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棄貓效應”才明白:80%的父母正在用“情感拋棄”培養一個“不乖”的孩子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知乎上有人問:大人做的什麼行為會讓孩子有陰影?
有些網友的回答很戳心:
小時候經常因為哭鬧被媽媽丟在門外面,她總是說“你不聽話,就沒人喜歡你”。
所以現在我21歲了,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還在以聽不聽話來衡量自己,只要別人拒絕了我,總覺得自己哪裡做不好就要被拋棄了。
小學的時候,我媽為了省點公交車錢,假裝不認識我,還要我乖乖聽話,在車上不要叫她媽媽,不然就把我扔掉,這件事導致我現在都不能釋懷……
似乎許多父母為了逼迫孩子聽話,經常把“不愛孩子不要孩子”的話掛在嘴邊。
“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不寫作業就不要做我兒子”……
殊不知,父母每一次帶著“拋棄感”的逼迫,其實是對孩子的“情感拋棄”。
有研究指出:
用父母的愛嚇唬孩子,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
尤其是3歲之前,孩子雖然記不住事,但他會記住害怕和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記憶將留在他心裡。
每一個被“不愛”威脅過的孩子,終將走向“不乖”這條路。
01
“棄貓效應”之下的孩子
最終為愛妥協
在《正面管教心理學》中有一個例子。
一對父母覺得兒子難以管教,就經常恐嚇他: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不好好寫作業,就把你扔到外面去”;
“再這樣,就把你送人”……
每次只要他們這樣說,孩子就會乖乖聽話。
有一次,全家人出去遊玩,孩子因為在車上哭鬧不止,煩躁的爸爸居然將孩子扔下車,並對他說:“等你哭夠了,我們再來接你。”
於是又開車走了一小段,直到孩子不再哭了,再掉頭回來把他抱回車裡。
當時,受到驚嚇的孩子全身抽搐,卻再也不敢發出聲音。
我們發現,孩子不聽話時,威脅的方式很管用。
可是,每一次的威脅都讓孩子內心非常恐懼,害怕被打罵、被拋棄、於是孩子在不安的情緒下裝乖巧。
心理學上有一個“棄貓效應”:
指的是一隻貓,養了一段時間後開始拆家、咬人後,為了打擊一下貓咪,就把它丟棄了,當主人覺得貓咪應該反省自己了,再去撿回來時貓咪就會表現得特別乖巧,有時候還會刻意去討好主人。
實際上,貓在很乖很乖的背後,隱藏著害怕被丟掉的不安,失去了對主人的信任。
孩子和貓一樣:在被父母“拋棄”過後,建立起了保護屏障,那就是:討好、聽話、懂事。
《無條件養育》裡有一個詞叫“愛的撤回”,是一種情感拋棄,不是體罰,卻是比體罰更冰冷的懲罰。
父母管教孩子,卻總是用“不愛”去威脅孩子,其實就是對孩子的“精神體罰”,讓孩子陷入深深的不安。
此時,孩子的內心會經歷三個階段的掙扎:
  • 第一階段: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乖乖聽話。
  • 第二階段:覺得父母不喜歡這個行為,而摒棄自己的熱愛。
  • 第三階段:發現父母不喜歡自己,而變得自卑、討好。
一位網友說:
小時候只要考試沒考好,媽媽就會說“養你沒用,乾脆丟掉”這樣的話,還會讓我在地板上一跪好幾個小時。
只要我有不順從她的地方,她就各種生氣發火,然後把我丟在門外、不讓我吃飯、讓我獨自一人在家……
後來,我害怕了那種不被愛的感覺,所以我不斷地討好她,小心翼翼地生怕惹她生氣。
於是,後來的我變得敏感、自卑,讓我的人生路走得逼仄坎坷。
用“不愛”來威脅孩子,雖然暫時可以馴化他,但是孩子乖巧的背後是妥協和委屈。
久了以後,孩子會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失去自身的安全感、價值感。
他們會慢慢縮排殼裡,冷漠對待所有人。
02
每一個“不乖”的孩子
都曾被父母“拋棄”過
在網上看到一個叛逆孩子的案例。
一個女孩明明成績很優秀,媽媽卻並不滿意,媽媽只要看到她玩手機,立馬拿出試卷讓她做。
女孩從厭煩、生氣、無比憤怒到暴力撕毀作業本,媽媽還在威脅她:
“我管不了你了,我走吧,和你爸離婚。”
有時候出門,媽媽會將她丟在馬路邊,讓她反省。
於是,她越來越討厭媽媽,所以連學習也不想被管著,不僅故意考試考不好,還經常和媽媽頂嘴:“你不就是會這幾招嗎,你離婚啊,你走啊!”
