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後,他的“心事”有了一座博物館 2025-04-23 03:22 鳳凰WEEKLY 作者/康哲 一座打動過無數網友的寫滿“心事”的農村小院,在春節前有了它的“數字分身”,開啟小紅書上家史博物館“福青小院”的頁面,“家”的味道一下子濃了起來。 這是張宏剛、張宏英兩兄弟送給過世父親的禮物,是一部被永久保留在網路世界的家史。 他們的父親張福青是一位懷揣知識分子夢的普通農民,在離世前的28年裡,把自己對於世界的嚮往、對生活的感嘆、對親人的叮囑乃至對宇宙的暢想,用毛筆寫滿了自家的屋簷、窗欞、門框、紅磚…… 張福青事無鉅細地默默地書寫,最終留下了兩萬多字,讓山西省代縣上高陵村的這座小院,成為了一部鮮活的家族史,也變作了一首寫在大地上的凝固的詩歌。 無數網友被張福青寫下的“心事”感動,如同作家史鐵生說過的:“唯有文字能擔當此任,宣告生命曾經在場。” 數字時代,一切都變得很快,快得來不及停下來聽一聽父母的心事,每個人都在物理或精神上,成為遠離故土的遊民。“福青小院”讓時間慢了下來,留住了“家”的聲音。 “福青爺爺”的院落 2024年3月31日,張福青葬禮那天,攝影師蔡山海在去雁門關的途中,路過上高陵村,他被葬禮的鑼鼓聲吸引,走進小院拍攝。離開時,他看到小院照壁上寫著幾行小字,“宇宙有多大呀……” 蔡山海一瞬間感覺自己被擊中了。 他抬頭四處再看,驚訝地發現,這座小院裡竟然“長”滿了逝者生前寫下的文字。 蔡山海把照片發到小紅書上,網友們和他一樣,被這些樸素平凡卻飽含詩意的字句打動了。 “每年杏花落打藥一次,立秋後再打一次蟲藥,果越大越甜。每年剪一次樹枝。” “新疆喀什市到2026年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物流十萬畝市場,77歲的我張福青將能去看看嗎?” “宇宙有多大呀?太陽表面溫度6000度中心1500萬度體積是地球130萬倍重量是地球的33萬倍。坐飛機到太陽飛20年才能到。月亮體積有地球的四十八分之一。有星星2000億顆。” “寒露後立冬前埋月季花,院內種三季黃瓜,立秋前十天種白菜,白露後種小蔥菠菜。” ………… 在這些文字裡,大家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的靈魂,在時間的長河中隱於鄉村,悄然度過了一生,就像看到自己身邊沉默寡言的爺爺奶奶,以及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故鄉。 更多人則是從中感受到了生命平凡但厚重的力量,就像“一棵杏樹,舒舒展展地開花、結結實實地結果,走過了樸實善良而又認真的一生”。 於是,張福青的小院火了,媒體記者們紛至沓來,打破了上高陵村的寧靜。他們在“這樣一個被鐵礦、峨河和玉米包圍的村子裡”穿梭,試圖尋找合理的答案。後來,張福青的故事甚至還出現在山西中考的語文試卷上。 攝影師蔡山海也帶著照片和故事,走進了上海展覽中心。他在小紅書上寫道:福青爺爺,我已將您的院落,傳遞給世人。 把“家”搬到網上 小院火了,問題也來了。 有網友在蔡山海的帖子裡留言:“能不能留下來,別塗掉,別拆,可以變成一座家庭史博物館嗎?”這個願望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援。 面對網友海量的關注,張宏剛、張宏英兩兄弟開始為“福青小院”的未來操心,他們在網上詢問:“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能保護好父親留下的滿牆心事?” 網友紛紛幫忙想辦法。有人說,可以建一個私人博物館。但這設計經費、審批等現實問題,做起來比較複雜。更多的人建議用數字技術解決,建成一個數字檔案館,甚至用VR技術將小院數字化,讓網友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 最終兩兄弟決定試一試數字化,把小院和文字都搬到網上。 小紅書協助兄弟完成了他們的心願。專業團隊來了,小院進行了測繪、掃描、建模,形成了高畫質3D數字版,透過VR眼鏡可以沉浸式觀看。 網友很欣慰,因為這不僅僅是一處北方小院,已經成為了“家”的具象化情感寄託。因此,“福青小院”在農曆春節前上線,也有了特別的意義。 張福青55歲時,才開始翻新至少有150年曆史的祖屋。他在院中照壁上記錄道:“經過16年才建成,用紅磚10萬塊,開支7萬餘元,已71歲啦!” 此舉曾經不被人理解,包括大兒子張宏剛。為什麼不用攢的錢去縣城買新房?但張福青認為,這是祖宅,“應該珍惜,應該愛護”。既然父親堅持,張宏剛也就打錢回家。 院子被三面屋子圍住,南牆下種著兩棵杏樹,院子中央空出了一大塊可以用來耕作的土地,秋天會長滿燈籠一樣的紅姑娘果。 