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今天,讓我們一起正式共讀知名心理諮詢師、浙大心理學博士陳海賢的新作《走出黑森林:自我轉變的旅程》。

一條自我轉變的旅程
陳海賢博士有著18年的心理諮詢經驗,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這本書是他醞釀很久的作品。
“黑森林”是神話裡的一個比喻,指的是主人公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命運的安排,還是自己的選擇,總有一天,要離開熟悉的環境,進入神秘未知的黑森林,去尋找真正的自我。
這本書可以說是中國版的《少有人走的路》,甚至更好,它是從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身邊人的困擾和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一條道路。
如果你曾經、正在或者將要經歷人生的重要轉變,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生活中,我們常常陷於兩難之境:工作不開心想離職,又擔心真要離職了,找不到更好的怎麼辦;
對一段感情非常糾結,覺得對方不是對的人,可又下不了決心放棄,等等。
這些表面上看是具體的事,其實背後更深層的是“自我”的矛盾,舊的自我不肯離去,新的自我又渴望誕生。
只有經歷“黑森林”的考驗,褪去舊的自我,讓新的自我重新生長出來,才能完成自我的轉變。
為了幫助我們勇敢邁進黑森林,順利走出黑森林,陳海賢博士梳理出一幅自我轉變的地圖,包括四個關鍵站點,分別是:
響應內心的召喚,脫離舊的自我,踏上新的征程,獲得新的自我。
如果你也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困惑於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也渴望擺脫低谷和逆境,從他人的經驗中提升智慧,就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條自我探索和轉變的旅程吧。


自我轉變的緣起
自我轉變的緣起,是你內心深處的那個“我想要”。
可能是“我想要”更好的生活,更高的職位,更穩定的關係,但最重要的“我想要”,是“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想做出改變時,你有沒有思考過,對你而言,是“自我”更重要,還是“他人或者現實”更重要?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是缺少自我的。
當我們渴望被群體接納時,往往就會壓抑內在真實的自我,聽不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我想要”。
為了生存,我們常常把自己隱藏在群體之中,去遵守社會的規則,滿足他人的期待,把自己變成外界想要看見的模樣。
所以,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說過一句話:
“很多人的自我,其實是他人。”
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更重視外界的評價而不是自己的感受,總是聽從他人的話超過聽從自己,相信別人超過相信自己;
那麼,當自我和別人產生矛盾時,我們就會關注別人想要我們怎麼樣,而不是我自己想要怎麼樣,這就無法誕生自我,只是成為他人期待的樣子,被他人的關係所影響。
還有的時候,尤其在轉變的初期,我們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其實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不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陳海賢博士曾經採訪過一位女士,她出生於一個貧困且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靠著自己對夢想的執著,進入早期網際網路大廠,事業發展相當不錯。
後來,當她先生的事業開始起步需要輔助時,當有了孩子需要陪伴照顧時,終日忙於工作的她,和家人產生了很大的矛盾。
最終,她不得不選擇辭職,迴歸家庭。
在採訪中,回想當初決定放棄自己事業的時刻,這位女士說,那時,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頭腦一片空白。
一個人在面對重要選擇的時候,在做出艱難決定的時候,與其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其實是不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因為潛意識裡,我們明白,如果堅持自己的想法,一旦“我想要”變得清晰起來,就會和現實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不得不面對放棄夢想的痛苦,甚至和習以為常的價值觀決裂。
所以,為了對現實低頭,我們選擇模糊自己心中的“我想要”,順從當下的環境,這也是一種自我缺失的表現。


