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攝影|邵丹
作為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不愛總結過去幾年奇瑞取得的成績。
過去一年,奇瑞增長迅猛,年銷量實現188.1萬輛,同比增長52.6%。今年上半年,依然保持了高增長態勢,1~6月實現銷量110萬輛,同比增長48.4%,首次半年度銷量突破百萬輛,創造歷史新高。
但在尹同躍看來,奇瑞依然沒有到總結成績的時候,“企業要追求健康的、可持續的增長。你一次性把勁兒用完,那一定會帶來災難。”
“技術理工男”,是奇瑞身上的標籤。成立27年以來,在不同發展階段,技術創新的載體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在燃油車時代,奇瑞率先實現了國產發動機、變速箱與底盤的100%自主生產。而在新能源汽車轉型期,尹同躍在內部強調要對“根技術”持續探索。尹同躍指出,就像晶片之於手機廠商的重要性,車企更要將這些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已經分解了2萬多件‘根技術’,每個技術都要找到人去研究。我不指望能百分百成功,如果有1%的成功機率,那我們就能掌握200多項‘根技術’。透過技術的組合創新,像生產線一樣不斷生產新的東西出來,就能創造出跟別人不一樣的產品。”尹同躍表示。
作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首批探路者、汽車業老兵,尹同躍對品牌高階化的執著探索也貫穿始終。從奇瑞早期的東方之子,之後的瑞麒、觀致,奇瑞在高階化之路上屢敗屢戰,直到星途品牌的推出,讓尹同躍的品牌高階夢想照進了現實。

奇瑞工廠
“之前公司規模小,積累也少,還沒有學會怎麼走,就開始跑了。當然失敗也是公司的一種財富。”尹同躍說。
在體制和組織創新方面,尹同躍也一直在尋找適合奇瑞的解決方案。在組織創新方面,20年前,奇瑞就曾學習過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之後阿米巴組織模式在奇瑞內部得以推行,組織活力得以被激發和釋放。
2019年,奇瑞完成增資擴股。隨後幾年,奇瑞銷量增勢明顯:2021年實現年銷量96.2萬輛,同比增長31.7%;2022年實現年銷量超123萬輛,同比增長28.2%;2023年實現年銷量188.1萬輛,同比增長52.6%。
尹同躍也未迴避行業競爭和轉型給奇瑞帶來的危機感。在2023年的奇瑞科技DAY活動上,尹同躍曾公開稱,奇瑞在新能源車方面“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並表示2024年“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客氣了”。
但他希望奇瑞的競爭動作是有底線的,“不能攻擊別人,不要捲入無謂的口舌之爭”,“因為我們對別人誰都不瞭解,誰都是我們老師”。
他強調,奇瑞有自己的優先順序和節奏。去年,奇瑞側重點在燃油車,因為國際市場有需求,盈利性不錯;今年,新能源汽車業務基本可以實現收支平衡和盈利,所以要重點發力。
他的目標是,讓企業的盈利規模從幾百億元人民幣,變成幾百億美元。
以下為《中國企業家》對尹同躍的專訪整理,有刪減:

追求爆款,但要合乎邏輯
《中國企業家》:2019年奇瑞混改之後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嶄新的面貌,成績單也不錯,你們具體做了哪些重大調整?
尹同躍:奇瑞這麼多年來,一直是按照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節奏在走,沒有做大的調整。唯一大的調整是2019年進行了混改。除此之外,奇瑞一直專注於技術創新、體系化建設以及全球化市場的發展。
這兩年,我們的努力開始顯現成效,這得益於我們多年來的積累和機制改革的推動。
《中國企業家》:在新能源領域,奇瑞佈局很早,但收穫較晚。對奇瑞來說,之前轉型的阻礙主要在哪裡?內部又是如何消除阻礙、推進變革的?
尹同躍:奇瑞做的事情太多,我們有燃油車,有電動車,同時在國際市場也有很多佈局。
但我們有自己的優先順序和節奏。去年我們想把油車做紮實,因為這塊的效益確實還不錯,尤其是國際市場對油車的需求量比較大。至於電動車,我們之前是虧損在做,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但今年基本可以實現收支平衡,甚至開始盈利,所以要重點發力。
我們沒有發力,不代表我們沒有這個能力。
《中國企業家》:奇瑞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高階夢,也做了很多嘗試,但之前好像不是很理想,為什麼在星途這款產品上就成功了?
