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不成,就跳長江!”安徽造車大佬,用29年創造了神話

作者:吳迪
#最華人#智造者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最華人
世界,可能真的變了。

前不久,來自歐洲汽車行業權威媒體Automotive News Europe的一則報道,讓不少人感到震驚:

#奇瑞,即將與大眾集團達成協議,要在大眾的德國工廠生產新車型。

中國車企進入德國本土造車,這還是歷史頭一遭。
● Automotive News Europe的報道
而早前就有訊息曝出,大眾汽車決定關閉德國的兩家工廠,可能會賣給中國車企。
在大家以往的印象裡,大眾年銷近900萬輛,坐擁奧迪、保時捷、蘭博基尼等一眾豪車品牌,是“高富帥”的代名詞。
但,它為什麼要把本土的產線交給一家中國車企?
這背後暗藏的,正是中國汽車崛起的趨勢,一個正重構全球汽車市場格局的趨勢。
以大眾和奇瑞2024年的業績為例:
前者,去年銷量下滑了3.5%,淨利潤下滑15%,正處於市場低迷的困境,關閉本土工廠,就是為了節約經營成本;
而後者,全年銷量暴漲38.4%至260萬輛,淨利潤較兩年前翻了一倍多,可以說如日中天。
更厲害的是,奇瑞的銷量,有近一半在海外,連續22年出口銷量排名第一。這次拿下大眾工廠,就是為了在歐洲本土生產新車型,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
如此強悍的業績和商業動作,也不禁讓人發問:
29年前,那個從幾間茅草房起家的奇瑞,是怎麼一步步進化的?
造不出汽車,他就跳長江
上世紀90年代末,蕪湖市的支柱產業紡織業陷入了困境,為了產業轉型,當地政府決定成立一家汽車製造廠。
他們僱請的工程師,名叫#尹同躍
1962年出生的尹同躍,畢業於安徽汽車的“黃埔軍校”——安徽工學院(即現在的合肥工業大學),有過在德國、美國學習的經驗,34歲就貴為一汽最年輕的技術權威,前途無量。
尹同躍
但當時的蕪湖,能批給尹同躍的,只有幾個廢棄磚瓦廠和30萬的資金,相較一汽,條件和待遇非常簡陋。
儘管如此,尹同躍還是放棄了腳下的坦途,於1997年回到安徽,在幾間茅草房裡創立了奇瑞。
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受到時任蕪湖市副市長、奇瑞董事長詹夏來的感召,被其“總是為外國人做事沒有出息”的觀點打動,立志要打造中國人自己的汽車品牌。
造汽車,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資金。30萬元,顯然無法支援尹同躍的造車夢,最開始,他只能做一些零部件。
他後來回憶說:“起步時太艱難了,沒錢,沒人,沒技術,一切都從無到有,連飯都是自己做。有時真覺得,這是不是開玩笑啊!”
真正給他大施拳腳機會的,是國資的介入。
1997年3月18日,安徽省和蕪湖市政府決定由下屬5家單位共同投資,成立了安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詹夏來擔任總經理兼董事長,而尹同躍擔任副總經理。
此時的他,肩負著整個安徽省造車的夢想,深感責任重大,唯有全力以赴,死而後已。
為了招納人才,他從一汽大量挖人:“當時幹部挖了288人,員工挖了有1000多人。”
在攻克最關鍵的發動機技術時,他們遭遇了國外汽車廠商的技術封鎖。好不容易耗資近3000萬美元購買了福特在英國的發動機生產線,卻被對方處處刁難:不僅不允許中國工人參與組裝和旁觀,而且派出的工程師工作敷衍了事,白天只顧著喝咖啡,效率低下。
幾個月過去,裝置組裝毫無進展,這讓尹同躍心急如焚。面對外國人的輕視和懈怠,他憤怒地說道:“讓外國人走,我們自己幹!” 並向詹夏來立下軍令狀:“幹不成,就跳長江!” 
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沒有技術,造不出發動機,但尹同躍和他的團隊偏要爭這口氣。
於是,廠裡組織技術骨幹,夜以繼日地鑽研國外技術文獻,經過500天的艱苦奮戰,終於在1999年4月27日的晚上,奇瑞第一臺發動機順利下線,一次性點火成功。

