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城記》馬巖松/著,活字文化/策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24年8月
近日,著名中國建築師馬巖松在威尼斯、鹿特丹兩地的專案引發全球矚目。

馬巖松現場導覽
5月9日,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正式開幕。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夥人馬巖松首次擔任中國館策展人。本屆中國館展覽以“容·智慧(CO-EXIST)”為主題,探索在當前工業文明轉向智慧時代的歷史程序中,中國傳統智慧中的“自然”與當代科技發展間的共存及發展關係。

展覽現場|良渚十二律,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

展覽現場
馬巖松提到,主題中的“容”字有包容之意,而“智慧”則是對應總策展上關於“智慧”的提法,但在馬巖松看來,智慧過於“人工智慧化”,過於“技術化”,他希望透過這場展覽,讓大家看到中國年輕建築師對傳統文化的解讀,看到他們立足未來的解題思路,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繁衍、延展的不同可能性。馬巖松說:“我們要提供來自中國的解決方案,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智慧。”
僅隔六日,另一個重磅訊息傳來——當地時間5月15日,由馬巖松主持設計的荷蘭鹿特丹菲尼克斯(FE-NIX)移民博物館將正式開放。
這座始建於1923年的建築,曾是全球最大的貨倉。其所處的卡特德雷赫特半島是歐洲歷史上重要的移民港口,千百萬歐洲人曾於此登船,也有大批華人從這裡開始僑居歐洲的生活;菲尼克斯庫房在“二戰”中被摧毀,又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經歷多次修繕,承載著鹿特丹的歷史記憶。

鹿特丹威廉敏娜港口
作為馬巖松及MAD建築事務所在歐洲落成的首個文化專案,它不僅是建築理念的具像化表達,更是一座承載人們記憶的時空容器。隨著專案的深入推進,這座城市建築的意義在馬巖松眼中愈發清晰。正如他在作品《二十城記》中所寫,“設計文化專案是一次與當地人、城市、歷史進行對話的機會,而這種創造有可能成為一個城市最核心的精神載體”。

馬上覆制淘口令5👈¥UigFV7vsuOk¥,將《二十城記》加入購物車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馬巖松在《二十城記》中對菲尼克斯移民博物館的講述。無論是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還是鹿特丹菲尼克斯移民博物館,都體現了馬巖松始終秉持的建築理念:建築不僅是空間的營造,更是人與城市關係的紐帶,城市應為人而建。

鹿特丹
Rotterdam

馬上覆制淘口令5👈¥UigFV7vsuOk¥,將《二十城記》加入購物車
文|馬巖松
本文節選自《二十城記》
2018年至2024年,我們在鹿特丹建造菲尼克斯(FE-NIX)移民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鹿特丹城中心的卡特德雷赫特(Katen-drecht)半島,原址是一棟水泥結構的老倉庫,曾是歐洲最大的貨倉。它所處的位置也是歐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威廉敏娜(Wilhelmina),歷史上曾是歐洲人移民乘船前往美國的出發地。港口現在還保留著一座建築,其前身為19世紀洲際郵輪公司總部大樓,現為“紐約酒店”。酒店內還儲存了當時移民的大量身份檔案和旅行資料。移民、人口流動,甚至難民問題,如今已成為歐洲最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之一,所以此時此地建立移民博物館有著特別的意義。

菲尼克斯倉庫舊影

一艘船停泊在菲尼克斯倉庫前,約1925年

改造中的菲尼克斯倉庫
我能得到這個設計機會也很有紀念意義。歷史上,多是荷蘭建築師在全世界各地實踐,產生影響力,從來沒有中國建築師到荷蘭,尤其是鹿特丹的城中心完成作品。我來到鹿特丹這件事,也可以視為文化交流的一個案例。
這個專案的業主Droomen Daad基金會邀請並委託我設計,緣於2018年6月我在德國柏林參加紀念馬丁·羅特(Martin Roth)的論壇活動。馬丁·羅特是德國德累斯頓美術館前任館長,後來成為英國最重要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館長,2017年因病去世。

馬丁·羅特(Martin Roth)
在羅特去世的前一年,英國脫歐,羅特作為德國人感受到了“個人挫敗”,這加速了他辭任V&A館長的程序。歐洲當今面臨著棘手的社會問題:不同地區的難民逃離故鄉湧入歐洲希望留下,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關於政策、民生的社會討論。作為中國人、同時也是外來人的我,不太能對這種歐洲國家間無形但有著千絲萬縷影響的事情感同身受。
作為羅特多年的朋友,我出席了那次紀念活動,講述他的事業帶給我的影響。我的主要觀點是,只有當全世界都能相互尊重、包容不同文化,而不是現在這般只著眼於充滿矛盾與隔閡的競爭,人類文明才會有美好的未來。在我用我的作品去詮釋這種世界觀之後,當時就任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館長的維姆·貝維斯(Wim Pijbes)找到我,說他關注我們的作品已經很長時間了,非常欣賞我們的設計和理念。後來他向基金會推薦,認為我是最合適設計菲尼克斯移民博物館的建築師。

