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自拍》第447個口述故事
46歲那年,陳曉剛的生活被徹底改變了。
他從小學薩克斯,在音樂圈混跡了大半輩子,機緣巧合下開始寫小說,無意間開啟了“重生”的大門:300萬字的《娛樂圈教父》,被數十萬網友追更;根據親身經歷創作的現實題材《重回1985:東北往事》,帶讀者重回記憶中的澎湃年代。他給自己取了個東北話的筆名,“賊拉難受”,讀者親切地喊他老賊,他就沿用了下來。
“老賊”,成了他的新身份。開始寫作之後,他才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所在,不管是收到批評還是表揚,他都樂在其中。“找到既喜歡還能賺錢的行業是很難的。我在40多歲時才找到了,有點晚,但是很慶幸終於找到了。”老賊說,寫作能讓他有機會把想講的故事講出來,還能給讀者帶來正向的影響,讓他收穫了很多滿足感。
母親因意外離世後,他決定和哥哥一起,帶年過七旬的老父親環遊中國。父親因病偏癱多年,一直是母親在照顧,他也一直想多帶父母出門看看,母親的驟然離世,才促使他終於把這件事提上日程。加起來172歲的父子三人,花42天遊歷30城,行駛近萬公里。他把這段經歷寫成了遊記,有讀者在番茄小說看到後,說自己也想帶父母出門。老賊覺得,能給讀者提供啟發和鼓勵,他就沒有白寫。
對老賊來說,寫作不僅開啟了第二重人生,讓他擁有了一個能支援家庭、又能發揮所長的新事業;也讓他找回了人生的意義,一關一關過,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以下是老賊的自述:
東北底色,是我的創作源泉
我叫陳曉剛,今年50歲,曾在音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現在是番茄小說的作者,網友們親切地叫我“老賊”。我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了長篇連載小說《娛樂圈教父》《重回1985:東北往事》,被三十多萬網友追更。去年,我和哥哥帶著偏癱的父親環遊中國,加起來172歲的我們行駛了近一萬公里。

2023年6月,我和父親在廣西崇左市。
1974年,我出生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在哈爾濱東北方向300多公里。伊春地處小興安嶺林區,我小時候的生活就是最平凡的林區日常,冬天屋頂上的雪有半尺多厚,家家戶戶有院子,大家都要燒柴火。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父親在食品水產公司,母親在市政設施處,家裡三兄妹一放學就得幫父母劈柴、生火做飯。
八十年代初,我上三年級左右,家裡那一片著了大火,把平房都燒沒了,之後政府為我們重建了住所,這才住進樓房。在平房裡住了十年,我的兒時記憶也和那個時代緊密相連:家裡孩子多,放學回到家,鄰里的孩子都要幫父母燒火、做飯;甚至小時候家裡電閘燒了,我還會換電阻絲,再把閘推上去。

我18歲時,在伊春市北山公園。
我父親趕上了當年的東北下崗潮,改革開放後,食品水產公司作為計劃經濟的一部分就不行了,他下崗以後開始幹一些小工程,給人打工掙錢。當時,遠在雙城的我姥爺身體不好,我母親只好停薪留職,和父親帶著妹妹去雙城照顧他,家裡三個孩子,經濟狀況十分緊張。
記得有一年我去雙城過年,大年三十我爸都在外面工作,一回家,全身臭烘烘的。我後來才知道,他當時在給當地稅務局的家屬樓燒鍋爐,大過年的大家都放假了,不巧下水道堵了,物業領導說誰能下去掏就給1000塊錢,我爸自告奮勇了。1000塊在當時可是個大數目,那一代父母為兒女付出的真是太多了。

2015年我父親和母親的合照。母親在世時,我們雖然和父母分開住,但一家人關係非常親近。
即便家裡經濟緊張,父母還是不惜代價地支援我們仨的教育。我從五年級開始學薩克斯,也算是機緣巧合。當時學校開運動會,音樂老師想組建個樂隊,演奏國歌、運動員進行曲之類的,也可以培養一批孩子學音樂。也不知道怎麼就給我選上了,給了我一支薩克斯,我印象很深,是鸚鵡牌,白色的。
那時候我也不太懂,覺得吵吵鬧鬧的挺有意思,就喜歡上了薩克斯。後來,我想走專業道路,家裡要花錢買樂器,找遍了伊春市,才在百貨站找到一支,花了一千多塊錢。當時,我父母一個月工資才三十多塊錢,是攢了很久,還借了幾百塊錢才買的。這個薩克斯陪伴了我好多年。