兩兄弟都在外地生活,如今透過小院的文字,已經理解了父親的堅持:“農民的心裡面還是惦記他這點地方,哪能走開。即便走再遠,還是惦記著這個家。家是根啊,有了根才有樹,有了樹才能落葉歸根。” 張福青曾在東房白牆上寫了一篇千餘字的《家史育人》,其中提到:“兩子各奔西東,都相離我倆四百公里多點。我們倆在家養病,由倆子供生活費,歡度晚年。父逝,希兩子寫一篇憶父文,裝入正房東堂正牆玻璃框內。” 安葬父親後,兩兄弟完成了這篇《憶父文》,寫道:“滿院都是您有溫度的字跡,父母之愛子,為計之深遠,讓我垂淚滴血……最大的遺憾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您,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抱起磚頭就沒法背您老人家啊。” 正房東堂正牆是最重要的位置,張福青的幾篇長文掛在這裡,《碑文》上面記載著張家100餘年來的歷史,左右兩側是《憶妻文》《憶母文》《懷念父親》,留給兒子們寫《憶父文》的位置也早就被張福青安排好了。 中國人對“家”的情感是濃厚的,但表達情感的方式往往是內斂的。但張福青很特別,他將個人的思想、情感和執著都一磚一瓦地搭建起來,再一筆一畫地寫在眾人可見之處。 張福青還參與過雁門張氏家族族譜的修訂,擔任續譜委員會總顧問。後來,張氏族譜上的每家每戶都留存有那本修好的家譜。 前陣子,兩兄弟又回到小院,仔細打掃屋裡屋外,連房頂都清掃了。父親的那些文字始終都在他們周圍,“總感覺父親還在,只不過是換成了另一種方法,陪在我們身邊。” 如今網上家史博物館建成,開啟手機就能身臨其境,兩兄弟覺得他們和“家”的距離更近了。 心在一起,就是團圓 張福青生於1947年,是一位有點“奇怪”的農民。雖然一輩子在農村生活,他卻有上千冊藏書。 張福青兒時在村中私塾求學,老師為他取了字和號——字文甫,號效魯。他早年有寫日記的習慣,曾記下過自己的志向:“給國家社會辦些無窮的有利益的事業,推而至於能為全球謀出幸福那就更好啦!也就達到我平生之志啦!如若不然,雖生猶死,不枉來一世嗎?白費國家的米糧嗎?還夠個知識分子嗎?” 不過,他的知識分子夢在19歲那年破滅了。在日記中,他寫下了同父親的交談,那年正月二十四,父親對他說:“你今年好好學上四十多天到五十多天,就得下地勞動,不然就會連全年三口人的食糧也不可能全部地領回。” 56天后,他的日記結束了。 在那個年代,溫飽是首要問題。張福青結束了學業,努力成為一位本分的農民,下地幹活、侍奉父母、娶妻生子。年輕的張福青離家最遠的一次,是與同村人騎腳踏車到100多公里外的太原賣辣椒。 小兒子張宏英說,父親一生最愛兩樣事,就是書法和地圖。晚年的張福青每年都要買一張新的中國地圖,在上面標記上當年新開通的高鐵。 雖然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但離開鄉村並不容易。張福青先是要照顧身體不好的父母,後來,妻子杜中秀患上精神分裂症、糖尿病,也需要有人常年陪護。 在遺囑中,張福青特別交待:“父逝後,請宏英注重你母親的思想波動,葬父後可找一位服侍她的人為伴,或送你們的母親住養老院,然後請一位誠實戶住我院東房開商店。父母活時已得到你們兄弟倆的孝順已滿意,希望你們兄弟倆走在一處,團結為主。育好你們的後代,成為有孝心會團結的一家之主。” 張福青最終沒能實現去喀什的願望,於2024年春天因病去世。 如果沒有小院裡的那些文字,人們大概不會知道張福青的故事,世界上也只是少了一位沉默的老人。但這次不同,文字留住了一位老人的精神世界。 張福青沒能實現成為知識分子的夢想,只是把日復一日的心情、瑣事、所思所想寫滿了院落。這些或長或短的字句,與紅磚、白牆、門窗渾然一體,既有對宇宙星辰、遠方城市的想象,也關心糧食、蔬菜和四季農時。 兩兄弟至今還記得,父親有時支起木梯維修房梁,中途想到什麼,就開始在房樑上寫起來,因為腰椎難以支撐,一句話要斷斷續續寫上好幾次才能寫完,寫好後還要刷一層清漆加以保護。 〓 網上博物館3D體驗頁面 他們覺得,父親晚年的這些文字,之所以寫在牆上而不是日記本里,就是“怕我們看不見”。 張福青老人沒想到的是,小院裡的文字不但兩兄弟看到了,無數網友也看到了。 每到春節,都是中國人回家團圓的時候,為此不惜跨越萬水千山。而此時此刻的“福青小院”就像一條紐帶,讓很多漂泊的心靈獲得了溫暖,找到“回家的路”。 在小紅書上,“家史”相關筆記已經超過2萬篇,網友們用影片、圖片和文字講述祖輩父輩的故事,建起自家的“福青小院”。他們彼此交流,獲得鼓勵和安慰。 無論身在何處,或是光陰流逝,只要心能聚在一起,就是真正的團圓。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