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那些和房貸極限拉扯的年輕人

本文為往期內容*
乾貨不過時,希望依然對大家有幫助
週末聊點輕鬆點的話題
和大家說幾個身邊朋友關於房貸的小故事
也歡迎大家看完之後,在評論區裡一起討論討論

在上海定居多年,身邊的圈子大多都是85年左右的
許多人已經完成了一次甚至兩次房產的購買,也聽到了許多關於這代人的買房故事
近期因為跳槽的關係,我身邊的圈子從85左右切換成了90/95後,關於買房的畫風也開始有了變化
當把85後到95後,4個年輕人與房貸的故事,放在一起時,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這十年間樓市的浮沉與帶給年輕人對房貸態度的轉變與應對
和以往擁抱房貸的前一輩相比
當代90/95後年輕人開始和房貸,有一種極限拉扯的感覺
01
“背房貸的時間,先往後暫緩吧。”
96年出生的成都妹子小純,去年6月從杭州來的上海
當時她的男友小帥已經從南方某大廠,跳槽來魔都快三年了
親身經歷了2020年前後上海樓市上漲的小帥和同事,都曾經堅定地打算在這裡買房紮根
類似“小帥”們曾經的這些信念,卻在2023年初,開始逐步瓦解
網際網路大廠迎來了裁員減薪大潮,讓小帥和同事開始對在上海買房的預期有了些許變化
彼時上海的房價依然居高不下,打新熱還在持續
直到年中魔都樓市逐步遇冷,90年的小帥對於租房有了更高的認同感
相比於男朋友的態度變化,95後的女友小純,從開始就覺得租房挺好的
“目前租的是一套長寧區的老破小,一個月5000多,之後打算換一套七八千左右的,我覺得在上海租房挺靈活的,主要上海房貸壓力太大了”
27歲的小純也簡單算了一筆,他們的預算在400-500萬左右
要麼買得遠,要麼市區老破小,每個月再背近2萬房貸,這三點都不是他們想要的
“如果我租一萬左右的房子,能租到市區條件不錯的房子,生活也方便,房租壓力也沒房貸那麼大”,長相甜美的小純輕鬆的笑道
而讓小純擁有輕鬆狀態的重要原因,是全國房價不漲反跌的現狀下,不買房的焦慮感已經被“買了房的更煩心”超越了
同樣被“鬆綁”的,還有這代年輕人的父母
“我們也商量過了,未來買房的話就儘量靠自己,就不把壓力給到父母了”
小純和老公的買房計劃,從2021年來到上海,還可能將會無限期擱置