2002年,我在大連一家餐廳演奏薩克斯。
再後來,我來到了大連,繼續在一些夜場演出。其實我不是狂熱的音樂愛好者,討生活而已吧!我之前一些搞音樂的朋友,很多現在也在干與音樂相關的事業,樂在其中,他們不會在意世俗的眼光,而我不是這樣。
有一件事,我到現在印象都特別深刻。那年我在一家酒吧演出。有一次,臺下坐了我之前一起組樂隊的吉他手,我們用眼神打了個招呼。那一瞬間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我們以前一起在臺上,他已經改行做生意了,坐在臺下看演出,我還在臺上給人正式演出前墊場。後來我就不演出了,先是在幾家琴行教學,後來又開學校做生意了。

2006年的我。當時我已經不再演出,在大連開了家音樂培訓學校。
回過頭想想,其實我本來音樂天賦也不是特別高,就是傻練,老師就愛我這種,因為我會把作業完成得非常好。但真正有天賦的人,他可能聽一遍就能吹起來,隨意吹一些小調,就是好聽。
我是發現天賦特別晚的人,四十幾歲才意識到,自己的天賦是在寫作上。以前在東北成長和學音樂的經歷,是我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成就了我後來的寫作道路。
中年轉行,逐夢文學圈
我從2020年開始嘗試寫作,現在全職寫作四年多了。但我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從小就有了,受家人影響,我爸和我哥都愛看書,我也從小就愛看書。中學時最好的朋友開了一間書社,我經常去租書看,後來關係好了就免費看,在他那看了好多的書。閱讀的累積對於創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我爸和我哥都愛看書,我也從小就愛上了看書。
我是個小說迷,看第一本小說是五年級,我哥拿到家的金庸《笑傲江湖》第二冊,看得我津津有味。對小說的愛好從那時一直保留了下來,不管換城市、換行業,一直沒變,純文學作品比如餘華、劉震雲、賈平凹、莫言我都喜歡看,後來又看網文,特別喜歡的作者有月關、驍騎校、打眼、孔二狗、小橋老樹等等。

我家裡的書架,收藏了我多年來看的文學作品。
我很早就嘗試過寫小說,但是都沒發表過。小學六年級我寫小說,寫的是同學們穿越了。後來2004年又寫過一個小說,寫了幾十萬字,但是不知道上哪發,也沒發表。第一次發表作品是2020年,3月10號發了《都市無賴神仙》的第一篇連載。
那時候,番茄小說還不叫番茄。當時因為疫情封閉在家,我經常看今日頭條,它上面有個小說網,還有一個“老王聊網文”的賬號講網文,我就動了寫作的念頭。我在家也沒事,父母來大連過年,天天看電視,孩子在樓上上網課,我才把這個愛好又撿了起來,開始寫小說。

在家裡的小院寫作。疫情在家的難得閒暇,開啟了我的寫作生涯。
可能和性格有關,我一本玄幻的書都沒看過,所以在寫作上,我的創作題材基本上也都是現實作品,雖然有的加了重生和穿越的元素,但它的底子都是現如今這個社會。
在網文寫作中,最受歡迎的題材是玄幻、仙俠,再往下才是重生和穿越。而我寫的《重回1985:東北往事》這種懷舊題材其實是不吃香的,一般年輕人可能根本看不下去。原因是,小說裡的人物習慣、做事方式他可能看不懂,也無法理解。所以這種題材一般都會寫成重生,因為重生就會有期待感,人物有了先見之明和超前眼光,才能彌補過去的遺憾,吸引讀者讀下去。

2022年時,年代文很火。我根據自己生活在八九十年代的經歷,創作了《東北往事》。
我自己的生活經歷,是我創作現實題材作品最好的靈感來源,我創作的很多人物也有原型。其實我從來沒想過把自己框在“東北題材”這個範圍裡,但我一開始寫,字裡行間都帶出了東北味兒,一本本寫下去,就形成自己的風格。我經歷過的年代,我自己就會有印象,記不住的問朋友、查資料都可以,力求準確,肯定不能生編硬造,誤導讀者。
我寫的每一本書,其實都是有一種傾訴的慾望。第二本《娛樂圈教父》,也和自己的經歷息息相關。我從小到大從事音樂專業,在這個圈子有些涉獵,對音樂的專業知識、在外面跑場表演這些事我也都瞭解,小說寫的就是一個窮困潦倒、混跡夜場演出的男人,在重生後的發家奮鬥史。

