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升學結果還是反對功利擇校?選擇國際教育,“匹配”便是最好!

選擇好國際教育的賽道,可以給孩子創造最大的獲得世界名校錄取的可能性,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際教育的路該如何走?家長如何結合孩子的實際,為孩子規劃適合的路徑?
近十年,我們走訪了近兩百所海內外名校的大學校長與招辦主任,聽到他們給即將申請留學的學生最多的建議是:找到你的“Best Fit”——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文丨丁婉寧    排版 | 李嘉祺
丁婉寧:獨立教育顧問,百森一樹教育諮詢聯合創始
人,哈佛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碩士。
01
尊重孩子的特點
在選擇國際教育時,家長先要明確孩子的特點和家庭的教育觀。前者來自孩子的先天氣質,後者決定了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家長不可以帶著自己的“劇本”,去設計孩子的教育之路。
家長要看看孩子是一顆怎樣的種子,再為這顆種子創造適合成長的環境。刻意把孩子包裝成名校想要的樣子,無異於“削足適履”,即使孩子被名校錄取,如果不適合孩子,其就讀名校的過程可能也會很痛苦。只有尊重孩子的特點,才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有一位關係很好的朋友,對子女的培養親力親為,格外投入。由於她人緣好,善於連結資源,基本上能為孩子在各個學科和課外興趣領域找到優秀的輔導老師。而她身邊也圍繞著不少和她一樣重視教育的父母。
她有一個兒子,她希望兒子能“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按照這樣的教育預期,她給孩子安排了很多個學科的輔導,特別是理科與英文學習的輔導,把孩子的業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但是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儘管很努力,卻發現成績很難達到媽媽的預期。每次成績單出來,孩子的母親都要和周圍的孩子父母交流一番,然後就是對自己孩子的不滿。隨著兒子進入青春期,他們母子經常發生衝突。
這位朋友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動手能力特別強。儘管他的主要學科成績平平,但他在學校的設計課總是能得滿分。最後,這個孩子如願申請到了全美前三的設計大學。現在,他在大學裡的學習如魚得水。
父母觀察孩子的特點,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孩子的天資,觀察孩子擅長做什麼,和同齡人相比孩子學什麼比較輕鬆;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孩子最容易發揮自己的優勢。
愛因斯坦精闢地總結了獲得教育成功的真諦:“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他終其一生都會以為自己是個笨蛋。”作為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資和稟賦,創造機會和環境讓孩子的優勢展現出來。
02
明確家庭的“教育觀”
觀察過往十年間我們深度互動的數百個中國家庭,發現在選擇教育的道路上,不同家庭的“教育觀”差別很大。但是,成功的案例往往具備兩個一致:家庭內部對孩子的教育意見一致;父母為孩子選擇了和家庭教育觀匹配的學校。
教育之路的選擇有很多種,但走好每一條教育之路的關鍵,是要實現以上兩個方面的一致,以確保孩子的父母和學校能形成一個團隊,朝著共同的目標高效前進。有了這兩個一致,也可以保證有限的資源能用到有效的努力方面,而不是在矛盾和擰巴中消耗精力和時間。
因此,家庭中的夫妻雙方應能充分交流,形成統一的家庭教育觀,並且在有意見分歧時能明確以誰的意見為主。然後,父母再共同為孩子選擇一所適合的學校,與學校配合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使命。一般而言,父母的教育觀可以拆解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重視程度。
重視子女教育的家庭,一般非常認可接受好的教育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影響。他們往往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進行早期教育和培養,在孩子進入學齡階段之後關注孩子每一步的升學和擇校決定,同時會投入時間陪伴孩子。這部分家長對於接受好的教育會產生“路徑依賴”,願意為子女教育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
但是也有家長認為,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對孩子的成才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孩子的成功要靠社會經驗的積累。早點進入社會進行歷練,學習待人接物,早點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會對孩子有真正的幫助。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的一個直觀的衡量標準,是對孩子教育經費的投入佔家庭總支出的百分比,而這樣的家庭一般不會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過多資源。
二是教育目標。
對孩子的教育目標,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選擇。有的家庭認為孩子的成才與否,衡量標準主要是看孩子考上了什麼樣的大學。他們常以孩子17歲、18歲拿到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作為主要參考標準,包括是否進入了常青藤名校、牛津、劍橋,以及美國前50大學,英國的帝國理工、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經,還有其他國家的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的學校等。
