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業者能踩多少坑?
他曾經在“唱吧”打造出了年銷量數百萬臺,年銷售額四五億的“網紅”產品——小巨蛋麥克風。他還抓住了直播、短影片、綜藝等紅利大獲成功,並總結出了一套強悍的構建護城河的方法論。
但是他卻坦言,在從大公司走出來去創業過程中,踩坑無數。
他說,創始人選賽道時會陷入自我臆想,陶醉在自己拼湊的夢想裡;做產品會不看使用者,矇住眼睛狂奔;還容易驕傲,看別人很清楚,看自己全瞎。
12月21日,混沌創新大課,葉志偉老師為我們分享了一段非常真實的創業歷程和心路歷程,也是價值千金的創業模型。葉志偉是混沌創新院2020級校友。
——————
授課老師 /葉志偉 聽夏科技創始人
唱吧原合夥人、前硬體總裁

紅利or偽需求?
如何判斷一個市場機會是紅利還是偽需求?
我認為紅利是一個機會,它通常是不為人知的,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很多人都不敢輕易進入,會錯失機會,只有少數能衝出來的創業者才能獲得成功。而我的一個夥伴給了我一個更簡單粗暴的定義“能輕鬆賺到錢才是紅利,如果不能輕鬆賺到錢都是偽需求。”
當我在具體面對一個機會時,我通常用一個三角形模型來幫助自己思考。

首先,我會問自己,“這是否是我的紅利?”換句話說,它是否是我能夠理解並駕馭的市場。我一般定義能力範圍就是我在這行業至少五年以上,我知道這個行業怎麼玩的,我知道它機會在哪,它的坑在哪。這才是我的紅利。如果我不在這裡面,就不是我的紅利。
接下來,我會考慮目標客戶群體。巴菲特曾說過,好的賽道應該是“長坡厚雪”,意思就是市場應該足夠大,能夠讓你的雪球越滾越大。
第三個是如何抓住紅利,即如何建立自己的護城河。護城河對於每個人來說定義不同,但我個人更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否能保持技術領先,確保在一兩年內繼續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2.是否能夠利用現有的渠道,最大化地推銷和分發產品;
3.供應鏈是否穩定,能夠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另外,現在分析機會時,現金流問題尤為重要。很多創業者忽視了現金流的重要性,而這是導致企業失敗的死亡因素。過去可能有充足的融資支援走到盈利,而現在則必須更加註重現金流的管理。這一點是我在創業中深刻體會到的教訓。
我們可以看看小巨蛋麥克風如何抓住了市場紅利。
能力範圍來說,唱吧的團隊在卡拉OK領域有深厚的積累。客戶群體方面,唱歌這項活動是植根在中國人的基因裡面的,不論是KTV的興盛,還是K歌軟體的流行,都說明這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
護城河則體現在產品與渠道上。
作為創業者,我常常會問自己:產品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消費者最關心的地方在哪?對K歌麥克風來說,使用者拿起麥克風後發現聲音特別大的那一刻,會被打動,因為唱得更爽,更能感染身邊的人。

小巨蛋麥克風的成功也離不開我們抓住了多個渠道紅利。比如,綜藝紅利,直播紅利、短影片紅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紅利不會持續存在,爆款也不會永遠爆款。當紅利消失時,護城河是否仍在,決定了企業能否繼續生存下去。
(詳細案例解讀,掃描海報二維碼,到混沌app 觀看完整版)


主流人群小需求vs細分人群大需求
離開唱吧後,我創辦了聽夏科技。這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分享的“踩坑經歷”。
創業公司是應該選擇大賽道,還是細分賽道?聽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當然要選大賽道!”但同時也會補充,一定也要選細分賽道。這裡面其實藏著很多問題。
作為創業者,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於追求宏觀敘事。一方面,創業者通常有很強的自尊心和驕傲感,覺得自己很厲害,應該去做一個大專案——市場規模至少得1000億、1萬億,100億的市場太小看自己了。另一方面,為了拿到投資,描述得越宏偉,資料堆得越大越好,這樣投資人才會感興趣。
但問題在於,這種思維往往容易讓創業者陷入自我臆想——陶醉在自己拼湊的夢想裡,卻忽略了實際可行性。很多創業專案最終不成功,往往就是因為過於理想化,而沒有真實審視自己的機會、客戶群體和護城河。
這裡我引入第二個模型:主流人群的小需求 vs細分人群的大需求。你可能會說,“我的專案絕對是大需求!”但問題在於,這個需求究竟是主流人群的大需求,還是細分人群的大需求?或者只是主流人群的小需求?

主流人群的大需求,比如柴米油鹽電,其實並不是創業者應該考慮的事情,因為這些需求已經被巨頭佔據了。所以更值得討論的是主流人群的小需求和細分人群的大需求。
主流人群的小需求往往是看似吸引人的市場切入點,但實際上因為需求本身不夠強烈或不可持續,很難支撐一個企業的長期發展。
相比之下,細分人群的大需求通常集中在一個特定的使用者群體中,使用者的需求強烈且願意為其付費。
用自己做“聽夏領夾式麥克風”的經歷來舉例。
我曾經認為買麥克風的人應該最關心音質,這是核心需求。後來我逐漸發現這個判斷並不完全正確。對於大部分普通使用者來說,他們的需求只是能清晰錄音、沒有雜音即可。因此,音質對於大眾使用者來說,只是主流人群的小需求。
然而,對於某些特定使用者群體,比如樂器博主或ASMR博主,音質卻是他們的核心需求。這些人需要捕捉聲音的細膩細節,找到一款真正好用的麥克風對他們而言是大需求。而這也引發了我後續對產品定位的重新思考。

