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子的中文成績不怎麼樣,於是小陳讓我捎兩本作文選,帶過去讓艾文學習學習。我這人只要是書,都喜歡開啟來看看。作文選一開啟,越看越不是滋味,有時真是難以想象,都2025年了,小孩們還在絞盡腦汁寫這種作文。
裡面只要說起父母,必定有刺眼的皺紋,被歲月壓彎的脊骨,逐漸變慢的步伐……我小時候也是看這種作文選長大的,那時沒覺得有什麼不對,等我真的變成了六年級小孩的父母,我坐不住了。
憑啥啊?憑啥我們就老成這樣了?
我爸今年六十五,脊樑還是挺直的呢。我媽今年六十二,臉上也沒有刀刻的皺紋啊。
而且這種作文,一般都採取以小見大的路數。一開始是從父親帶著玩鞦韆開始的,路數有一種渾然天成的造作。
小時候父親推著玩鞦韆,感覺很開心。長大了路過鞦韆架,父親問要不要玩,心裡很猶豫,作業還沒寫完。看到這裡真是撇嘴,竟然有孩子在玩鞦韆的時候,想到自己作業沒完成!
好不容易經過心理掙扎後,玩上鞦韆了,開始昇華主題,回頭一看,啊,父親老多了,臉上多了幾條刺眼的皺紋……
哪個父親能笑得起來,我帶你玩,你心裡想我是個老頭?
昨天網友給我看了一篇她女兒寫的作文,說媽媽送傘,“這時遠處跑來一人打著一把大傘向我跑來,近了一看,正是我的媽媽,她的褲子破了一個大洞,膝蓋好像在微微的流著血。等到半夜起床上廁所時我發現,陽臺的燈還亮著,於是悄悄的走過去,發現了,正在洗衣服的媽媽,我呆呆地望著母親的手,發現上面早已積滿了厚重的老繭,十分扎眼。”
另一位網友提供的內容更好笑,她小孩寫深夜裡,媽媽點著蠟燭給我縫棉襖,熬壞了眼睛……
這都2025了,小朋友們筆下的生活還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似的。
我翻開一本名師手把手教的作文選,裡面給小朋友們講技法,如何把事件寫得精彩紛呈,“一,事件描寫要扣人心絃,一葉扁舟在水面上自由飄蕩,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如果讓它顛簸在洶湧的巨浪中,那麼就可以顯示出主人公搏擊風浪的豪情……”
教是這麼教的,至於為啥要讓小學生搏擊風浪,老師沒講。小學生沒有風浪怎麼辦?老師也沒講。
於是小孩們只好絞盡腦汁製造一些過期的苦難,媽媽捨不得買一百塊的衣服,但是給他買一百多塊的書,媽媽的褲子已經打滿了補丁,但還是咬牙給孩子買了一件新棉衣,媽媽的皮包已經很舊了,全是歲月的風霜,她卻毫不在意,執意要給“我”買一輛新腳踏車。
真替這幫小孩為難,絕大多數普通中年夫妻,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結果開啟小孩的作文字,天塌了,家裡電都沒通上,媽媽永遠為了孩子身上流血,一瘸一拐,但堅持不看病,一定要給小孩縫衣服。父親永遠戴著眼鏡在讀報紙,不苟言笑。
我兒子寫過一篇作文,講我們一家去烏敏島玩,因為小陳帶了好幾包吃的,被猴子圍追堵截。他那個結尾寫得挺好的,說現在那兩隻傻猴子,可能還在森林裡找我爸呢。
他畢竟是個小孩,玩是最重要的,雖然很多句子一塌糊塗,可以看出來真的是個小孩在寫。
有些作文,有一種大人模仿孩子,捏著鼻子寫的矯揉造作感。
特別是昇華部分,講爬山,路上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想到學習也是這樣,只有一步步向上爬,堅持不懈,勇敢努力,才能到達頂峰。你說何必呢,本來爬山運動運動挺好的,到了山頂,好好的小學生變成了語文老師,來,昇華一下,崇高一下。
還有一篇描寫布娃娃,說布娃娃不僅是好夥伴,還是我的小老師,每當我學習遇到困難了,布娃娃好像一位有學問的老師,正在耐心勸說,xx,彆著急,好好想想這道題怎麼解。
絕,真的絕了。
這些作文選大量出現在我家,為啥呢?小陳覺得有用,肯定有用,雖然他不看書,但他希望小孩能寫出一篇作文,裡面有,“爬到山頂時,我的心中感慨萬千,這就像讀書一樣,不管打了多少次退堂鼓,都要迎難而上。”
至於你說我一個每天寫作的人,為什麼不去教自己孩子寫作。
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以前每次他寫作文,我囉囉嗦嗦洋洋灑灑提了許多意見,看他的臉就知道,一句都沒吸收。
兒子對我倒是提了很多意見,他說,你寫那麼東西都沒意思,多寫寫大自然吧。
切。



本週末有兩場籤售會

歡迎大家有空來玩



< 滑動檢視下一張圖片 >


我的新書《生女有所歸》已上線

成為母親,曾經是一個必選項,現在成為一個選擇題。
本書採取雙女主模式,兩個性格迥異、關係親密的年輕知識女性,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生活,面對生孩子這件事上,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點選購買我的書⬇️
矮文手繪鳥類素描文藝帆布包👇

關注👇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關注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紅書|和毛利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