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輔導女兒作業,氣到“人設崩塌”,過來人父母:太真實了,天王也遭不住啊!

作者 | 小樹媽媽
來源 | 小樹媽媽(ID:tree2050)
每次跟身邊朋友聊天,輔導作業都是被吐槽最多的話題。
很多孩子不是喝水、上廁所,就是頭疼、手麻、肚子脹,氣得人分分鐘都想動手,真應了那句“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還有媽媽說“晚上一次心臟病、早上一次高血壓,這就是陪娃寫作業的狀態。”
我想起之前刷到劉德華的一個採訪,他一直以寵女兒著稱,但輔導起9歲女兒功課,也是直接氣到失控發飆:“有沒有搞錯啊,都這樣了你還是不懂?”

他在採訪時說,脾氣再好的人也會崩潰,我想經歷過的父母一定能明白這心態,其實我現在脾氣已經被磨得好很多了。
網友在影片下留言,紛紛打趣道:
“這也太真實了吧!原來在輔導孩子方面大家都一樣。”
“一看天王也要輔導作業,我心理平衡多了。”
“明星也是普通人,輔導孩子沒有不著急上火的。”

活了大半輩子才發現,原來陪娃寫作業不僅是個技術活,還附帶了修煉身心的功能屬性。

越盯孩子,他專注力越差
說起陪寫作業,是父母們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因為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自制力普遍比較差,在沒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之前,寫一分鐘玩一小時是常有的事,所以不得不陪。
可父母往旁邊一坐,又難免會對孩子指手畫腳。
什麼字寫歪了、又擺弄橡皮、眼睛別離書本太近、這麼簡單的題還出錯……
父母的糾正雖說是為孩子好,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打擾。
當孩子被過度打擾時,大腦無法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長期以往就會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而且孩子被盯著寫作業,失去了獨立思考的過程、體驗學習的獨立空間,他總需要分一部分精力在承受和應對父母的情緒上。
比如觀察爸媽是否生氣了,是不是張嘴準備罵自己了,是不是抬起手準備開打了,心思根本沒在作業上,全在“察言觀色”上了。
這些在父母嚴格緊盯下的孩子,儘管小時候成績優秀,大部分到了中學成績優勢就不再明顯。
因為到了最後,學習成了“給爸媽學的事”,跟自己倒是撇清關係了。
所以說,孩子越盯,專注力越差,責任心越弱。
真正推動一個孩子不斷進步、持續成長的,還是他內心強大的內驅力。
父母的緊盯,等同於把孩子自驅力的根系剪斷,這樣施再多的養料,也無法枝繁葉茂、結果開花。

陪寫作業的正確開啟方式
說白了,學習效果=學習時長x學習效率,光在時長上鉚足勁兒未必是最優解,一定要在學習效率上下功夫。
咱們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順勢激發他內在學習動力。
用正確的“套路”陪娃寫作業,才能真正省爹媽。
01
先陪好情緒,再解決作業本身。
不知道姐妹們發現沒,很多時候我們輔導作業,初衷是把孩子不會的題給講明白,可到後來卻成了邊吼邊講。

一個簡單的學術問題,直接演變成了情緒問題。
後續可能還會引發親子問題,陷入一個“你不管,他不動,你催他,他越拖,你上火,他發火”的怪圈。
所以說陪寫作業,並不是一上來就關注作業本身,而是要先陪好孩子的情緒。
等孩子情緒好了,狀態對了,他自己就肯動筆,願意開動腦筋想辦法了。
當孩子犯懶拖拉磨蹭時,告訴他:這是正常的,爸媽也偶爾不想上班,但是因為責任,也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要從中尋找樂趣。
當孩子不會時,跟他講:不會也是正常的,因為不會,才更要學習。
而且沒必要為了某個教不會孩子的知識點而生氣,不會就先放一放,可能過幾天突然就頓悟了。
即便不會也不要緊,讓孩子不排斥學習,不懼怕難題,才最重要。
就像之前一位重點中學的班主任老師所說,“輔導作業,不是為了監督和檢查,而是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
當孩子情緒崩塌時,父母要接得住他情緒,下一步才是克服困難,繼續向前。

