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深愛?這6件事記得要常做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 | 秋秋
來源 | 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絕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毋庸置疑,只是愛並不單單是吃飽穿暖,還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常做這6件事,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深愛,是他向前發展的底氣。
陪伴:“爸爸媽媽願意陪著你”
帶孩子在公園玩,臨時起意要玩沙子。撿了個礦泉水瓶子,再加地上的枯枝爛葉,孩子們一會兒開奶茶店,一會兒又做起了牛肉麵。
我和另外一位媽媽,成了他們的“顧客”,表演“掃碼付錢”“假喝”“假吃”,幾個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這時來了個小朋友。
在孩子們羨慕的眼光中,小朋友拿出他一應俱全的裝備:小桶、鏟子、耙子還有推土機、挖掘機,甚至穿好了長筒的靴子(應該是怕沙子進鞋裡)。
不一會兒,就聽孩子對他的家長說:“爸爸,你看我堆的沙堡!”
一邊的家長眼睛都沒離開手機螢幕,說:“嗯,嗯,好,真棒~”
“爸爸,我的推土機好厲害!”
“爸爸,你來陪我玩吧!”
這位家長終於坐不住了:“你別喊我了。你玩你的,我看我的,我在這陪著你還不行嗎?我這麼大人了玩沙子幹什麼!”
小朋友不再說話,只是低頭玩著玩具。
生活中,這類的場景其實不少見。
家長看似在陪伴孩子上花了時間,卻沒有把愛傳遞給孩子。
真正的有效陪伴,是家長不帶著挑剔和指責的眼光,願意花時間做孩子喜歡做的事,全情關注,做到事事有回應。
一起吃晚餐的溫馨時光、一個親密的擁抱、一場平和的談論和聊天、一塊玩看似無腦的遊戲,無論時間長短,只要走心,就是有效的親子時間。
關注、重視、不忽略、不偷懶,每一次的全情投入,每一次心與心的交流,會將“愛”“溫暖”“溫馨”“幸福”具象化,成為孩子的美好回憶。
坦然表達對孩子的認可和誇獎:
“你做得很好”“我為你驕傲”
著名作家三毛曾在散文中寫道:“我這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你的一句話,就定了文章生死。世界上,在我心目裡,你是最嚴格的批評家,其實你並不存心,是我自己給自己打的死結,只因我太看重你。”
這個“你”便是指三毛的父親。
三毛雖然寫出了很多經典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但是父親的不認可,一直困擾著她,甚至將父女之間的矛盾稱之為“一生的戰役”。
直到《朝陽為誰升起》發表,三毛的父親才終於在信裡稱讚道:“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
看了父親的話,三毛如釋重負,說:
“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即便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人,可三毛最在意的還是父母的肯定。
事實上,一個人的自信,來自於和世界的碰撞。父母對他的肯定、認可和讚賞,是深深的愛——這是他最初和世界碰撞帶來的正向反饋,是一個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勇氣和底氣。
即使遇見了再大的困難,他們也能克服。
每個孩子,都想讓父母覺得他“好”。
而父母每一次的認可,都在表達愛。
請識別孩子每一次的努力,正面的認可更能喚醒孩子的內驅力:“你做得很好,我為你感到驕傲。”
只有長期的肯定、發自內心的接納、穩定的陪伴和回應,才能讓一個孩子得出“我很好,我值得被愛,我值得幸福美滿的生活”的自我認知。
允許孩子有情緒:“你的感受很重要”
人的情緒有很多種。
我們能接受正面情緒,卻總是排斥、打壓、忽略甚至嘲諷負面情緒。
情緒從來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情緒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負面情緒更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
孩子也不例外。
他們需要經歷、感受自己的內心從平靜到被擾亂、不高興,經過發洩或者自我消化最終又走向平靜的過程。
這對孩子是有益的。
當孩子的情緒不佳時,一句接納的話語、一個擁抱、牽牽小手、拍拍後背,家長的態度是更能讓孩子感受自己是被接受的、被愛的,這比講道理或者表達情緒更重要一些。
傳達給孩子的資訊是:你的感受很重要。
不必為此羞愧。
無論怎樣,你都是被愛著的。
我願意一直陪著你,不會責怪你不該有情緒,不該有需求。
每個孩子都具有一種天生的本能,就是想要執著於實現全部的願望:感受想要說出來,情緒想要釋放出來。
這種願望一旦被允許,就為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打下深厚的基礎。
允許孩子試錯和犯錯:
“大膽去試,有問題爸爸媽媽和你一起解決”
當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期望時,失望、壓抑、憤怒會瞬間充斥進思維,讓人失去理智,進而用打罵來懲罰孩子,宣洩著情緒,以期望他能吸取教訓、下次能變好。
如何對待犯錯,好像已經內化成一種習慣,一旦類似的場景重現,我們的習慣也被一起呼叫了。
這也就導致,我們內心對犯錯的理解是:犯錯,意味著不聽話、沒記性、不小心、笨、不聰明、沒出息、壞、無能……
可這個過程有個BUG,就是當我們一門心思指責批評打擊孩子時,孩子是不能專注於自己的錯誤本身,而滿腦子都在想如何承受和應對這種指責。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透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會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當孩子犯錯了,可以引導思考該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
有一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泰國的公益影片《豆芽引發的夢想》。
片中的小女孩看到市場上豆芽賣得很好,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看向豆芽攤,目光轉回小女孩臉上,堅定地對她說:“嗯,我們試試!”
