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大家沒有因為「好奇」點進去看過「附近的人」。「附近的人」是微信最早上線的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社交功能。通常,它都被看作是微信成功的要素之一,早期確實幫助微信提高了活躍度。這個基於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功能,讓微信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社交時代,使用者從 400 萬飆升至 2000 萬!一位曾經負責過該功能的騰訊產品經理,做過一份使用者調研和需求分析。他收到了大量的使用者需求,明確希望增加一個置頂功能,甚至願意付費花錢讓自己的排名往前排一排。這個呼聲如此之高的使用者需求,卻從未被開發上線過。喬布斯這樣說過,“不要問客戶他需要什麼,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直接提出來的要求並不代表他的需求,而是針對他自己以為的需求猜測了一個解決辦法。一個女生說我找另一半的標準是:這個人要孝順、有責任,結果她選擇了一個有錢人;一個男生說我選未來老婆的標準是:要善良,結果他選擇了一個漂亮、身材好的人。因此,判斷使用者真需求不能只聽使用者怎麼說,還要站在他的立場上,透過一些列的視角轉換和語言轉換,理解使用者使用產品或者服務要完成什麼樣的工作。使用者在他特定的情景下,完成一種行為,背後他所期待改善什麼。回到「附近的人」,調研出來呼聲較高的置頂功能,其實並不是一個「真需求」。使用者真實的需求是被更多人看到,想被更多人撩,想被搭訕。
極簡三步法,找到使用者需求「真訊號」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提到過一種找到使用者真需求的方法。我們翻譯過來是「使用者任務」或者「代辦任務」。克里斯坦森教授說,Jobs to be done,是一種可以幫助創新者找到使用者真需求和找到創新點的方法。使用者不管用哪家的產品或者服務,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才是真正的使用者需求。我們需要了解使用者是在什麼樣的任務場景中,嘗試完成一個什麼樣的功能任務,以及嘗試完成一個怎樣的情感任務。功能任務,就是使用者使用產品,完成什麼工作,取得什麼成果。情感任務,就是使用者透過使用產品,成為他做期待的樣子,或者幫助他成為什麼樣的人。任務場景,是指使用者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困難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