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主創團 牧青野 本文首發小十點
知乎上有網友問:
為什麼感覺身邊都是媽媽在卷孩子的教育,很少看到爸爸這樣做?
有人說:“因為有的爸爸認為,孩子越管越糟。只要確定孩子不是壞種,有基本的行為規範,懂點禮貌就好了,剩下的交給孩子,他們自己會慢慢學會該怎樣做!”
也有人說:“因為很多爸爸覺得,真正好的教育是少操心、少干預,少給自己添堵。”
這些回答,似乎會讓人覺得,爸爸們在教育中好像都比較佛系,好像更懂教育的真正核心。
當然還會有人覺得,是爸爸們在孩子的學習上操心太少,對孩子的關注不多。
但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那些真正合格的爸爸,他們早已換了另一種方式默默“卷”……

網上看到一個影片:爸爸帶著兒子回家,倆人打打鬧鬧地跑進客廳。
看到媽媽正在沙發上睡覺,爸爸連忙示意孩子不要說話,並悄悄走過去關掉了燈,然後帶著兒子去餐廳看書,餓了就先吃點麵包。
過了一會兒,媽媽睡醒起來,兒子飛撲到媽媽懷裡,爸爸也放下水杯,走過去把媽媽抱到了餐桌前。
一旁的兒子歡呼跳躍著,一家人也開開心心地吃起了早就點好的飯。
底下有網友評論:
“看他家的房子,就知道為什麼愛老婆者風生水起了。”“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很難不幸福。”“太羨慕了,好希望我爸也能這麼愛我媽。”

在大多數中式家庭中,基本都是媽媽在承擔著更多的養育壓力和情緒壓力。
呵護好了媽媽,其實也就是呵護好了家庭和孩子。
所以,真正有大智慧的爸爸,都在好好愛媽媽
爸爸愛媽媽,表面上看是對媽媽的體諒和分擔。
更重要的則是,爸爸在無形中教會了孩子如何去愛別人,如何去愛自己,還有什麼是真正的愛。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

一個家庭想往上走,它的底層邏輯一定是: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
媽媽得到的理解和關愛多了,就能用更好的情緒和狀態去愛孩子。
孩子得到的愛和幸福多了,就能成長為更有價值感和歸屬感的人。
一個家所有的人都快樂了,這個家就能和睦、興旺。

被一位爸爸的分享狠狠羨慕了。
他說,在他們家從來沒有“家務應該是誰幹”這個說法。
他們一家三口早早就約定好了,家務是一家人的事,不是一個人的事。
比如晚飯過後,他會主動刷碗,媽媽收拾一家人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兒子的任務則是打掃乾淨地面。
有時候,他還會主動多承擔一些家務,還會對兒子說:“我們是男子漢,可以多幹點活,讓媽媽多休息一下。”

《正面管教》中指出:讓孩子為家庭多做一些貢獻,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培養責任感。
而且孩子會模仿父親的行為,尤其是男孩。
父母,是離孩子最近的榜樣,也是孩子最喜歡模仿的物件。
爸爸主動做家務,其實也是在用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有責任心。

有人曾採訪過一些孩子,問他們想不想讓爸爸多陪陪自己?
沒想到很多孩子的回答竟然是不想。問及原因時,孩子們說:
“爸爸陪我的時候老在刷手機。”“每次我去找爸爸玩,他就讓我別煩他。”“我媽讓我爸陪我,他不是要去抽菸就是要去拉屎,一小時都見不到他的人。”
在傳統的觀念中,爸爸因為工作和其他原因,很少承擔陪伴孩子的主要責任。
但是完全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高質量地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爸爸的愛。

@公眾號南風窗的一篇文章中,寫過一位從事滴滴司機工作的爸爸。
他和老婆孩子一起在廣州生活,一家人租住在城中村的一間小房子裡,生活十分清貧。
為了多賺點錢,他基本從早上五點多出門,要到晚上九、十點鐘才能回家。
即使忙成這樣,這位爸爸在週末也會陪孩子吃一頓簡單的家常菜,還會在每天睡前一家人一起聊幾句家常話。
而且無論多忙,第二天早上六點多,他都會準時開車送孩子去上學。
在那段十幾公里的上學路上,他會主動和孩子聊聊學校裡的生活,每天的那段時間,都是父子倆最親密的時刻。
儘管家裡並不富裕,但孩子在父親的用心陪伴下,性格也非常開朗,還很善解人意,成績也非常好。

有人說,哪有那麼多真的忙到無法分出一分一秒給孩子的爸爸?
不過是用忙碌,把陪伴孩子的責任推遠了而已。
父愛和母愛同樣重要,真給不了孩子太多時間,至少在陪孩子時,給他們全部的愛和關注。

巴黎奧運會上,成為中國第一個拿下奧運冠軍的網球運動員鄭欽文,接受過很多的採訪。
但每次看到她說的這句熱血發言時,依然激動不已:
“我確實很累了,但如果是為了國家,我可以再打三個小時。”
在這屆奧運會上,鄭欽文留給大家的印象,大都是堅韌、不服輸、自信、極致。
而在她的身後,一直默默陪伴和支援她的爸爸,絕對是功不可沒。
他曾一次次鼓勵女兒:
“記錄是用來打破的、改寫的、創造的,外國選手能做到的,欽文也能做到。”“奧運會代表國家、民族,你的心裡要有更大的目標。”“昨天你剛征服攀登上一個小的山峰。可你是勇者,你是不會被一個小山峰迷惑住心性的,因為巴黎還有一個更高的山峰,需要你再出發去攀登上去感受品嚐在山頂一覽眾山小的榮耀。”
爸爸堅定的三觀,也最終影響和成就了那個賽場上所向披靡的Queen Wen。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爸爸,是帶孩子指向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爸爸的三觀,影響著孩子。
一個三觀正的爸爸,身後一定會有一個同樣三觀正的孩子。

有心理專家認為,父親對於孩子的心理意義,在某些階段來說,甚至比母親更為重要。
在一篇文章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女孩是北大學霸,在身邊所有人的評價中,她都是樂觀開朗,積極向上。
但其實她從小成長在一個非常壓抑的環境中。
小時候,媽媽對她在學習上的要求非常嚴格,即使她的數學成績考到通州區第一,都得不到任何誇獎。
她也曾有過灰心、失望,也曾經無數次懷疑過自己。
但好在她還有一個“減壓閥”爸爸。
每次在媽媽指責她時,爸爸都會站出來幫她說話,還會在私下經常安慰她,給她鼓勵和支援。

正是爸爸給的這些精神力量,才讓她沒有倒在媽媽的高壓教育下,而是反而成長為了一個所有人眼中性格好、學習好的陽光學霸。
爸爸的安慰和信任,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爸爸的支援和理解,也會成為孩子經歷挫折和壓力時最大的力量,支撐孩子走得更遠。

有人曾用“隱形”這個詞來形容爸爸,認為在中式家庭關係中,爸爸們的身影經常被隱去。
當然可能是因為有的爸爸忙於賺錢養家,也可能是因為有的爸爸不善言辭、不懂表達。但無論是那種,爸爸在親子教育中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個合格的爸爸,從不會主動缺席孩子的教育。
最後,想對所有爸爸們說:
好好愛妻子,好好愛孩子,主動承擔一些家務,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多給孩子一點力量,多給妻子一點愛和支援。
別等到時間溜走了,才疑惑孩子怎麼瞬間就長大了,才遺憾自己沒有把愛和用心給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