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創化債,走到博弈的十字路口

大家好,我回來了,接下來你們會看到更新頻率之密集
截至12月23日中午,融創本次境內公開市場重組中已經新增一些投票透過的債券。
不過,跟上一篇預料的一樣,融創和一小部分債權人的博弈,陷入僵持
據路數了解,一家來自上海的金融機構(別問是哪家),態度強硬,不同意本次境內重組。它持有PR融創01(原20融創01)20%以上的金額,妥妥大債權人一枚,有不低的話語權。
這家機構此前之所以態度強硬主要原因是持倉成本足夠高,高到是PR融創01的面值。
面對融創一展再展的情況,這家機構無法信服融創的還款預期,即便融創在N多房企裡表現出了很高的化債意願和不算低的化債能力
在此前的溝通中,這家機構要求融創遵守規則,按照6月公告的方案那樣進行分期付款。
其實不只是PR融創01,還有隻債券也有大債權機構(別問是哪隻)之前的態度很強硬,認為重組方案不應該把債權人預期打到地板上。這家機構在業界知名度非常高,一年前開始外界管它叫“白武士”。
PR融創01發行於2020年,是融創存續境內債券中利率最低的一隻,也是第一次重組時給的條件相對最好的一隻。
它最大的亮點在於有孫老闆的個人擔保,在不止一家債權機構心中就像有了金鐘罩鐵布衫。毫不誇張地說,一部分債權人拔高到了信仰的程度,哪怕是孫老闆在其他型別債務上也做了個人擔保。
可能有讀者朋友會納悶,按照最低25%的投票透過門檻,難道不應該是融創更有勝算?
答案並不完全是。
因為PR融創01的持有人足夠分散以及本次重組沒有小額,融創要爭取到25%的同意率需要拉攏到足夠多的小債權人湊票。
按照行業慣例,企業更願意把有限精力放在跟大債權人的溝通上,而非小債權人。更何況,這次重組,融創的受託券商目前只是發簡訊催促投票,並沒有跟之前一樣各種打電話拉票。懂得都懂,有時候聲情並茂的言語溝通會比文字更容易令人心軟。
自然,和債權人溝通的超級重擔,就落在融創自己團隊身上。而這一次,融創要溝通的也不只是PR融創01的債權人。
其實H融創07想要透過也不會那麼容易,因為透過的門檻更高,需要拿到三分之二的同意率。
時間有限,精力更有限。
所以,要想在初定的12月23日投票截止時間點,實現剩餘的8只債券全部透過,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除非是大戶投誠或被奇蹟眷顧。
12月23日不是宣告最終結果的終點,而是迎來新博弈的起點。
態度強硬的債權人往往是自我預判融創不想違約。這種預判也是一種賭,賭對的機率是50%。
眼下,融創和一小部分債權人,雙方都在觀望,大家都還有時間。
情況不排除會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如果融創確實如債權人預判的那樣強烈不想違約,那天平傾向於債權人一方。
因為疊加寬限期,2025年1月21日是債券違約與否的分界點。以12月23日為起點,投票繼續延期不排除是大機率。
參照別的主體,融創可能會拿什麼和債權人談判?
要不就是改善方案。之前的展期中,N多房企出現過。
要不就是差異化兌付。債權人會用“騷操作”來形容,比如富力。
第二種情況是,如果融創更傾向於用非常有限的資金,儘可能解決多的債券重組。那一部分債權人的幻想不得不走向破滅。
特別是隨著剩下的8只債券中透過的越來越多,那債權人期待融創改方案或者差異化兌付的可能性也很渺茫。
商業世界更多是利弊權衡。房企很難會為了一棵樹或者幾棵樹,放棄一片森林。
更何況在其他房企身上,出現過一直延期一直延期直到投票通過後再豁免違約的案例。看上去,債權人勝算不高。
融創這一次境內重組,對於地產行業的意義非常重大。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也是非一般。
融創不會是第一家境內公開市場削債的房企,也不會是最後一家。好幾家房企排著隊等著融創“打樣”成功,比如龍光、旭輝。至於融創能不能起到以點帶面作用,取決於其他房企自身的實力。
不得不說,融創確實在盡力化債了。
你看,在沒有外部資金的加註下,它透過自己創造條件(配股)來籌募資金,想辦法化解境內公開市場債務。
其實很少甚至不會有債權人本意是衝著跟房企一起沉船去的。大家很清楚:
削債,確實是會增加出險房企上岸的可能性。房企不得不這麼做。
只是讓大家欣然接受被削債,又是另一碼事。
但讓境內債權人面臨被削債的時代,終於,也到來了。

第三個讀者群擴募中,如有興趣入群
請向公眾號留言傳送名片
手動邀請進群,謝謝
有時候加群的讀者會很多,請耐心等待
已經在群裡的讀者也可以新增好友進群,請備註資訊
謝絕圍觀潛水
心平氣和地哀嘆行業和聊聊新鮮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