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不要揣測別人的心思”

“他那句話什麼意思?是不是對我有意見,我剛剛是不是說錯話了?我就覺得他在故意針對我!”
你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時,是否會出現類似於上述的心境?

在沉浸於這些想象和揣測中時,自我就會陷入無盡的內耗之中。

因為當這些揣測在心中浮現時,對關係的擔憂與焦慮也會升起,於是只要是人交往,就會不斷地去揣測對方的一言一行。
譬如,只要對方的表情與行為稍微有些不悅,內心就會像過山車一樣,那種焦慮,擔憂與顧慮萬分的感受,就會立馬讓情緒跌到谷底。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甚至對方並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責怪自己,但即便是如此,對自我的批評劇情卻已經在內心中上演了無數次。
就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說的“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而且這種習慣揣測別人心思的慣性思維思維,都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下意識去揣測別人的心思?
過度地揣測別人的心思,
其實是對自我價值感的不認可
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存在的基本穩定感。
如果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不認可,或者是感知的不夠深,就會影響到這個人存在的基本安全感。
而過度地揣測別人的心思,其實就是對自我價值感的不認可,他會覺得正是我自身的不夠優秀,不夠完美,所以在做任何事情時時都無法獲得認可。
而且無論是做不做任何事情,都會陷入一種矛盾之中,譬如,做了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做又會覺得自己無能,總之自我就會陷入一種特別擰巴的心理。
但事實上自我之所以會這麼不自信,實際上是跟自我認同有關,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對自我價值感不穩定,不確定時,你在做任何事情時,你都會懷疑自己,懷疑自己到底做到好不好,對不對,到底有沒有價值。
於是,這時候自我就會特別在意外界中的反饋,如,別人的回應,別人的認可,交往過程中是否積極,心思會變得特別敏感,會特別在意外界的一切風吹草動,稍有不對,就會直接上升到自我價值的高與低。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對自我價值的不確定,總是寄希望於外界的反饋,他也必然會陷入自我設定的情緒陷阱之中。
這是因為當你將自我價值感的歸屬交於外界時,必定接收到的反饋也是不確定的。
所以,想要擺脫對他人揣測的心思,最根本的解決方式就是提升自我價值感的認可,不在讓自己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括號左中括號
過度的揣測,
會讓你陷入敵意的想象遊戲
當你在腦子裡不斷地揣測別人的一言一行時,是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敵意的想象遊戲中。
而在這個遊戲之中,你誤以為對方也參加了這個遊戲,事實上在這場角色的對決之中,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其實都是你自己,這也就是說全都是自己在自導自演而已。
譬如,對方生氣了,你會覺得對方是在向你釋放憤怒,於是,帶著這種敵意的感知,人際關係就會變得特別糟糕。
因為一旦有了這份猜想,就會不自覺地沉溺於這種敵意的想象遊戲之中,而且還會對此堅信不疑。
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將內在想象等同於外在的現實。
特別是你在認定了某種設定後,如:對方對你有憤怒情緒,你就會認定對方確實對你有不滿,因此,接下來看對方的感覺就會變了。
但其實對方可能是有了憤怒情緒,但卻不是對你的,而是對別人的,又或者是對自己的不滿,但在你的心裡卻變成了是對自己不滿。
於是,隨著自己內在想象的不斷地添油加醋,就會投射出對對方敵意,而當你看世界的角度變了時,外界的一切也會隨著你心的角度而改變,最終關係也會在你的隨意揣測中變得糟糕。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過度揣測別人的想法?
接納完整的“我”,
一定是好壞參半的
中括左中括號
所謂境隨心轉,當你的心變得了,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會隨之而而改變。
很多人之所以會揣測別人的心思,其實也就是非常地在意別人的看法,在意別人的評價,害怕與擔心自己的不足與不完美被人發現,嘲笑、嫌棄,最終被討厭,被孤立。
但事實上,這其實是在給自我設定陷阱,設定枷鎖,因為你在追求一個不切合實際的完美,而沒有人是完美的,當你去追逐這個理想化自我時,也就必定會不能夠接納自身的壞。
而隨著你想要丟棄這些“壞”,也就會害怕別人也發現,因此也就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而想要擺脫自我設下的枷鎖,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納一個好壞參半且完整的“自我”。
譬如,我們可以去這樣想,所謂的“我”會有很多面,工作中的你,家庭中的你,朋友中的你,這些“我”都在各種關係中展現著不同的一面,有你擅長的部分,也有你不擅長的部分,也正是這些不同加起來,才構成了自我的全部。
而任何人對你的評價與判斷也就只限於當下的場合,如工作中的你,也只是全部我中的一部分我而已,卻並不是完整的你。
所以,當你感受到被打擊,不被認可時,就可以從一個完整的“我”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將自己的目光侷限在一部分的我,一部分的不足就是全部的我視角中。
而你能用這種看到完整的“我”的視角,再去面對外界的攻擊與否定時,哪怕這些否定都是自我的想象,內心此刻也會更具彈性,不會將“我”侷限在一個小塊的區域,來影響到自我的整體評價。
簡單來說就是,不在會因為一點點問題,上升到自我價值感的高於低。

寫到最後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於將自己定義於自我必須要有價值上,也就是說,我必須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但怎麼樣才算是有用的人呢?事實你的存在不一定要有用!
在《我的阿勒泰》中,文秀問媽媽“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
張鳳俠說:“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人用,它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所以,有用不一定是世俗上的標準,自我價值的體現全部都是來自“自心”的自在,當你心自在了,自我便是有價值的。
而當你的心不在了,期望透過外界來給予自己能量與認可,便永遠都無法擺脫這種依靠外界定義的內耗。
安利時刻
【2025社沒共讀會】正在籌備中,即將和大家見面。
社沒共讀,經典同行。兩年間,我們已攜手1000+書友,精讀20本經典,共赴知識的盛宴。
2025年全新出發,我們將籌備全新主題與共讀書單力求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豐富歡迎推薦你心中的主題與書目,或提出寶貴建議。
【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別錯過!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領取往期社沒共讀會書單和24本電子書、參與2025年共讀主題和書單建議,免費參加12月份《金錢心理學》共讀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大家庭,共同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作者:曉萍萍萍
來源:曉萍萍萍
編輯:KK


社長和你的在看最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