● 第一臺發動機下線,奇瑞舉辦了慶典儀式

這一聲點火的轟鳴,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更點燃了中國人自主造車的信心,在場的所有人激動得抱頭痛哭。
攻克了發動機技術,緊接著,奇瑞就邁向了整車製造。七個月後,首輛奇瑞轎車——風雲000001成功下線。
奇瑞000001
其車身參照西班牙圖紙在大眾平臺上打造,很多配件是從捷達的經銷商手上買回來的。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這不夠原創,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幫助奇瑞實現了造車從0到1的突破,為安徽汽車產業的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
中國汽車,第一次出口世界
車輛成功下線,但奇瑞還是不能把車賣出去,因為造車要有“資格證”。
2000年,奇瑞生產了2000多輛汽車,卻無法上市,好在有蕪湖市政府的支援,當地計程車市場消化了這些車輛。
但時間長了,紙包不住火,不能參與市場,奇瑞根本無法生存。後來在多方努力下,奇瑞同意把註冊資本的20%無償劃到上汽集團的賬下,公司更名上汽奇瑞,才有了真正的造車資質。
拿到造車資質後,2001年,奇瑞首款轎車“風雲”搭載著自主發動機駛入市場大殺四方。
當時國內的汽車製造,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但奇瑞嚐到了自主研發的甜頭,靠著價效比路線精準定位市場需求,讓更多消費者能夠買得起、用得起國產汽車。
當年上汽對奇瑞下達的5000輛銷售任務,最終奇瑞交出了2.8萬輛的滿分答卷,銷售額近 20 億元。
這一成績向外界證明了國產汽車的競爭力,也讓奇瑞在汽車市場中站穩了腳跟,為後續的發展積累了信心和資本。
當時,還有一個小插曲,卻打開了中國汽車出海的先河:
一個敘利亞車商看到了一臺奇瑞風雲轎車,眼前一亮,經過多方打聽,來到蕪湖,請求出口敘利亞200臺整車。
剛開始尹同躍還不同意,說最多隻能出口10輛,畢竟國內沒幾個同行出口,他有點懷疑對方是騙子,最後開了個很高的價格,但沒想到對方竟然真的同意了。
奇瑞首批10輛“風雲”轎車經天津港出口敘利亞。圖片來源:奇瑞官網
嚐到甜頭之後,奇瑞也開始主動和海外汽車廠商接觸,在2003年,奇瑞與伊朗SKT公司正式簽訂了技術及工廠轉讓協議,在伊朗東北部SKT公司建立一個汽車整裝廠,一期產能3萬臺。
從被動嘗試到主動出擊,這是奇瑞在市場認知上的一次飛躍,實現了技術和工業的輸出,也是中國汽車品牌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002年,奇瑞轎車銷售5萬輛,銷售額40多億元,躋身國內轎車行業“八強”之列。
2003年,奇瑞推出了一代神車奇瑞QQ,全年的銷售額更是突破80億元。
● 奇瑞QQ
但眼看奇瑞越發賺錢,合作之初表示“不投資、不管理、不擔責、不分紅”的上汽也有點按捺不住,就委託數名業界人士前往蕪湖,想要進行增持。
但此時,手握技術和市場的奇瑞並不樂意。
對於高速發展中的企業來說,保持自主決策權對於企業的長遠規劃和戰略實施至關重要,雙方最終在2003年9月,選擇了分道揚鑣。
品質,是怎麼練成的?
與上汽分手後,奇瑞搭上經濟發展的順風車,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2007年,奇瑞完成了第100萬輛汽車的下線,到2011年,奇瑞連續11年蟬聯自主品牌銷量冠軍。

