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布穀媽媽
來源 | 布穀媽媽(ID:yugu005)
身邊一位寶媽跟我說,有些孩子,生來是“報恩”的,也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來跟父母“討債”的。
我問她為什麼會有此感慨。
她說,有一次騎電動去接兒子放學,回來路上不小心摔倒了,兒子沒事,但她和電動車倒在地上,而且為了穩住車子,她手腕也扭傷了。
本以為,兒子會上前幫忙扶一把,沒想到,他卻嫌棄地催促說:“你都不看路嗎,這都能摔著?快起來吧,多丟人。”
當時她就震驚了,這是自己的親生孩子嗎?
平時吃的、用的都是先緊著他,生怕他受一點委屈;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地愛著他;再累也風雨無阻地接送。
她掏心掏肺,換來的就是這樣狼心狗肺?
明明很愛孩子,但孩子卻對父母冷漠,好像天生就是來跟父母“要債”的。
這是怎麼了呢?
孩子是“報恩”還是“討債”,或已註定,3個原因看清楚。
01
愛人的能力
孩子對人冷漠、薄涼,有一部分,會跟天性有關,但更多的,是他缺乏愛人的能力。
就好像我們缺乏炒菜的能力一樣,你沒有這個能力,炒的菜自然不好吃。
而孩子缺乏愛人的能力,那他自然就不知道如何去關愛一個人,也沒有能力關心人。
那造成孩子薄涼,跟父母“討債”的原因是什麼呢?
●父母關係很差
孩子不管是與父母相處,還是和別人相處,都屬於人際關係。
而孩子看到的最初人際關係,就是父母的關係。
如果父母相處時,有說有笑、熱熱鬧鬧。
那孩子就會覺得,原來人和人相處,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那他和別人打交道時,也會比較愉悅。
但如果,父母一在一起,就開始吵架、辱罵、動手等。
那孩子就會覺得,就連關係最親密的兩個人,都互相傷害,那和別人又怎麼會相處得好呢?
於是,孩子可能就難以處理好人際關係,而且很害怕受傷。
●父母不需要他的愛
有時候,孩子冷漠,不是由於父母對他不好,而是父母對他太好了!
孩子挑出最甜的那片瓜遞到媽媽面前,媽媽心裡感動得心花怒放,嘴上卻說:“媽媽不喜歡吃,你吃吧。”
孩子看到媽媽打掃衛生很累,趕緊擼起袖子來幫忙,媽媽雖然很開心,卻一把將孩子推開:“一邊玩吧,你弄得太慢了,還不如我自己來。”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想:
“我好不容易忍住最喜歡吃的東西,把它送給媽媽,媽媽卻說不喜歡;我好不容易忍住不玩耍,想要幫媽媽忙,她卻嫌我慢。
我的付出,原來是沒有價值的。”
那孩子慢慢就學會了,不表達自己的愛,把自己的關心和愛收起來,不被傷害。
●什麼都以孩子優先
家裡有什麼好吃的,誰都不許動,這是留給孩子的;
買東西,孩子看見啥好的要買,就給他買,自己看中幾塊錢的東西都摳摳搜搜不捨得。
當我們什麼都以孩子優先,將孩子的一切都排在其他人前面時,孩子就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而且,他很容易只看到一種人際關係——你們都應該對我好,以我為先。
那長大後,他就很難跳脫自我去關愛別人,難以體貼別人,難以培養出愛人的能力。
久而久之,他就成了“討債”的孩子,看不到父母的需求,只懂得索取,不懂付出。
02
怎樣培養“報恩”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肯定希望培養“報恩”的孩子。不然,養一個不知感恩的孩子,多鬧心。
那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①教孩子學會感謝和道歉
很多時候,感情埋在心裡,別人並不會知曉。而教會孩子道謝和道歉,是人際關係裡最基礎,也最簡單的一步。
包括我自己,我也會經常跟女兒說“謝謝”。
她給我倒水,我會很開心地告訴她,媽媽正好想喝水了,謝謝你;
她幫我洗衣服,我會告訴她,有她陪伴,我就不無聊了,太感謝了。
每次跟她說謝謝,她都會特別開心,而且告訴我,她很樂意幫我做事情,而且幫我做事她也覺得很開心。
對孩子的付出,表示肯定和感謝,這是一種正向肯定,她便樂意不斷地表達對你的愛。
這樣,一個“報恩”的孩子,就培養出來了。
另外就是道歉,如果我做得不對,我會坦然跟女兒說“對不起”。
這會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沒關係,不用害怕也不用逃避。
當孩子有這樣一種底氣後,他在人際關係裡就不會變得小心翼翼和冷漠,而是積極表達自己的情感。
②教孩子分享
分享,不僅是分享物品,還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經歷或者感想。
當孩子跟我們講他在外面發生的事情時,我們不要急著打斷和評價,而可以多一些互動反應:“哦,這樣啊。”“嗯,是啊。”“啊,不是吧?”
孩子有時候並不需要聽我們的意見,他只想要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而已。
這樣的分享,能幫孩子培養情感表達能力、愛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
有了這些能力,面對人際關係,他就不會封閉自己,而會積極互動。
當看到媽媽受傷時,他能主動關懷,而不用擔心被拒絕:“沒事,你去忙你的就行了。”
當看到媽媽餓時,他能主動幫忙做飯,而不用擔心被批評:“你這做的什麼啊,這麼難吃?”
當他長大後,他也會主動給父母買買衣服、買買生活用品,而不用擔心被嫌棄:“這衣服真難看。”“買的這些東西一點都不實用。”
③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就需要慢慢放手,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把他成一個啥也不能做的“小嬰兒”。
尤其是當孩子主動幫我們忙時,我們就讓他去做,哪怕打碎了碗、弄髒了衣服也沒關係。
能夠體驗用雙手完成一件事情,孩子會很有價值感,也會更有力量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孩子的能力越強,他就越願意容易社交中,也就越不會冷漠、袖手旁觀。
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生來就渴望與人連線。所以,只有培養孩子愛人和被愛的能力,他才能大大方方去關愛別人,也接受別人的關愛。
願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一位溫暖的“報恩”娃~
來源:布穀媽媽(ID:yugu005),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交流育兒經驗,分享心理知識,喜歡就關注吧。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關鍵詞
媽媽
能力
“報恩”
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