只要孩子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不害怕作業,寫得高興,每天成長一小步,長期下去就會跨越一大步。
明確了這個大原則,我們再來看看具體實操。
02
磨刀不誤砍柴工。
每天放學後,最好先戶外有氧半小時,讓身體血氧飽和度升高,有助於大腦提高處理難題的能力。
像我女兒小學的階段,基本每天回來的路上,我們都會很放鬆的聊天,有時候說說新聞、有時候講講學校裡的事兒。等到家了,我會讓她倆在小區裡玩玩上半個小時。
孩子在學校已經有一整天高強度的學習了,這個時候要求他們回家立馬進入狀態不太現實。運動運動、換換腦子,孩子再學習起來,效率會更好。
如果實在時間緊張,至少讓他回家後先休息10-15分鐘。
另外在進入到高效的學習前,可以先讓孩子處理好雜事,比如喝水、上廁所、吃水果、收拾桌面,準備好要用的書本。
跟孩子約法三章:寫作業的時候不說話、不吃東西、不邊玩邊寫。

等準備工作充足了再開始寫作業,一氣呵成,避免他因為雜事而頻繁中斷作業、打斷思路。
之前有姐妹還留言問過作業有沒有最佳順序,其實我女兒剛開始總喜歡把老師課堂布置作業記到小本子上,然後回家按順序一項一項的來,但我發現這樣效率不高。
建議大家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業計劃,讓他先完成難度大的作業,比如複雜計算,因為此時大腦活躍度比較高。
把抄寫這種體力活兒放中間,作為調節。
像背課文、記單詞一類的放臨睡前。
因為睡前所背誦的知識,會不自覺殘留在大腦中形成夢境,或以影像形式重現,有利於大腦對知識的消化吸收。
03
複習當天所學知識。
之前聽一位特級教師分享過教學方法,他說一定要在寫作業前複習當天所學知識。
這看似浪費時間,其實是提高了效率。
如果孩子今天學的知識沒有消化理解,很容易造成他邊寫邊看例題,照貓畫虎的情況,這時寫作業一定很慢,還檢測不出自己的聽課效果。
所以,要把今天學習的內容鞏固複習一遍。
然後像考試一樣對待作業,這個過程中,不翻課本、不看答案。
遇到不會的,也先暫時放一邊,等都寫完了再翻書找答案或是請教父母。
作業是課堂聽講效果的一種真實反饋,寫得快,說明掌握得牢。
寫得慢,排除拖拉磨蹭,是因為還有不熟悉、沒聽懂的地方。
寫作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應付老師完成任務。
而是讓孩子自我檢測課堂內容是否真掌握,順便查缺補漏,把不懂的題目給搞懂弄通了。
04
檢查和整理錯題集。
等寫完作業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先檢查一遍,找出錯誤。
還可以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問問他這道做錯的題目考了哪幾個知識點。讓他說出自己的思路,錯在了哪裡,怎麼調整才能做對。
對於檢查出的錯題,要收集整理到錯題本上,方便以後事半功倍的複習,形成良性迴圈。
同時對孩子寫得好的地方,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他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最後,記得一定要給孩子留白,因為他上一天課已經很辛苦了,比大人996還累,所以寧可讓他減少刷題時間,也要讓適度放鬆,玩一會。


陪娃寫作業,雖然辛苦,但也是一件充滿樂趣和成就感的事。
作為父母,我們只有先改變了觀念和方法,緩解了自身焦慮,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他才能做得更好。
當我們用心去陪伴、理解、引導孩子時,我們會發現,孩子也在不斷地給我們製造驚喜和感動。
一旦孩子興趣被激發出來,學習就變得不再枯燥無味,從拖拉磨蹭變成自主自覺。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快樂中學習,健康成長。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深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tree2050。

 資源領取 

○ 加州小學教材1-6年級全套
○ 60集自然拼讀動畫
○ 兒童運動影片《Little Spor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