2005年,我和兩個好朋友組了爵士樂隊。在酒吧、夜場演出的經歷,被我寫進了第二本小說《娛樂圈教父》。
《東北往事》很受歡迎,很多讀者建議我接著寫,不要完結。但我感覺,我肚子裡的故事已經講完了,再寫就會重複自己,想換個題材,才開始寫《賊道》。
“賊”這個話題很不好寫。這是一個很招人恨的職業,我要加家國情懷的內容進去,人物也要有成長,故事才會好看。另外我還設計了一些細節,比如說集齊鑰匙找寶藏、尋親的線索,這些暗線、支線都連在一起了,故事就豐滿了很多。
這本書是我目前閱讀量最高的一本,雖然是江湖題材,但跟上本書之間有很大聯絡,之前的人物在這本書裡也出現了,故事的基底仍然是現實社會。正因為此,讀者們能在我的書裡看到過去的自己,或者身邊朋友和玩伴的影子,就像是親身經歷一樣,能引發他們的共鳴。

兒時和哥哥的合影。七八十年代的生活記憶,是我和很多讀者共享的年代密碼。
這也是我寫作最看重的地方,我希望能用最簡單的文字最準確地描述一個事實,傳達微妙的情緒,讓大家能有畫面感,代入故事的情節,過度的遣詞造句反而會喧賓奪主。
50歲帶偏癱父親環遊中國
除了中年轉行寫作,我去年還實現了另一個長久以來的心願,就是帶偏癱的父親去旅行。我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但是他們傾盡全力把我們拉扯大、支援我們發展;現在他們老了,不管是生病也好,年紀大了不能動也好,我肯定要在身邊照顧,就像他們小時候照顧我們一樣。
我爸得這個病已經十二年了,2012年春天,他回伊春老家突然犯的病,從床上掉了下來,是心臟房顫導致的腦梗,因為房顫不敢打通血栓的藥,耽誤了治療時機,導致半身不遂,也喪失了語言能力,無法正常交流。

父親生病後,出行主要靠輪椅,雖然行動不便,但他很喜歡出門看風景。
父親生病之後,主要是我母親照顧他,二老住在哈爾濱,我們一家住在大連。雖然沒住在一個城市,但我們關係特別親,逢年過節都會一起過。父親生病後在太陽島做康復,那兩年我每一兩個月就會跑一趟。他身體不便,之前我和我哥帶他們出去的不多,真正促成這次帶父親環遊中國的,是我母親的突然離世。
2021年,我母親因為車禍意外去世了。她的離開給我們一家人觸動都挺大的,因為太突然了!子欲孝而親不在,我們怕了。父親病了這麼多年,年紀也大了,應該帶著他出去看看,不留遺憾。專職寫作後,我的時間比較靈活,晚上在酒店也可以寫作,帶父親出門遊歷才成為了可能。

帶父親在廣西崇左市旅行。他依靠欄杆自己走動。
去年5月,我和我哥兩個人輪流開車,帶著父親上路了,42天去了11省的30座城市,行駛了近一萬公里。我和我哥在前面開車,想著讓他躺在後面舒服一點,但他願意坐著,因為這樣就可以看沿途的風景。

我們去年環遊的大致路線。從大連出發,我們一路前往西北,途徑西南、東南,又回到了在東北的家。
從山西到雲南,福建到山東,我們去了很多古城,因為在古城才能看到不一樣的建築,體會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這一個半月在路上的時光,給了我全新的體會:走了一圈,真正感受到了地大物博的感覺,全國的高速路網路可以說是暢通無阻;但同時,一些細小的地方卻阻礙重重。比如說我們在古城裡想要推著父親的輪椅,發現有些地方只有臺階、門檻,無障礙設施根本用不了。

我們和父親在四川涼山的會理古城。我們去了各地的古城,相比於標準化建設的城市,古城保留了更多的地方特色。
另外,這次旅行給了我們爺仨持續相處的機會,也帶給我們改變,尤其是我哥的改變最大。以前,他不和我們一起生活,也不知道怎麼照顧父親。這次我們一起出去都是開兩間房,我晚上還要寫作,他負責照顧我爸,走了一圈,他現在給我爸刷牙、洗臉,照顧上廁所、洗澡都會了。
在整個旅行過程中,我都儘量做一些記錄,早就想好了要把這段經歷寫成遊記。結束旅行後,我開始整理筆記,然後寫出來發在番茄小說上,一共寫了五萬多字。
說實話,遊記的關注度肯定會比小說低得多。但我寫這份遊記,主要是給自己做一個記錄,畢竟我和我哥也是年過半百的人了,帶著年過七旬的父親出門看看,確實很不容易。寫遊記是一種更為本真的記錄,不能在乎流量,更不要在乎賺錢,能在這個平臺上發出來,讓更多人看到,我覺得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把帶父親去旅行的經歷寫成遊記,不僅是給自己的一個記錄,對讀者也可能是一種正向的鼓勵。
很感謝番茄小說的編輯大江幫我完成了這個心願。在我寫之前,我就說,不管有沒有人看,只要能發,我就願意把它寫出來。雖然說閱讀量和我其他的作品沒法比,但每天還是有人看,每天都有人留言評論,看完了想和我互動交流。甚至有人說也想帶著父母出去走一走,我就覺得自己沒有白寫。
今年,我們又帶著我爸在北邊環遊了一圈,20多天,去了嘉蔭、黑河、漠河北極村、呼倫貝爾大草原。明年,希望能坐火車去一趟俄羅斯,也希望能把“帶著父親去旅行”繼續下去。
重生之我是“番茄小說家”
寫作這件事,給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改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我感覺自己能給兒子樹立一個更好的榜樣。包括我們帶父親出去旅行,他雖然因為要上學,沒法和我們一起,但是我把這個經歷寫下來,說不定以後有一天他看到了,也可以給他一些啟發。
以前我開學校、做生意,只是給他帶來了物質生活的變化。但寫作不一樣,帶給孩子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正向力量。開始寫作後,我第一年就加入了大連市作協,他覺得爸爸好厲害。寫作對我來說,一方面是能夠給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就像“升級打怪”一樣,讓我兒子也能看到我的“進階”:加入市作協之後,我第二年又去申請省作協,沒透過,第三年又去申請,透過之後把證書給兒子看。今年,我又加入了中國作協。