尹同躍:主要是沒到時候。之前公司規模小,積累也少,還沒有學會怎麼走,就開始跑了。當然失敗也是公司的一種財富。
現在企業的規模大,也有技術的儲備和實力。過去奇瑞的研發人員有一兩千人,現在擁有2萬人,團隊更加成熟。我們過去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經歷,也積累了經驗和教訓。
有了這些積累和教訓,我們現在開始進行品類擴張,這樣奇瑞會擁有一個立體的品牌群。

奇瑞直播間
《中國企業家》:所以奇瑞還是在做加法?
尹同躍:我們既在做加法,又在做減法。比如星途品牌,和華為、捷豹路虎合作,這些就是在做加法。我們主動砍掉QQ業務,就是做減法,因為它的市場在萎縮。
做減法其實是不容易的。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不一樣,有的產品國內不好賣,但在國外它很受歡迎。所以我們不追求一刀切。我們希望在同樣的資源下,先看看哪個品牌能跑出來,能跑得更快,之後資源就往這個品牌傾斜。所以就讓子彈再飛一飛。
奇瑞現在運用的是阿米巴模式,所有的品牌都有自己的事業部,自己算自己的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如捷途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板,我們預計今年銷量能實現60多萬臺,明年預計100萬臺。
《中國企業家》:去年就有觀點說,奇瑞的銷量雖然很好,但是感覺爆款不多,從公司的角度來看,爆款打造需要一個過程?
尹同躍:我覺得我們的一切都合乎邏輯。有時候故意強調爆款,損失很大。比如透過價格戰的方式,銷量增加了,但是沒有利潤,要這個量有什麼用呢?另外隨意調價,會打亂我們整個價格體系,影響整個公司的價值。所以我們一步一步都要按照節奏來。
《中國企業家》:您覺得爆款邏輯可能不一定適合奇瑞?
尹同躍:我們是追求爆款,但一定是有合理利潤的爆款,這需要時間。
《中國企業家》:你不希望是以價格為代價來打出爆款。
尹同躍:我不知道別人會怎麼樣,最起碼我們承受不起。
《中國企業家》:車企中運用阿米巴模式的並不多,特別是具體到車型上面,你們對阿米巴模式的嘗試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尹同躍:很早,差不多在20年前就開始嘗試了,最早是學習海爾的獨立事業部,發現不適應。後來看到稻盛和夫在中國進行培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機會,所以在公司做了一些嘗試。
《中國企業家》:你們也還學過豐田,學過華為。
尹同躍:都在學。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管理思想是能夠直接拿過來用的,都要內部消化,這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但我們認為,管理的邏輯都是相通的,到最後就是管人、管財、管技術。我們叫TQCD,T就是技術創新,Q是質量管理,C是成本,D就是交付。
圍繞這幾個維度,奇瑞過去是追求最最佳化,現在是想辦法做到極致,從而帶來戰略變化、質量管理變化、研發體系變化以及供應鏈管理變化。我們也要跟上時代,與時俱進,避免形成短板。

企業走太快,容易出問題
《中國企業家》:所有的自主品牌都有一個高階夢,大家都想仰攻,但都不是靠一款車型打出來的,它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回過頭看,奇瑞做了哪些行為上的調整,導致目前看來星途做得還不錯?
尹同躍:其實也沒有很好的成績,我對每一個板塊都不滿意。一個領導對下面滿意了,企業危險了。我認為企業家還是要不滿足,這樣才能進步。我們現在會針對每一件事做戰敗分析,如果重來一遍的話,是不是還可以做得更好?
一方面,是對自己不滿意,現在也沒到總結成績的時候。另一方面,我們擔心走得太快,企業走得太快很容易出問題。去年奇瑞增長了52.6%,這個速度其實是不正常的。因為市場沒有增長這麼快,市場今年可能才持平,甚至到現在還是負增長。那你這麼高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企業家》:你覺得公司合理的增長是多少?
