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附近的人」,都是誰在玩?

我不相信,大家沒有因為「好奇」點進去看過「附近的人」。
「附近的人」是微信最早上線的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社交功能。通常,它都被看作是微信成功的要素之一,早期確實幫助微信提高了活躍度。這個基於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功能,讓微信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社交時代,使用者從 400 萬飆升至 2000 萬!
一位曾經負責過該功能的騰訊產品經理,做過一份使用者調研和需求分析。他收到了大量的使用者需求,明確希望增加一個置頂功能,甚至願意付費花錢讓自己的排名往前排一排。這個呼聲如此之高的使用者需求,卻從未被開發上線過。
喬布斯這樣說過,“不要問客戶他需要什麼,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直接提出來的要求並不代表他的需求,而是針對他自己以為的需求猜測了一個解決辦法。
一個女生說我找另一半的標準是:這個人要孝順、有責任,結果她選擇了一個有錢人;一個男生說我選未來老婆的標準是:要善良,結果他選擇了一個漂亮、身材好的人。
因此,判斷使用者真需求不能只聽使用者怎麼說,還要站在他的立場上,透過一些列的視角轉換和語言轉換,理解使用者使用產品或者服務要完成什麼樣的工作。使用者在他特定的情景下,完成一種行為,背後他所期待改善什麼。
回到「附近的人」,調研出來呼聲較高的置頂功能,其實並不是一個「真需求」。使用者真實的需求是被更多人看到,想被更多人撩,想被搭訕。

極簡三步法,找到使用者需求「真訊號」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提到過一種找到使用者真需求的方法。我們翻譯過來是「使用者任務」或者「代辦任務」。克里斯坦森教授說,Jobs to be done,是一種可以幫助創新者找到使用者真需求和找到創新點的方法。
使用者不管用哪家的產品或者服務,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才是真正的使用者需求。我們需要了解使用者是在什麼樣的任務場景中,嘗試完成一個什麼樣的功能任務,以及嘗試完成一個怎樣的情感任務。
功能任務,就是使用者使用產品,完成什麼工作,取得什麼成果。
情感任務,就是使用者透過使用產品,成為他做期待的樣子,或者幫助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任務場景,是指使用者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困難和機會。
找需求到找任務,需要底層認知破界創新
距離使用者的真實任務越近,其實離賺錢越近。
做產品業務久了,大家會不自覺的陷入一個隱含假設前提,認為我們是為使用者提供產品的,自然會在產品上做大量創新。當我們對隱含假設做修正,認識到我們本質上在幫使用者完成某種任務和工作的,這時候創新的思路就會開啟。
拿生日蛋糕店舉例,大多數人的創新想法都是圍繞蛋糕本身做加減,怎麼把蛋糕做得更好看,怎麼更好吃,怎麼更健康。
這是真的需求嗎?總是這樣嗎?有沒有例外?
使用者買生日蛋糕,真的是為了吃生日蛋糕嗎?他們是拿生日蛋糕當禮品,當一個氛圍營造工具,表達對於親友的祝福。所以,就有一家公司做創新,派身穿熊貓服的工作人員送蛋糕,為顧客又唱又跳營造歡樂氛圍,創造難忘的回憶。
12月14日 14:00-16:00,來混沌APP「一起探索流」,和混沌創新教練趙增秀(趙二小姐)、梁雪凝一起連麥互動,找到獨屬你的「真需求」,打造爆款產品!
工具拆解&秒懂案例:《洞察新消費需求,如何找到差異化增長機會?》
嘉賓
趙增秀,混沌創新教練、凡可電商、穀子文創聯合創始人娃崽WAZAI主理人
內容簡介
一次偶然機會進入Cosplay漫展,就愛上這群對COS執著的群體。趙增秀老師開始研究、分析這個圈子,發現他們內心渴望陪伴的訴求,於是開啟了她和遊戲周邊、漫畫周邊的奇妙之旅。12月14日下午,趙老師帶著自己創業的實操經驗,幫助大家洞察新需求,找到業務下一個增長機會。
嘉賓對談:《如何深挖使用者痛點,避免需求水土不服?》
嘉賓
梁雪凝,混沌創新教練、世界行者中國區合夥人、北京行者少年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趙增秀,混沌創新教練、凡可電商、穀子文創聯合創始人娃崽WAZAI主理人
內容簡介
行者少年聯合創始人梁雪凝老師,曾在加拿大做過幾十個家庭的深度陪伴專案,大受歡迎。當她把專案拿到中國市場時,卻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她是如何破解難題,解決專案水土不服的?答案就在12月14日下午混沌APP「一起探索流」。梁老師將現場連麥趙增秀老師,分享她的實戰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