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世界裡,人做出任何一個購買決策,原因都是非常複雜的,而且是稍縱即逝的。這就要求企業,對人性的複雜需求做出細緻入微的體察,對人的感受的波動,有持續不斷的覺察。
李善友教授認為,做產品或者業務,創業者背後的思考維度有兩個。一個是需求維度,一個是供給維度。將兩個維度的要素進行組合創新,找到一個最小切口,單點選穿後才能生成一個完整的產品態。

當前經濟環境下,創業紅利進入消退期,創業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需求側發生著一系列10倍速變大的場景變化,創業者需要帶入“場景”這個變數,運用場景化思維,去理解商業社會。

場景需求,一個重要的商業課題
創造產品是服務人的需求的。需求有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之分,而且是動態變化的。引入“場景”這個變數洞察使用者需求,可以開啟商業創造的無限可能。
場景思維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將使用者置於具體時空場景中的思考方式。不同於單一歸因的傳統思維,它倡導從使用者的實際生活習慣出發,理解他們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和心理需求。這種思維方式能夠發現使用者的隱性真需求,滿足那些使用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只是在特定場景下自然流露出的需求。

真需求,是需求和場景的結合
價值與需求是一體兩面的。在商業世界裡,價值與需求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符合對方的需求,對方才願意為它付費,產品才有商業價值。而使用者的需求,不是一個人的抽象需求,而是在特定場景下的需求,創造場景就是創造需求。需求和場景的結合,才是真正的使用者需求。
「達美樂」從創辦初期,就找到了自己區別於其他超級披薩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外送30分鐘到達”。在 “外送30分鐘必達,超時免單”的服務下,「達美樂」得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大多人認為,「達美樂」“30分鐘必達”的口號深入人心,速度是其彎道超車的“秘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實情況是,達美樂的成功在於,它緩解了使用者在等待外賣披薩場景下的焦慮感,也就是滿足了人對於時間確定性的真需求。使用者不會關心外送到達時間到底是30分鐘,還是45分鐘,還是1小時,他關心的是“12點他能不能吃上披薩”。

如何從使用者的實際生活出發,體察使用者的習慣,理解他們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和心理需求?海底撈創造了多個場景流,從等餐前、食餐時、食餐後,提供不同的附加服務,給足使用者滿滿情緒價值。
如果你也困於使用者場景的需求洞察,歡迎關注 12月7日 14:00-16:00 混沌「一起探索流」。和混沌創新教練王鴻鑾(熊貓)、傅若平(三又)一起連麥,深入探討使用者場景需求洞察,帶走實操方案,吃透實戰案例!
分享人:王鴻鑾,混沌創新教練、10年跨境老司機、流量操盤手、IP打造專家
內容摘要:敢做敢幹,閉眼入就能賺錢的時代過去了,低垂的果實早已被採摘得差不多。存量市場環境下,如何挖掘新的商業機會?答案是從場景出發挖掘需求。12月7日本週六下午,王鴻鑾(熊貓)老師帶著他的秒懂案例——全景相機,幫助大家從場景中挖掘生存狹縫,從狹縫中洞察場景痛點,找到立命單點,和場景配合形成爆款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