尹同躍:如果有8%~10%的增長,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我現在也不能說讓他們慢一點。我還是希望大家把事情做穩、做紮實。因為我們面臨的挑戰會越來越大,尤其是管理方面,複雜係數呈指數級增長。奇瑞去年賣了將近200萬臺車,大家已經很辛苦了,今年又想要賣到250萬臺,甚至300萬臺車,其實壓力是很大的。就像農夫挑擔子,越挑越重,總有一天會壓折了腰。
《中國企業家》:總有一個臨界點。
尹同躍:所以一個企業要追求健康的、可持續的增長。你一次性把勁兒用完,那一定會帶來災難。
我們希望花更多時間修煉內功,做技術創新。我們一直在批評自己,是不是在生產大同小異的產品?怎麼樣才能內部與眾不同,外部也與眾不同?
我們希望每個產品都能實現大的突破,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客戶,形成客戶共鳴。只有這樣,產品才有價值,企業才能夠生存,我們才能實現一年幾百億美元的利潤,而不是現在的幾百億元人民幣。
《中國企業家》:現在需要再做對哪幾件事,才有可能把人民幣變成美元?
尹同躍:三件事。第一是技術創新。我做出來別人做不到的東西,我就能夠壟斷技術,進而壟斷產品、壟斷定價。第二是品牌向上。第三是去別人不敢去的市場,別人攔不住的市場。
《中國企業家》:方向都很明確,但是知易行難,比如在技術創新層面,目前方向是什麼?
尹同躍:技術的發展,除了本身自然成長的軌跡,時代帶來的機會,還有一個是對未來的想象力。所以我們現在對技術進行層層分解。我們內部是叫“根技術”。
比如手機,它的根技術可能就是算力、晶片。我們現在已經分解了2萬多件根技術,每個技術都要找到人去研究。我不指望能百分百成功,如果有1%的成功機率,那我們就能掌握200多項根技術。我們再透過技術的組合創新,像生產線一樣不斷生產新的東西,就能創造出跟別人不一樣的產品。
比如我們現在改進了產品開發,加了一個整合概念。過去是汽車行業內的整合,現在變成跨行業的整合,我們的供應商不僅限於汽車行業。
還有一個是research,真正的research從哪裡來?大量的實驗室。我們希望未來可以突破的根技術,一種是目前全世界都沒有的技術,一種是別人有但是不開放給你使用的技術。

資源是有限的,創新是無限的
《中國企業家》:過去幾年汽車工業發生的變化可能超過過去100年的發展,這是不是也給奇瑞理解和探索根技術提供了一些機會?比如發動機技術現在已經比較成熟,你不需要自己再重新創造一個根技術。
尹同躍:技術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
北京車展期間,我和張朝陽一起講了一堂物理課,提到受限於米勒迴圈,發動機熱效率通常只有百分之二十幾,奧拓迴圈發動機的熱效率有40%,奇瑞現在發動機熱效率能實現48%,已經超過物理極限了。怎麼實現的?就是不斷透過技術創新。
《中國企業家》:但這些都是奇瑞在燃油車領域積累的技術,在電動化和智慧化領域,你們是不是要突破更多的技術?
尹同躍:我們現在有很多佈局,但是傳播得少。比如大卓智慧,團隊裡有大量的博士。奇瑞在這方面的佈局晚了一點,但我們的發展速度很快,裝車量也很大。我們希望明年年底,城市NOA功能能夠上車。
電動車方面,一是銷量在提升,二是技術也上來了。另外我們的固態電池也很快要出來了。包括我們也對電池設計了安全監控系統,能夠實現全天候24小時監控每個電芯的溫度、電阻等等。

奇瑞生產車間
《中國企業家》:要向根技術紮根,意味著產業鏈還要做得更長?現在電池也要自己研發?
尹同躍:新能源車中電池成本佔的比重很大。但是有些電池要麼質量很差,我們不敢用,要麼很好,但是很貴,我們買不起。那電池技術我們能不能啃下來?我們是可以啃下來的,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兩條腿走路。
總之,還是把核心技術、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才是一個企業的生存之道。
《中國企業家》:現在還有一些車企在做晶片,奇瑞是怎麼看的?
