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楊國安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兼職教授
現在的時代是技術創新的時代,網際網路技術迭代一浪接一浪。20世紀90年代末,網際網路出來產生了亞馬遜、谷歌、中國的BAT(百度、阿里、騰訊)。接下來七八年前,移動網際網路連線一切,產生了一批很優秀的中國企業,包括TMD(頭條、美團、滴滴)。最近兩三年又有一個智慧連線,即關注怎麼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大資料改造不同產業。我相信這一波技術創新也會創造一批新的優秀企業。
那麼,智慧連線時代最基本的邏輯是什麼?是在移動互聯基礎上的進一步升級,配套因素就是智慧終端普及化,比如手機、攝像頭、智慧穿戴。再加上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以及感測器,幫助企業及時且不間斷地傳送接收資料資訊。這麼多介面透過4G以及未來的5G快速傳送,透過儲存和大資料的能力,讓人工智慧演算法更加聰明。對企業帶來的洞察將是端到端的。智慧連線加上ABC(人工智慧、大資料、雲),技術升級賦能會改造很多產業,讓運營更高效。面對這個環境,企業的組織挑戰是什麼?有三個關鍵詞:敏捷、創新、活力。

“特種部隊”和“球隊”
過去主流組織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形組織,這是百年前管理大師泰勒和韋伯提出的。當時他們認為:第一,層級要多元,層級越多元團隊規模越大;第二,分工要細,熟能生巧、專業分工。因為高管看得全面看得遠,權力全部集中在上面。這是最典型的科層式組織設計思路。在什麼環境下適用?第一,環境要相對明確穩定;第二,工作內容和性質必須能夠標準化。
然而現在是技術創新的時代,是VUCA時代。很多人從事的工作已經不是標準化的工作,而是創造性的工作,這種組織管理模式的問題就很明顯了。第一,不夠敏捷,層級很多,太慢了,部門牆很嚴重。要跨部門協作,要產品和服務迭代更新很難。第二,不鼓勵創新。每個人安分守己做螺絲釘,有自己的KPI,沒有動力充分發揮他的創意和能量。另外,這種管理模式往往是一刀切。
過去20年來,理論界出現了很多新概念,比如網路組織、無邊界組織、倒三角、阿米巴組織等。韓都衣舍、阿里巴巴、華為等都在講小團隊平臺。2014年開始,我們調研了多家企業,發現在VUCA(V-volatility易變性、U-uncertainty不確定性、C-complexity複雜性、A-ambiguity模糊性)時代,有兩種管理模式是很值得借鑑的。
第一種是特種部隊。有幾個特點:使命清楚、高度授權、團隊小而人員精幹,很關鍵的是有閉環。特種部隊人員擁有所有不同的關鍵能力,包括攻擊、爆炸、通訊、防守等。而且成員之間高度默契。對應到企業,因為成員之間默契,那麼團隊與團隊之間可以鬆散耦合,不需要整天跨部門溝通。跨部門協作,就靠內部資訊的共享。另外,背後還要有強大的後臺支援。從特種部隊那裡,我們學到的是一種新的組織架構。
第二種是專業球隊。從它那裡學到的是文化和人才的管理。專業球隊有什麼特點呢?第一,合作共贏。去矽谷調研,好多人講我們是團隊,不是家庭。家庭強調和諧、愛、包容、平衡。但企業面對這個環境,要的是贏,否則多麼和諧都沒用,這就是更高的價值觀。第二,靈活補位。球隊裡面有分工,有前中後位,但不會死守自己的位子。第三,球隊對人才管理很有特點。判斷這個人是不是人才,只看兩個標準。一個是入球率,就好像網際網路企業每天都看資料,馬上看結果;另一個是球技,不會說踢了20年就值錢了。這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衝擊很大。第四,球員價值不同。每一個球員都有外部市場價值,就是創造多少的貢獻。這對傳統人力資源的薪酬結構挑戰也是很大的。
所以,更加符合技術創新時代的管理,應該從過去管控式的科層組織轉變為市場化的網路組織。一個是解決架構,一個是解決文化管理的應用模式。最主要的核心思考點,就是這種組織管理模式下,強調的不是控制,而是人的能力。因為人的能力而非流程,成為決勝的關鍵。

市場化網路組織的特點
這種新的組織管理模式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業務團隊就應該像特種部隊。面對競爭對手要打硬仗。特種部隊必須閉環,把所有與業務相關的職能都放在裡面。既然是特種部隊,就必須責、權、利結合。責,必須有一個清楚獨立的考核指標;權,要給足夠的權力去完成任務;利,在這個業務團隊拿到的獎金,要跟他在團隊創造的價值直接掛鉤。過去,賺了1億元就拿1 000萬元做獎金池,看每個事業部門多少人,薪酬乘以一個績效係數,分配的結果一定要搞平衡。但現在,責、權、利結合,不同業務團隊的獎金差異可以很大。比如同樣是年終獎,騰訊王者榮耀團隊與另一個遊戲團隊相比,就要多得多。
第二個特點,要把支援所有業務團隊打仗的共同資源和能力放在平臺上共享。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確保平臺能力是全公司最專業的;第二,避免重複工作。當然平臺要做得好,專業度要最高,而且必須跟業務團隊能夠扣得上,而不是閉門造車。平臺企業就是一艘航空母艦。平臺一般分三層,第一層直接面對業務,支援業務團隊。比如說華為的採購、供應鏈、客服、物流所有業務團隊都有共同的平臺。第二層與技術相關,包括技術平臺所有的伺服器、頻寬、儲存、資料等。第三層是職能平臺,就是HR、財務、戰略、BD等。平臺的角色就是幫助業務團隊打勝仗。
第三個特點是生態。生態就是盟友,要打仗就得有盟友。很多企業的生態就是建盟友,豐富生態圈的服務,豐富資料。
未來的組織管理模式從科層式的組織變成更加網路化,從過去管控變成市場化。市場化強調的是無形的手,不會像過去整天找老闆拍板。市場化包括業務團隊與業務團隊之間的合作,業務團隊跟生態夥伴之間的合作,平臺與業務團隊之間的合作。內部親兄弟明算賬,追求共贏,文化就是要贏。
技術創新時代對組織管理的三個要求,第一是敏捷;第二是創新;第三是活力。市場化組織既可以發揮小企業的敏捷活力,平臺又可以解決大企業的經濟規模。市場化網路組織就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管理模式。但這個模式本身也有問題:第一,偏短期而不是長期;第二,偏小我而不是大我;第三,最佳化迭代是好的,但對於大的戰略轉型搞不定,沒辦法自我調整。企業中有沒有可能兩種模式都存在?“一國兩制”!比如京東14萬名員工,有10多萬人做物流倉儲,2萬多人做線上的開發,是不是能“一國兩制”地管理?可以的。
[本文根據楊國安在“中國管理十年大賞暨《中歐商業評論》十週年慶典”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