錢志亮老師說過:
威脅式教育治標不治本,它只能使孩子短暫性地屈服,更可怕的是,這種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比體罰更嚴重,是一種冰冷到極致的暴力。
孩子是在愛的環境下才會主動擁抱父母。
一旦孩子在有了“被拋棄感”以後,他會先討好、乖順。
倘若久了以後還是沒能被愛,他就會覺得“我不值得愛”,然後在缺愛的環境中慢慢失去對愛的期盼與念想,最終做出與父母背道而馳的事情:
講道理,孩子也不會聽了;
越來越喜歡對著幹,有時候專挑父母討厭的事情去做;
對待父母冷言冷語,不願再去愛父母;
學會了和父母頂嘴,希望透過叛逆找回一點點愛。
孩子表面的“不乖”,其實內心都有無數次對父母的“愛的撤回”。
發展心理學用視崖實驗證明過:
孩子大概在8個月大時,會發展出社會參照的能力,會參照父母的神情去判斷陌生環境的安全,把自己全然託付給父母。
而父母一次次的嚇唬,其實就是在透支孩子對自己的信任,然後讓孩子慢慢脫離對父母的依賴感。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
越大越不想和我們說話聊天;
有時候想關心孩子幾句,他就會不耐煩地反抗;
為什麼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親近了?
其實,冷漠、叛逆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在父母面前攢夠了失望,他們只是在用一切逆反的行為去塑造強大的自己。
“不乖”的孩子,背後都經歷過被父母無數次的“拋棄”。
03
把愛歸還給孩子
才會讓孩子有“歸巢”感
教育博士張博說:
“恐嚇式教育從本質上是一種消極負面的評價和引導。不良的評價和誤導,會使孩子的自我意識混亂,影響自身人格健康發展。”
教育孩子,秉持的是以愛為源的“雙向流動”,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好的家庭,我們要讓孩子有一種“我是被愛著的”的自信,才能在他心裡築起一座愛的“歸巢”。
因此:父母要學會“歸還愛”給孩子:
1. 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不要發脾氣,而是要學會冷靜地探尋孩子的真實聲音。
在《非暴力溝通》中有四個關鍵詞:
觀察:用觀察式的語言描述真實狀況,避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
比如:我看見你在哭,能說說怎麼了嗎?
感受:允許自己和孩子表達感受。
比如:你這樣做大家都不會開心,你還要做嗎?
需求:瞭解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清楚表達彼此想要什麼。
比如:我知道你想和我一起玩,但是你應該說出你的想法。
請求:最後說出自己的具體請求,希望孩子怎麼做。
比如:你希望讓我怎麼幫助你呢?
如果父母學會了這樣的溝通步驟,就能在冷靜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避免傷害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太急躁,否則會讓孩子的心靈裝進懼怕、悲傷、憎恨,這些情緒都會嚴重地傷害孩子。
當情緒上腦,先給自己按一下暫停鍵,冷靜下來才會更睿智地處理好孩子的問題。
2. 與孩子共情,對孩子表達愛
很多問題,當我們站在孩子內心的視角去審視時,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孩子考試沒有達到理想的分數,怕被媽媽罵就撒謊。
其實孩子的行為可能是:孩子已經努力了,但是內心的恐懼讓他無法誠實。
這時候,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訴他:
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考不好沒關係,媽媽看到你的進步了,只要你自己努力了,媽媽不會怪你。
這樣的語言其實在向孩子傳遞正面資訊: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是愛你的;
我看見了你的努力,即使你沒做好,你也沒有錯。
共情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感,他不會因為害怕拋棄而產生心理陰影,反而會因為父母的愛而擁有自信。
有人說過:真正高質量的愛是不談條件的,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這樣。
我們不要因為孩子寫作業太慢就不再付出愛,也不會因為孩子一次沒考好就再也不管他了。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我們先把愛給他,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浸潤在父母的愛中。
3. 利用正面承諾,替代逆向懲罰
溝通時,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讓孩子改錯,最好的方式是正面引導、直面交流和坦誠相待。
因此:父母要多給孩子正面承諾。
比如,你想阻止孩子玩遊戲,可以這樣說:“你只要答應媽媽不打遊戲了,媽媽答應你,以後可以多帶你去遊樂場玩射擊!”
比如,把“你不做作業我就不喜歡你了”換成“做完作業帶你出去玩一會兒”。
用類似這樣的正面承諾來代替負面的恐嚇懲罰,更有助於激發孩子新的興趣和慾望,從而接受你的良好建議。
孩子不被父母恐嚇,其實更能健康成長!
04
《正面管教》中這樣說:
一個人的長期行為,從根源上來說源自內心的認同,而不是外界的壓力,比如威脅。
所以,教育的本質是愛的教育,讓孩子有成就感、價值感和安全感。
要站在“被孩子接受”的基礎上去尊重他;
讓孩子自己“掌控”他的成長;
讓愛包圍孩子,他能更有力量去愛別人。
父母與孩子,那是需要“彼此把對方視為最重要人”的珍視感,才能讓愛流進彼此的心裡。
因此,我們要給孩子百分百的信任和愛:
他需要你的時候去擁抱,而不是推開。
他憤怒的時候去共情,而不是怒吼。
他孤獨的時候去陪伴,而不是忽視。
以愛為源的教育,就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力量。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需要請聯絡授權。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今日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
美國亞馬遜“青少年心理”排行榜第一名

今日推薦

《正面管教》
讓數百萬家長受益
家教經典 樊登推薦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