尹同躍和奇瑞的第100萬輛汽車。圖片來源:奇瑞官網
但奇瑞在高速增長的背後,問題也悄然浮出水面。
在當時,工程師出身的尹同躍,對市場、品牌以及消費者並沒有特別深刻的理解,他帶著“窮人家多生娃”的樸素想法,旗下車型最多時達30餘款,卻陷入“千車一面”的尷尬——經銷商對著滿展廳相似的車型無從推薦。
而且,當時奇瑞的品控也很一般,消費者甚至流傳起“奇瑞奇瑞,修車排隊”的調侃。
尹同躍意識到:對品牌建設的忽視,有可能會毀了看起來如日中天的奇瑞。
2010年,尹同躍為奇瑞的粗獷擴張踩下了剎車,他提出“銷量跌出前十也要轉型”的鐵血指令,開始建立正向研發體系、打磨品質。
轉型期的奇瑞經歷了壯士斷腕的劇痛:產品青黃不接導致銷量連年下滑,員工、經銷商、股東的質疑如潮水般湧來。
2013年,奇瑞在新的體系和流程下終於做出了瑞虎5,但準備上市之前,尹同躍請日本專家來做質量驗證把關,日本專家用指甲摳車把手的裡面,說摳了之後這裡有個印,不行。
瑞虎5。圖片來源:奇瑞官網
尹同躍表示,如果在過去,公司方面可能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毛病,但是現在日本專家提到這個問題不符合流程中的驗證標準。
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轉型,就不能對標準進行質疑,說不需要整改。
“我就說好,我們重新做,做到位。再檢查的時候,日本專家又說材料配方要重新調整、重新認證等等。我心裡也非常著急,但是還是要忍住,想破繭成蝶必須要經受住這種痛苦。”
就這樣,尹同躍頂住工期壓力,堅持推倒重來,而當瑞虎5透過嚴苛驗證時,他眼中的喜悅早已超越一款車型的成功——這意味著奇瑞告別了“攢零件造車”的初級階段,實現了依照國際標準的正向體系的打造。
這樣壯士斷腕的氣魄,讓奇瑞的品質重新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一個最好的佐證是:在以標準嚴苛出名的歐洲,奇瑞得到了俄羅斯市場的追捧,位居中國製造商第一。
奇瑞,不卷價格卷技術
進入新能源時代,在中國汽車工業逐漸成功民族驕傲的語境下,連續22年出口第一的奇瑞,品牌的口碑再次上升了一個臺階。
前不久,尹同躍痛批車圈價格戰,說不能讓中國車市成“賭場”,再次得到網友的好評。
不卷市場卷技術,一直是奇瑞的優良傳統。
在國內車企中,奇瑞是少有的集純燃油、插混、油混、增程、純電、氫能源等各方面技術儲備於一身的六邊形戰士,手握2.5萬件專利,可以根據海外客戶不同的使用場景推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車輛。
而且,奇瑞是中國最早開發新能源汽車的公司之一,他們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電動車的專案組(當時名為“清潔能源汽車專項組”),並且參與了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專案的開發。
不過,對於奇瑞在新能源時代的發展速度,尹同躍也有些不滿意,對新能源的佈局稍顯落後,看著比亞迪的厚積薄發,他曾自嘲說奇瑞是“起了個大早也趕了晚集”。
但像比亞迪這種敢在20年前關掉純燃油車生產線,梭哈一個時代的故事,過於傳奇,中國車企,無需妄自菲薄。
奇瑞,有著自己的節奏。
奇瑞新QQ
在眾多中國車企中,奇瑞很特殊。燃油車銷量佔一半,新能源汽車銷量佔一半,國內銷量佔一半,海外銷量佔一半。