第一次嘗試,母女倆完全沒有經驗。在錯誤的方法下,她們失敗了。
媽媽毫不灰心:“沒關係,我們再試!”
第二次嘗試,女兒小心翼翼地問:“這次我們會成功嗎?”
媽媽還是微笑著說:“我們試試!”
結果一齣,母女二人再次陷入沉默,第二次又失敗了。
而媽媽還是沒有放棄,抬頭又對女兒說出了那句充滿魔力的話:“我們試試!”
終於,在第三次嘗試後,母女二人大獲成功。在欣喜若狂的同時,媽媽還不忘鼓勵女兒:“要不要去嘗試種植別的東西?”
而此時的女兒,已經受到了母親的影響。
這一次,變成了她勇敢而又堅定地對媽媽說:“我們試試!”
孩子的事,他是主角,我不搶戲;孩子的事,他得主動,我不管太細、不幫太多;孩子和我是平等的,別陷入權力、對錯之爭。
觀察孩子的實際困難,給出支援和恰當的幫助。
無條件信任他、肯定他的努力、進步和長處!
明確表達:“我愛你”
中國父母的愛常常隱忍而內斂,能用行動表示的愛,不一定會說出口。
其實,一句簡單的“我愛你”,是孩子很重要的安全感來源。
就像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一樣,大兔子和小兔子辯論誰愛誰更多一點。
小兔子用手臂來丈量愛,用蹦的高度來表達愛,用小河、山丘甚至和月亮的距離來詮釋愛,每一次,大兔子都能勝過小兔子。
“我愛你。”“有多愛?”
“我愛你,愛你愛到月亮上——再繞回來……”
一句“我愛你”,不僅表達了父母的情感,也在孩子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教他們如何表達愛。愛可以含蓄,但愛也可以不吝嗇表達,大聲說出來。
照顧好自己:
“我在好好生活,你也可以做到”
一個筋疲力盡的家長,不太可能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相反,父母照顧好自己、經營好自己,才可以帶動孩子變得更好。
“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照顧好自己。
當你照顧好自己,你就是以身作則地示範一個堅韌的人、一個幸福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一個有生活意義的強大的人是怎樣生活的。”
關注自己的身體:多運動,吃健康營養的食物,有科學的作息習慣。
關注自己的情緒:累了要休息,不必過度“無私”;煩了可以暫時離開,把孩子交給另一半帶……
關注自己的心態:遇事不慌,正向看待生活中的小插曲……
關注自己的成長: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決定了我們怎麼看待孩子。始終保持自我覺察,終身學習,自我成長。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只有當孩子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時,才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多鼓勵他,認可他,表揚他,理解他,支援他。
給足情緒價值,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好,知道自己很棒,值得被愛。
孩子被從小兜底式地愛過,長期穩定地感受到“值得”“被愛”,才可以安心做自己,去嘗試,去探索;
才會在內心生髮出充裕的底氣和勇氣,那是他昂揚向上的資本;
才會能量滿滿,去努力生活,去善待他人,更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推薦學堂總編老狼的聊天局:
成長、挑戰、教育
揭開教育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實踐覆盤
第三輯已釋出
10+個小時乾貨滿滿
緊跟教育發展趨勢
例項剖析 深入淺出 
聊天局到底多超值,往下看看☟☟☟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第一輯第二也給大家準備好啦
想入手的朋友,點選下方小程式即可
(廣告)
作者介紹
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點半,為您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