維姆·貝維斯(Wim Pijbes),1961年出生於荷蘭,2008—2016年擔任荷蘭鹿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的館長。他曾說:我們希望呈現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人們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下定決心,無論是出於戰爭、貧窮、宗教還是其他原因,他們將擁有的一切放入兩個旅行箱內,到世界的另一端重新開始……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這種情感,並將它表達出來。
在歐洲設計重要的文化專案一直是我的夢想。首先,我長期在思考,中國的建築師能帶給世界什麼?其次,設計文化專案是一次與當地的城市、人、歷史進行對話的機會,而你的創造有可能成為這個城市最核心的精神載體。

施工接近尾聲的菲尼克斯移民博物館,2024年4月
我們最終的設計,基本上保留了老廠房建築,只是進行了一系列小心的改造。最大的動作是拆除了廠房中心的牆壁,替換成通透的大玻璃,使得這個長條形建築中間擁有一個通透開放的、與城市融合的中庭。從這個中庭向上升起了龍捲風一般、具有雕塑動感的兩組樓梯,將遊人帶到廠房的二樓畫廊。樓梯穿過屋頂繼續上升,最終成為城市觀景臺。

新建築就像一組有著自我能量的旋風,插入沉重的老建築中心。這兩組樓梯,不僅承擔了博物館建築的必要功能,而且攜有帶著遊客盤旋上升,衝破屋頂、進入天空的領域,對城市和周邊環境展開眺望的體驗效果。
這個過程本身也成為了一種隱喻,它模擬、讚美人類的遷徙、流動,以及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進行探索的勇氣。

我們的作品還包括放置在廠房屋頂上的巨型海鷗雕塑。這個雕塑依我的草圖直接轉化而成,不是象形,而是寫意的。有人說它像米芾山水畫中的鳥,好像有著對世界的某種態度。確實,當我看到海邊的海鷗時,我也把它們當作跟我們一樣有著平等生命和個性的個體。


菲尼克斯移民博物館建築設計手稿及效果圖
在申請城市規劃許可的聽證會上,我特意在廠房現場進行了演講。觀眾是四百多名當地的居民,他們說從沒有一個專案受到如此大的關注。當我介紹完整個設計後,在場居民對建築本身沒有多少意見,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太太站起來問我關於海鷗雕塑的事情。她問為什麼要放這麼大的海鷗在這裡?我的回答是,我們日常看到的海鷗,無論在荷蘭、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形態都是一樣的,它們從來沒有關於身份的焦慮和困惑,從這兒飛到那兒,對它們來說並不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反思該如何看待人類遷徙。我回答之後,這位居民說,也許只是你認為它們都一樣,但是它們並不認為自己與別的海鷗都一樣,你怎麼能知道它們是一樣的呢?她的這番話使得我們的討論慢慢進入哲學層面,變成了關於博物館主題內容的討論。我說,你的關於這個海鷗有可能認為自己不一樣的認識,正是我們人類強加給自己的。
那晚的聽證會令我印象深刻,會上沒有關於建築的爭論,而是大家對於這座建築所表達的文化觀點能帶給這個社群和世界什麼新的資訊。這可能是一座建築能帶給它的城市最好的禮物吧。

菲尼克斯移民博物館聽證會現場

《二十城記》
馬巖松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
2024-7
🛒
20座城市
30個MAD建築專案
50+位建築大師
50+座建築地標
從童年的北京,到大學時代的紐約,從高迪的巴塞羅那,到路易斯·康的聖地亞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築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磯、哈爾濱、深圳……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誌性建築的中國建築師馬巖松,透過曾深度遊歷的或參與專案建設的二十座城市,回憶自己的成長,追蹤建築思想的形成,欣賞不同城市的氣質,分享關於建築、關於城市、關於藝術的思考。他熱切地帶領讀者遊歷、向讀者傾訴,從一個建築師的角度,以一位藝術家的眼光,為讀者開啟不一樣的世界。
陳嘉映 • 蔡國強 • 崔健 • 冷冰川
俞敏洪• 西川 • 孟京輝 • 吳小莉
聯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