水桶形的銷量佔比,以及自主技術的積累,保證了奇瑞有著很高的市場下限。

iCARV23
像奇瑞過去的大哥上汽為代表的合資車企,在新能源的浪潮前失了體面;
像比亞迪為代表的專注電車的新能源車企,也面臨著海外市場佔有率不高的困境。
實際上,目前全球範圍內燃油車依舊是主流,特別是很多對汽車需求還停留在入門階段的國家和地區。
奇瑞的海外市場,主要面向中亞、南美和中東等地區,這些地區的普遍特點是——依賴汽車進口,以燃油車為主流,並且大多擁有較為豐富的石油資源,油價不貴。
奇瑞的腳步並不停滯於此,去年,奇瑞與西班牙EV MOTORS合資了一間汽車工廠,正式開啟了中國汽車“反向合資”的時代,而最近在德國造車的傳聞,再次證實了奇瑞進軍歐洲市場的野心與實力。
雖然,兩個工廠仍以燃油車生產為主,但奇瑞的出海策略很明確:
依賴中國製造,憑藉價格和品質優勢,先靠燃油車型做先鋒,開啟市場,打出品牌認知,站穩腳跟,然後再逐步引入插混、純電車型,逐漸在海外培養混插和電車的消費習慣,慢慢佔據全球市場。
而奇瑞,也正以先驅者的姿態,為中國車企探索更明確的路徑。
這樣的開拓精神,早已在第一臺發動機的轟鳴聲,以及第一輛出口敘利亞的風雲中,注入了奇瑞的基因。
最後一個夢想
今年,尹同躍已經63歲,歲月的沉澱讓他年輕時就有的白髮不再那麼顯眼。
這位把造車當作一生事業,把奇瑞視作生命的追夢者,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工程師,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紀。
若說他還有什麼遺憾,那就是奇瑞還未成功上市。
在過去的20多年來,因股份制改革、借殼、混改、關聯交易等多方面原因,奇瑞的上市之路,堪稱坎坷,據統計,已經6次衝擊IPO,但皆以失敗告終。
今年2月28日,奇瑞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這一次,在2024年同比38.4%的銷量增長下,尹同躍顯得更有底氣,他將上市作為奇瑞2025年的首要目標,為求萬無一失,單獨拆分出奇瑞的汽車業務,針對性極強。
而全球資本,都在期待奇瑞能否創下“中國燃油車最大IPO”的新奇蹟。
在上個月舉辦的上海車展上,尹同躍用三個“痛”來形容檢視奇瑞集團展臺的感受——
展臺佈置得太大,走到腿痛;
參展的車型太多,看著眼痛;
布展花的錢太多,感到心痛。
實際上,本次車展,奇瑞展臺面積近8000平米,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還要大,參展車型囊括奇瑞、星途、捷途、iCAR、智界五大品牌及國際品牌共53款,皆創下了歷屆之最。
國際友人圍觀奇瑞展臺
而向來樸素的尹同躍,也在現場用詼諧的口吻點名集團副總李學用,表示布展花了太多銀子,回去要找他算賬。 
尹同躍在上海車展上致辭
如此這般,就是在向世界展示奇瑞的實力,以及安徽汽車的實力——出乎很多人意料,安徽省已經成為國內汽車產量最大的省份,其76.17萬的產量,超越廣東近10萬輛,位居全國第一。
在曾肩負著整個安徽省造車夢想、在面對困難時說出“幹不成,就跳長江”的尹同躍身上,我們看到了悲壯又豪邁的時代精神。
如今的蕪湖和奇瑞,已經成了城企共榮的典範。
它們已不是當年那個在廢墟上搭草房的創業者,但其身上始終流淌著兩種血液:一種是初創時“自己動手、從無到有”的草根韌性,另一種是轉型期“敢於歸零、重新出發”的變革勇氣。
這或許就是奇瑞人給我們最動人的啟示——真正的民族工業精神,是在每個關鍵路口,都有人願意放下既得利益,選擇那條更難,卻更正確的路。

 參考資料:
[1] 礪石商業評論丨發掘尹同躍,創辦奇瑞汽車,出任副省長,他是安徽汽車產業崛起背後的關鍵之人

[2] 第一財經丨理想主義者尹同躍:奇瑞就是我的命
[3] 無相商業趨勢丨連續22年出口第一:奇瑞,終於要上市了
[4] 鹽財經丨老外瘋搶的中國車,竟來自安徽三線小城
[5] 彼得·海斯勒丨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上海譯文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