尹同躍:首先要理解,你才能做。因為晶片最後跟軟體是強相關的。晶片某種程度上就是麵粉,麵包師對面粉不熟悉怎麼行呢?所以必須要掌握。當然你要非常瞭解,才能設計出來一些晶片。
《中國企業家》:你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做根技術的研發,怎麼進行商業化落地?如何把握好這個節奏?
尹同躍:資源是有限的,創新是無限的。怎麼讓有限的資源進行高效搭配,非常重要。對於那些很快能實現產業化落地的技術,我們要加強投入;對於那些比較難、短期內實現不了的技術,我們就做一些技術性研究,比如先做一些樣品出來。
固態電池我認為就是當下需要加強投入的領域,我們也很重視。因為上一代電池我們沒有趕上,但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鍛鍊了隊伍,熟悉了這個行業。
《中國企業家》:這兩年奇瑞在根技術上的探索,做了哪些調整?
尹同躍:我們在三條線上做了調整。
一是產品開發調整。我們不斷進行完善,提高效率,過去產品開發需要24個月,現在變成20個月、18個月,產品質量也越來越高。同時,讓客戶參與產品開發流程,做客戶真正需要的產品。
二是體系流程的最佳化。奇瑞過去是V字型開發,只侷限在汽車行業內部,現在我們是整合產品開發,學華為的做法,就是把體系打開了。
三是最佳化創新體系。比如明年的創新,哪些東西必須出來,哪些技術必須出來,後年哪些東西必須做出來,5年、10年後我們必須實現哪些技術,出來哪些產品,都要有規劃。有的是在圍牆內自己做,有的是半圍牆,有的是完全放開的,比如我們和大學、科研院所合作。
我們現在是萬眾創新,然後自己有選擇性地創業,內部孵化。
《中國企業家》:這其實還是借鑑了海爾早期的一些思路。
尹同躍:對,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守住底線,不要捲入口舌之爭
《中國企業家》:現在很多企業家都在做網紅企業家,尤其在車企這個圈子更為盛行,你對企業家的這個行為怎麼看?
尹同躍:他們是網際網路企業出身,非常擅長做這些事。當然中國也需要有自己的埃隆·馬斯克。像餘承東、雷軍,他們都是中國少有的天才。但我們不是天才,所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現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很高效的,我們當然也要利用好這種工具,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但是做的時候,也要守住底線,不能攻擊別人,要克己復禮。
《中國企業家》:實際上這背後是車企講故事的模式在發生變化。比如有些人講話會比較張揚,攻擊性比較強,但這也迎合了某一部分人的情緒,帶來銷量上的提升。奇瑞在講故事這方面,還存在什麼短板嗎?
尹同躍:我們是從很典型的傳統車企走出來的,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鼓勵下面的人用一些新的營銷模式,但是我會給他們設定底線,不能攻擊別人,不要捲入無謂的口舌之爭。只說自己的好,不說別人的壞,這是我們的一個底線。因為我們對誰都不瞭解,誰都可能是我們的老師。
《中國企業家》:你說奇瑞要去別人不敢去的市場,奇瑞出海已經有23年的歷史,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從你的角度來看,現在這波出海浪潮有什麼新變化?
尹同躍:早期也是別人不敢出海,我們先出海,現在看奇瑞出海做得還可以,也積累了很多經驗,更多的是教訓。
所以現在車企開始出海以後,都來挖我們的人,或者向我們取經。我們都跟別人講,出海有很多坑,不能只看到了“賊吃肉”,沒看到“賊捱揍”,我們是捱過很多揍才走到今天。企業一定要學會本土化,進行法規開發、適應性開發、競爭力開發等等,否則一定會出問題。
今天的汽車行業一定要警惕,不能再走摩托車的老路。很多摩托車企業都是隻顧眼前不顧未來,只顧當下不顧未來,只顧利潤不管服務,很不成熟。
結合奇瑞多年的出海實踐,我認為重點要做好四件事:堅持自律,珍惜口碑;轉變思路,品牌向上;先予後取,貢獻價值;開放合作,成果共享。
《中國企業家》:當時和您一塊創業的八大金剛,現在絕大多數不在企業裡了,您有時候會覺得比較辛苦或孤獨嗎?
尹同躍:孤獨什麼?我經常跟年輕人在一起,我也變成年輕人了。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 審校:張格格 製作:董斌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