如何找出最重要的自我
我們總是不斷地徘徊在人生的路口,看不清路的前方到底有什麼。
比如,是該繼續在這個行業工作下去,還是趁著風口早點換行?
是該改變自己適應現在的伴侶,還是下定決心分手?
是該選擇穩定的公司,還是自己創業?是該在大城市打拼,還是回小地方躺平?等等。
那麼,當我們搖擺不定的時候,該如何做出選擇,召喚真正的自我呢?
最重要的考驗,是你要想清楚,自己究竟在依據什麼做選擇。
是依據現實,還是依據自己的內心?
傳統意義上,我們會透過分析現實的利弊得失,來做出選擇。
比如,你工科畢業,從事建築行業,現在想轉行做律師,那就會考慮,繼續在建築業工作,有哪些好處,哪些風險?
如果轉行從零開始,要付出多少沉沒成本,長遠看又能得到多少回報?
為此,你會進一步考慮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大環境的變化,以及權威人士的看法。
但這仍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如果我們只靠著外界的資訊去做選擇,就會忽略最核心的因素:你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
和依據現實做選擇不同,當你依據自己的內心去做選擇時,你就開始了向內探索的旅程,開始把自己的願望、體驗、感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相比現實的利弊,你更重視自我意志的實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無視現實。
只是不要成為現實的提線木偶,要學著用自我去處理現實,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去探索真正的命運之路。
當你把做選擇的依據從現實的利弊得失,切換到響應內心的召喚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心裡,好像埋藏著很多自我的種子,以至於你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黑茲爾·馬庫斯認為:
“每個人都有很多個可能的自我。這些自我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如果你選中了某一個可能的自我,並在現實中將它培育成熟,其他自我就會慢慢消失不見。”
所以,如果你喜歡某一個可能的自我,就要放大它的聲音,讓它萌發、成形,在經歷和現實的碰撞與調整後,使其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陳海賢博士在書中講了一個心理諮詢案例,他有一位來訪者叫小羽,就曾經面臨過艱難的選擇。
當時她博士畢業,在研究所工作,研究所的老闆能幫他們爭取各種資源,拿到重要的課題,評上職稱。
但這個老闆很強勢。
如果小羽做事讓他不滿意了,他就會大發脾氣;
甚至直接貶低小羽,說她能力太差,要不是自己罩著,小羽別說評職稱了,連活下去都困難。
在研究所的工作,讓小羽非常不快樂,她不想在這樣的老闆手下做事,覺得既沒得到尊重,也不能獨立做事。
但是,如果換份工作,到企業裡上班,她對不熟悉的環境又充滿恐懼,擔心不穩定,有風險,怕還不如待在研究所。
是留下還是離開,小羽在這兩個選項上反覆糾結,既對現狀不滿,又下不了決心改變。
在這個困難的選擇背後,有三個視角在互相拉扯:
第一是現實的視角。
從現實的角度,小羽猶豫不決的,是在一份穩定且受人尊敬的研究所工作,和不穩定但有更多空間的企業工作之間難以選擇。
從這個視角來看的話,可能我們會覺得,工作性質好像更重要,老闆脾氣不好似乎不是什麼大事。
第二是關係的視角。
從關係的角度看,小羽是在被保護卻受到貶低的關係,和獨立自主的關係之間難以選擇。
她享受在研究所得到的保護,但又覺得自己受到了打壓。
可是如果換個工作,雖然擺脫了現在的環境,她又充滿了自我懷疑,怕自己真的會像老闆說的那樣,能力差,一事無成。
第三是自我的視角。
如果把所有的選項都統一到自我的視角,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選項後,是小羽不同的自我。
她捨不得放棄研究所的工作,這背後是一個渴望生活穩定、受人尊重的自我。
她希望能在老闆關照下工作,這背後是一個渴望被保護、被照顧的自我。
她想要擺脫現在的境遇換一份工作,這背後是一個渴望長大、獨立發展的自我。
你看,我們的內心就是這樣,有許多自我的種子,那該怎麼選出最重要的自我呢?
具體有三步:
第一步,把不同選項的好處和壞處都列出來。
在這個案例中,如果小羽留在研究所,會有很多好處,比如工作穩定,受人尊敬,所裡有資源能評上職稱。
同時也有很多壞處:高壓的環境、強勢的老闆、令人焦慮的關係、限制自主發展。
如果她選擇離開換工作,也有很多好處:能獨立發展,更加自主,未來有更多可能性。
同樣也有一些壞處,比如需要自己找資源,工作穩定性不能保證等等。
第二步,找出每個好處和壞處背後,隱藏的那個可能的自我。
比如,留在研究所的好處,意味著渴望安全的自我、做事理智的自我;
留在研究所的壞處,反映出忍辱負重的自我、缺乏自主性的自我。
離職換工作的好處,代表著勇於反抗的自我、追求可能性的自我;
離職換工作的壞處,體現出懦弱的自我、不夠獨立的自我。
第三步,從這些不同的自我裡,找出最重要的那個自我,這個就是你的核心自我。
你可以把這些好處和壞處背後呈現出的可能的自我,讀給自己聽,你會發現,它們對你產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會激起你不同的情感反應。
有的自我你並不感興趣,有的自我你很喜歡。
那現在要做的,就是選出那個對你而言,最重要的自我,這就是你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都無法捨棄的核心自我。
那麼,在探索出核心自我後,又該怎麼培育它,實現從舊自我到新自我的轉變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