與兒子三歲時的合影。在他上小學前,我們在北京生活,後來為了他上學又回了大連。
我一關一關地過,也想讓我兒子知道,爸爸在努力提升自己,給孩子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和精氣神。同樣的,我也開始思考寫作的價值,我總感覺,一本書如果不敢讓自己的孩子看,就不是什麼好書。
在我寫第一和第二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沒太考慮這方面的想法。但到了第三本書寫《東北往事》,我就開始思考,一本書一定要能讓孩子看,才是好作品。在這本書裡,主角對待愛情從一而終,勇於承擔家庭責任;到了第四本書,我又加了家國情懷的內容。寫書創作,還是要傳遞正向的價值觀,作為寫作者,我創作的生命力也會更加堅韌。

在中國的最北邊漠河。和父親一起旅行,也讓我有機會體會大江南北的風土人情,為我的創作提供養分。
人到中年,找到了寫作的人生方向,我自己也像是“重生”了一樣,生活徹底地改變了。以前,主要是為生活奔波;現在寫作成了主業,大多數時候都坐在家裡,但這種變化卻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就像是命運的安排:它和我的生活緊密地編織在一起,不僅能提供一份收入,讓我有了靈活的時間照顧父親,更多的,是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滿足感。
除了照顧我爸,每天從上午十點到晚上十點,我的時間幾乎都花在了寫作上。我寫作其實比較慢,不厭其煩地改,過去的四年多里,我平均每天發表五千多字。從2020年開始連載,我沒有一天斷過更,更沒有請過一天的假。

我的書房。除非出門在外,我每天都會在這裡寫作到晚上十點。
我覺得對於讀者來說,讀小說也就像是看電視連續劇。我會在每天中午11點更新兩章,我在後臺也能看到,很多人就是習慣到中午11點開啟番茄,看到我已經更新了,就可以把這兩章連著看完。
讀者的肯定也是我一直堅持寫作的重要動力。我喜歡在作品裡塑造群像,人物比較立體,很多讀者十分喜歡,會總結出一些東西,寫很長的評論給我。我看到了,發現他寫的比我寫的還好,我可能都沒想那麼多,這就給我很大的鼓勵,在之後塑造人物方面我也會參考這些看法。有時候,讀者也會給我挑錯,比如說某個人名或某個字錯了,我就給評論點個贊,趕快改回來。

2012年,帶還不滿兩歲的兒子回老家伊春。寫作讓我有機會不斷突破自己,成為能讓兒子驕傲的父親。
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下一本書的題材,不想重複自己,希望能給讀者新鮮感。之前的三本書,雖然說也是小有成績,但都不算大火,我自己是不滿意的。我現在就在考慮,能不能在題材、內容還有背景上做出突破,把寫作的天花板往上頂一頂。
搞了半輩子的音樂,人到中年,突然之間一下轉行寫小說了。我特別高興,終於找到了自己最喜愛和最擅長的點。以前做的事都感覺不快樂,可能就是因為找不到自己。但寫作不一樣,我在創作的過程中,尤其在寫每一本書開篇幾章、創作一個全新世界的時候,是特別開心的。
對任何人來說,找到既喜歡還能賺錢的行業都是很難的。我在40多歲時才找到了,有點晚,但是也很慶幸我終於找到了它,一個既能保障家庭和孩子的生活,又能讓我有成就感、收穫自信的行當。
*本文由陳曉剛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陳曉剛 | 口述
高 柵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47個口述故事
歡迎開啟番茄小說,關注“老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