有的家庭更加務實,相比於孩子拿到哪所大學的文憑,他們更看重孩子大學畢業之後的就業前景,即第一份工作能找到什麼樣的平臺、起薪如何、這份職業的未來前景如何。
還有一部分家長對於孩子考學和就業都沒那麼在乎,他們最看重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是快樂。而選擇這個目標的家庭,最好能具備給孩子託底的實力,不然會給孩子的未來發展造成困擾。
三是參與程度。
不同家庭對子女教育“親力親為”的程度差別很大。家長親力親為的程度,決定了家庭從何時開始需要藉助外力來助力子女教育的成功。父母可以判斷一下自己是“掌控型”家長,還是“全域性型”家長。“掌控型”家長樂於和善於把握孩子教育的每一個細節。“全域性型”家長更樂於把握孩子教育的大局,憑直覺和經驗去做選擇,為孩子匹配適合的教育資源。
清楚自己屬於哪種型別,有助於家長尋找適合自己家庭的學校和校外教育資源。如果認為自己是一個“全域性型”家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很高,建議找一個管得很細的學校或者校外老師來輔助孩子完成教育。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親子關係緊張,家長想親力親為卻遭到孩子的拒絕,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需要緩解親子關係,另一方面也要藉助外力來支援幫助孩子。
四是家庭的文化價值觀。
家長要判斷一下自己的家庭文化價值觀,是偏保守,還是很開放?家庭的文化價值觀對於孩子教育路徑的選擇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以低齡留學為例,很多家長早早把孩子送到國外的寄宿制高中,但最後的結果並不是很理想。
一些孩子在國外寄宿學校讀完中學後,已無法與父母很好溝通。孩子長期生活在國外,父母長期生活在國內,雙方都很難理解對方的心情與處境,父母對孩子在國外接觸的資訊和人員也全然不知。最後,個別孩子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家長也不得不放棄對孩子升學的追求。
03
梳理家庭的擇校標準
擇校標準是一個家庭教育觀最透徹的展現。不同的家庭差別會很大,對A家庭來說一個特別好的學校,可能會被B家庭認為無所謂或者不需要。細分來看,家庭的擇校標準可以分為四個維度。
哈佛大學校園 百森一樹 攝
老師“管得多”好,還是“管得少”好?
老師“管得多”,體現在老師會主動聯絡家長進行溝通,而且老師往往不只管學生學習,還承擔德育的責任。有的學校老師不僅教課,還會監督學生完成作業。
相反,學校“管得少”的表現,是老師一般不主動找家長,但是會回應家長的訴求。學校和老師都認為,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在自由中經歷失敗,並學會如何管理自己。一般公立學校管得多,招收外籍人員子女的國際學校管得少,民辦國際化學校在這個維度上會差異很大。
有的家長認為學校老師管得多是好事,說明老師認真負責,而且讓學校老師來管總比家長自己管要好,這樣能讓自己更加省心。還有的家長認為學校少管一點更好,這樣家庭可以來安排孩子的校外時間。
在北京國際學校相對集中的順義後沙峪,各國際學校學生每年的上學時間普遍在180天左右。相比較,公立學校在2023—2024學年學生的上學時間普遍在206天左右。國際學校多出來的20多天的放假時間,給家庭留出了個性化規劃的空間。
學校抓主科好,還是主科和副科都抓才好?
學校抓主科,就是學校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在第一位。這樣的學校特別重視學生的大考成績和升學率,在重要考試前後都會安排家長會進行動員。擅長學習的孩子容易在這樣的學校裡勝出,學習成績很勉強的孩子在這樣的學校裡容易抬不起頭,缺乏自信。
學校主科和副科都抓,一般情況下是學校會以一種“全面教育”的理念看待學生,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品格健全和創造力培養。這樣的學校一般會採用“專案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社會情感學習”等方式作為知識教學的補充。這一類學校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也更為多元,不只看學生學習成績和考試排名,主科學習沒有優勢的孩子一般更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
學校重視升學結果好,還是沒那麼功利好?
不同的學校在處理升學結果方面的差別也很大。有的學校每一年都會詳細統計畢業班升入名牌大學的資料,組織各式各樣的分享活動,讓拿到名校錄取通知書的學生進行分享。有的學校並不專門宣傳自己的升學結果,對於孩子們拿到的不同大學的錄取結果一視同仁。
有的家長認為,不以升入排名很好的大學為目標的學校都是“花把式”,對於促進孩子的未來發展效果不明顯。有的家長認為,以升學率作為核心任務的學校,對教育的理解過於功利,不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
學校“洋氣”一點好,還是更接地氣好?
家長對於學校的偏好差異也很大。有的家長喜歡外教比例高的、外方校長管理佔主導的、教學理念偏西式的學校。觀察這部分家長,往往有過留學體驗,或者有在外企、國際組織工作的經歷。也有的家長覺得中國的校方管理團隊更讓人放心,中國老師對孩子更負責,家長也更容易和老師進行溝通。
針對以上情況,家長可以梳理一下自己家庭的教育觀和擇校觀,明確自己家庭的需求,瞭解孩子的發展意願,找尋與孩子發展匹配的教育,之後再進行擇校,以避免偏離適合的教育軌道。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57期,原題為《選擇國際教育,“匹配”便是最好

編輯:李嘉祺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