勁催生,也是絕了。
但再怎麼催,現實是冷峻的。
過去十年結婚登記對數基本在變少。
過去十年出生人口也基本在波動下降。
然而,過去二十年大學生畢業人數是一年比一年高。
這裡就引出另一個現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結婚率是偏低的,這不是說他們有問題,反而說明社會發展了。
這不是好事嗎?
婚戀是純私人的體驗,想結就結,何必變成做題公式呢?
你不能遠在天邊就想指導年輕人的人生;你更不能什麼好處不給,還要年輕人承擔各種額外成本。
在抽象建議層出不窮時,網友也沒閒著,玩起了抽象的梗。
“高考懷孕加分嗎?”
“我媽要供我上大學,還要供我孩子上小學。”
如果再回顧以前,大家還會表示:
“退休了再找物件也不遲。”
有了AI後,大家也更注重科學的分析了。
因為DeepSeek就比較會更關注靈魂深處的東西。
有網友問,35歲要娃晚不晚?
有網友問,對男生來說結婚與不結婚的兩難選擇裡,它更傾向於後者。
一直以來,AI這方面的回答都很完美,你看它會說:
生育選擇本質是對自身生命秩序的終極設計。它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有縝密計算。無論選擇哪條路,記住:真正的自由不是擁有「完美選擇」,而是能為自己的選擇構建抗風險系統——這才是現代女性最強大的生存智慧。
當然我覺得太圓滑不是好事,於是我想折騰一下AI。
像有的網友一樣,問DeepSeek梁文鋒結婚生子了嗎?
它斬釘截鐵地說:這個問題暫時無法回答,讓我們換個話題再聊聊吧。
我再問,王興興結婚生子了嗎?
它花了10秒深度思考,告訴我個人隱私應受到尊重,建議將關注點放在其專業成就和技術創新上。
聽聽,DeepSeek在催婚催孕這事上比專家還政治正確,那專家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接地氣呢?
但經驗告訴過我們:
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可能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7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