下去…

02
“只用公積金cover房貸,拒絕為貸款額外掏腰包。”
91年出生的江雪和愛人,結婚3年來一直選擇在市區租房
伴隨生孩子計劃的提上日程,兩人開始有了買房的打算
最初兩個人的預算是在500-600萬之間去打新,但目前的大環境,讓他們選擇了更安全的方法“上壘”
“把買房預算降到400萬左右,這樣我們手上的首付款,加上公積金貸款和每個月的繳納,剛好cover掉”
只選擇公積金貸款買房,成為了像江雪一樣的年輕人,衍生出來的“貸款新觀念”
江雪目前在一家中端的護膚品從事marketing的工作,愛人則供職某大型企業
兩人的公積金加上補充繳納,按照上海目前較高的7+5繳納比例
每個月江雪愛人的公積金在8000多元,而江雪大約在3000元,加起來每月總額接近12000元,公積金貸款方面也可以貸到110萬
“粗略算了一下,公積金貸滿後,每個月公積金還款是4800元左右,我們還有近7000多元的公積金富餘
只要商貸控制在130萬以內,這樣兩者加起來剛好和公積金打平,基本就不用自掏腰包了”
寧願對房子預算進行降級,也不想讓貸款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保持手邊更充足的現金流,成為像“江雪”這樣的年輕人提升自我安全感的一種方式
03
“跟親戚們湊更多首付,比起4.55%的房貸利率,我賺了。”
陳軍今年32歲了,6年前透過校招直接進了張江某企業擔任開發工程師,成了名副其實的“張江男”
“落戶也幾年了,見證了隔壁唐鎮的二手房最厲害的時候漲到十幾萬一平,現在又跌回每平10萬以下
看到11批次裡,唐鎮的新房七萬多一平,還挺心動的,況且自己年紀也不小了”
但樓市的不穩定,也讓陳軍很矛盾
和家裡商量了下,他決定儘可能提高首付,降低貸款比例
“看中了一個新盤100平出頭的小三房戶型,總價在750萬左右。但我打算放棄首套3.5成,想著能湊到7~8成這樣的首付,大約550萬”
陳軍和女友把手上的錢盤了下,加上去年父母出掉了一套位於浙江老家(浙南某三四城市)留給他的婚房,目前首付的缺口大概在80萬左右
思考再三,陳軍決定和老家要好的幾個親戚,把首付給湊得更多
“國慶回老家的時候,我聽到親戚們聊著現在銀行的定期利率不高,一年才1點多,也沒什麼其他好的理財渠道”
陳軍盤算著和幾個要好的親戚各湊一些,然後逢年過節的時候,給他們封幾個大紅包,再請吃飯送些禮
“算了下,80萬的商貸,光一年利息要3萬多,對比給親戚們包紅包送禮那些對比,我還是賺的,對親戚們來說也不虧”
04
“錢在手上沒好的去處,那就提前還貸吧,少支出利息當變相理財。”
88年出生的陳悠,老家江蘇,品學兼優的她,在上海完成本碩後,供職於一家收入還算穩定的金融國企
2016年,陳悠和剛扯證的男友,加上四個老人的幫助,湊了首付了400萬,買下了瑞虹一套980萬的新房
在陳悠買房的那些年,如火如荼的樓市和高速的經濟增長,讓大家對槓桿的主流選擇是“儘可能多的槓桿+儘可能長的年限=去夠能力範圍上限的房子”
加上當時的投資渠道也多樣化,優質的理財產品收益可以跑贏房貸利率
對於不少購房者來說,既可以用較低的首付,撬動優質的房子,又可以騰出更多的現金進行理財
房子的增值+現金理財的收入,最大程度實現財富的增值
陳悠的房子,算是吃了上海樓市最後一波上漲大潮的紅利
2023年年初行情好的時候,轉手可以賣到1600萬左右
而她本人,也是站在了行情的尾巴上,看著樓市從極盛走向勢弱,大環境的改變,讓她對房貸也產生了觀念的轉變
“以前一直覺得背30年房貸是划算的,因為房價一定會漲,理財的收益也能超過房貸利率的支出
現在我一拿到獎金,就會選擇提前還一部分,錢留在手上沒有好的理財去處,那就提前還貸吧,少支出利息,當變相在理財吧”
2019年,陳悠的孩子出生了
在談及未來對房子置換的想法時,陳悠坦言:
“原本是想換一套三房的,但現在這個行情肯定是觀望
或者等手上的錢攢夠了,未來行情穩定一些,看看能不能一次性或者公積金貸款,附近買套小的”
身邊如陳悠一般,選擇提前還款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05
弱化房貸對自我生活的影響,成為了這一代年輕人的命題
對於85後和90初的年輕人,經歷了房地產紅利期,見證了身邊不少人依靠對房子的置換,實現了財富大幅度的增長
這讓他們曾經無比熱衷於對房產的投資,在他們的意識中對房子貼上了“高回報率”的標籤
當年的他們,相信著樓市的神話,寧願舉全家之力,也為了早早上車買房,用時間換取財富的增值
但對於95後00後來說,當他們來到考慮買房的年紀時,樓市已經攀爬至高點,甚至由高點開始走向疲軟
在這代人身邊,沒有充斥著太多依靠買房實現財富增值的神話
相反,他們看到的是不少年輕人因為房貸的枷鎖而失去了更多生活的選擇性
樓市造富的傳說消失,更帶走了這代人買房的“急迫感”
城市租房的多樣化選擇,退至二三線,回老家就業的價效比選擇,都逐漸養成了這代人更“佛系”的買房態度
於這代年輕人而言,房產已經退去了投資的光環,迴歸商品最基本的“居住”屬性,有切實的需求再購置,已經成為了某種時代的共識
而當不同人的故事,在同一個時代背景下,最大程度地弱化房貸對自身的壓力,成了他們如今的命題
你有什麼關於房貸的故事嗎,歡迎在評論區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以上為正文,來自真叫盧俊團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