創業要放棄心中的驕傲
發現紅利
回到2022年,我發現短影片博主快速增長,領夾式麥克風的需求顯著提升。透過分析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平臺的資料,以及與抖音、拼多多的交流,我確認了這一賽道的潛力。
確認需求
競品的不足也進一步說明了市場的痛點:產品笨重、不適配手機、操作繁瑣。更重要的是,市場在高階與低端之間,是典型的兩頭市場,缺乏中端產品。
滿足需求
基於這些發現,我嘗試填補這一市場空白,將產品定位為專注解決使用者痛點、音質優秀、主打中端市場的麥克風。然而,在實際開發和推廣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
“舍九取一”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儘管我經常提醒別人專注於核心目標,專注一點,但是看自己的時候就“全瞎”,完全不是這樣。後來我想明白了,這本質上是人性的貪婪,其實是很難去克服的。
對於你的使用者是誰?我曾經的回答是這樣的,重視音質的需要,拍攝短影片的需要,直播的也會需要。這不等於沒說麼。
在反思後,我重新聚焦目標人群,明確將產品定位於樂器博主和ASMR博主這兩類使用者。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他們只需要一個便宜、能錄音的麥克風,而音質對於這兩類博主則是核心需求。他們對好音質的追求是真正的“大需求”,而市場上卻缺乏針對他們的合適產品。
不過,重新定位並非沒有疑慮。投資人會問,如果大廠進入這個細分市場怎麼辦?我的思考是,這個市場太小,大廠既無興趣,也不會投入資源。但對創業公司,足以讓我們前兩年吃飽,存活下去。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問題結束。我還在踩坑!
提到“第一性原理”,我給別人定義就很清晰,到自己身上就不靈,為什麼?我認為本質上是因為太驕傲了。因為出來創業的人,稍微取得一點成績,就會很驕傲。他覺得,我能做出很牛逼的產品。
本來你是因為尊重使用者做起來的,結果做起來之後,你變得很驕傲,不尊重使用者了。
在開發無線領夾麥克風時,我一度認為音質是第一性原理,並在產品上過度追求技術亮點,比如更大的音頭、最佳化降噪演算法、降低底噪,甚至加入觸控屏以提升專業性。
太專業了,結果是使用者並不買賬,他們感知不到或者不會用。他們的反饋很直接:音質“還不錯”,觸控屏“太麻煩”。最終,使用者要麼選擇大品牌的高階產品,要麼選擇便宜的低端產品,我的中端產品陷入尷尬。
在設計第二代產品時,我做了幾個簡單而關鍵的改動。我去掉了觸控式螢幕,改為更簡單、即插即用的設計,讓使用者不必設定,直接使用。其次,我壓縮了成本並降低了價格。
回顧第一代產品時,我深感痛苦,當時我是知道成本超標的,但是我選擇矇住眼睛狂奔,我就不看,安慰自己使用者會選擇品質。然而,現實很殘酷。
到了第二代產品時,我更加理性。因為創業其實就是一個數字的問題。我告訴合夥人,如果成本達不到預期,專案就不繼續。如果上市時間達不到要求,也不做。這是我從第一代產品中學到的教訓。
當放棄了心中的驕傲時,事情就沒有那麼難了。

沒有100%確認,不要“摳動扳機”
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做產品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我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在大公司,它就像是“機關槍策略”,產品的推出方式是橫向掃描,透過大量的嘗試和迭代來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案。大公司通常只做邏輯正確的事情且有充足的資金支援。比如像華為這樣的大公司,他們會不斷地推出產品,測試市場反應,然後根據結果調整策略。
但是,這樣的策略在創業公司面前就變得不適用了。創業公司就像是“狙擊槍策略”,只有一發子彈,如果沒有打中目標,可能就意味著結束。
我曾經有過一次真實的經歷,那時我做了一個新產品,興沖沖地去開模具,模具造價不菲,結果卻發現下個月沒錢發工資了,真的是很慘痛的經歷。這種情況下很多決策你明明知道能做,但是你就是做不了。
所以不要草率行動,對於我們創業者來說,沒有百分之百確認,不要去摳動這個扳機。
此外,我後來才真正明白一件事:創業不僅僅是在用自己的錢,還是在用那些信任你的人的錢來做事。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花公司的錢不心疼,但其實這筆錢本質上是需要償還的,尤其是投資者的錢,你永遠得記住它是要還的。
這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創業三年,實際上是把自己的驕傲從天上丟到地上反覆踩踏的三年。

(詳細案例解讀,掃描海報二維碼,到混沌app 觀看完整版)

////// END //////
【本週創新大課預告】
課程標題:
《潘多拉魔盒or阿拉丁神燈:OpenAI連續12場釋出會將如何改變2025?》
課程介紹:
OpenAI連續12場釋出會,每一次都帶來了振聾發聵的技術突破與產品創新, 究竟是擴大技術焦慮還是真解決問題?是在用概念畫餅還是真科技落地?2025年的AI行業究竟是少數人狂歡還是真全民受益?
12月28號,不僅一場關於AI技術趨勢的分享,更是一場關於個人未來發展的啟示。AI帶來的不僅是工具的進化,更是思維的迭代與格局的重塑。
老師資訊:
主講人:田淵棟 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矽谷知名華人AI科學家、科幻小說《破曉之鐘》作者
圓桌嘉賓:
林凡 脈脈創始人兼CEO,懂AI且最懂中國職場的男人
支濤 雲跡科技創始人、人工智慧機器人行業先行者、混沌學園校友
任鑫 雲九資本合夥人、AI鍊金術主理人、混沌創新領教
張雷 混沌合夥人、混沌線上業務負責人/AI產品負責人、混沌創新領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