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雙,普獎的風向標?馬巖松擔任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夥人馬巖松,將擔任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中國館以“容·智慧”(CO-EXIST)為主題,將於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於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展館展出

從2006年起,中國開始以國家館的形式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至今已有十屆,06年首屆中國館是以王澍的“瓦園”作為主題。

值得關注的是,這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總策展人中有五組獲得了普利茲克獎,分別是妹島和世、雷姆·庫哈斯、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伊馮·法雷爾&謝莉·麥克納馬拉和戴維·奇普菲爾德。
除了庫哈斯為策展多年前獲獎,其餘四組皆是在擔任總策展人當年或之後獲獎,妹島和世與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便是在策展當年獲獎。由此看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某種程度也是“普利茲獎”的風向標之一。
每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都是對當下建築思潮的一種思考,文末盤點了歷屆策展人與主題。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今年由馬巖松策展的中國館主題:“容·智慧”(CO-EXIST)。
圖源:MAD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MAD建築事務所、建築學院

馬巖松對於本次中國館展覽主題的闡述:
“對於中國人來說,“自然”並不只是今天普遍理解的自然材料和技術,或者是“環境友好”,當然它具備所有這些。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天人相融的世界觀,認為人與天地宇宙萬物實際上是一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自然萬物也因此有了人類的生命,情感,和智慧。
在工業文明向智慧時代轉型的今天,人與自然共情的能力減弱,技術和資本佔了上風,有時甚至以環保的名義出現。自然要麼是正在被人類破壞的生存資源,要麼是被持續修正的客體物件,而不像在東方傳統自然觀和哲學中,是精神與想象力的擴充套件和延續。
我們希望重拾天人相融的世界觀,從歷史精神中尋找智慧時代的新答案: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絡,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本屆中國館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承辦。
關於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創始於1895年,位列世界三大藝術博覽會之首,被譽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和“雙年展之母”。雙年展分為藝術雙年展與建築雙年展,隔年交替舉辦。展覽由主題展、國家館和平行展三個版塊組成。
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由義大利建築師、工程師卡洛·拉蒂(Carlo Ratti)擔任總策展人,以“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 )為主題,關注建築與城市、環境、科技、能源等不同學科的關係,探索建築應如何“智慧”地應對環境危機。同時,雙年展也提出“一個地方,一種解決方案”,強調國家館與主題展之間的呼應。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Arsenale)展館 圖源:MAD
歷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
策展人與展覽主題名單
第10屆(2006年)
策展人:範迪安、王明賢

主題:“瓦園”,首屆中國館的兩位策展人均來自藝術領域,他們選擇了當時在國美執教的王澍代表中國館進行布展,王澍以6萬片江南古城舊青瓦搭建的裝置,展現中國傳統營造技藝與現代城市化的對話。
第11屆(2008年)
策展人:張永和
主題:"普通建築",聚焦汶川地震後建築的社會責任,多位建築師做出了失常狀態下恢復日常的應對,是對災後重建的創新設計。
第12屆(2010年)
策展人:唐克揚

主題:"來此與中國約會",透過跨界合作(建築、藝術、影像)詮釋中國傳統園林的抽象表達,如朱鉳的玻璃裝置《意園》。
第13屆(2012年)
策展人:方振寧
主題:"原初",探討中國現代建築與工業文明的關係,從中國的現實出發,並超越中國的現實,試圖對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抽象思維和哲學思辨,做詩意的解讀和呈現。
第14屆(2014年)
策展人:姜珺
主題:"山外山",以預製構件和輕鋼結構重現中國“宅院”空間體系,強調傳統空間意境的現代轉化。
第15屆(2016年)
策展人:梁井宇
主題:"平民設計,日用即道",關注日常設計與社會公平,例如眾建築的“內盒院”和朱競翔的“斗室”專案。
第16屆(2018年)
策展人:李翔寧
主題:"我們的鄉村",展示中國鄉村建設的多樣實踐,探討鄉村作為未來建築實驗場域的潛力。
第17屆(2021年)
策展人:張利
主題:"院兒:從最大到最小",以中國傳統院落為原型,結合最近科技設計引擎和聲音裝置,探討共享生活空間的可能性。
第18屆(2023年)
策展人:阮昕
主題:"更新·共生",透過“卷軸柱廊”展陳形式,講述中國城市更新與自然共生的故事,涵蓋上海城市更新案例和未來生態技術。
第19屆(2025年)
策展人:馬巖松
主題:"容·智慧(CO-EXIST)",聚焦天人合一的東方自然觀,探索智慧時代建築如何重建人與自然的共情聯絡。
歷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總策展人與展覽主題名單
第10屆(2006年)
總策展人:理查德·伯戴特(Richard Burdett)
英國理論家,主題為“城市·建築與社會”(Cities:Architecture and Society),聚焦城市化議題。
第11屆(2008年)
總策展人:阿蘭·貝斯基(Aaron Betsky)
美國建築師,主題為“那兒——超越房屋的建築”( Out There: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建築師一種表現形式,是對人造環境批評性的抉擇。
第12屆(2010年)
總策展人: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

日本建築師,首位女性總策展人,主題“人們相逢於建築”(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策展同年獲得普利茲克獎。
第13屆(2012年)
總策展人:戴維·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

英國建築師,提出“共同基礎”(Common Ground)主題,強調建築文化的聯絡性。於2023年獲普利茲克獎。
第14屆(2014年)
總策展人: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荷蘭建築師,主題“基本法則”(Fundamentals),關注建築本質元素。於2000年獲普利茲克獎。
第15屆(2016年)
總策展人: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
智利建築師,主題“來自前線的報道”(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關注社會公平問題。策展同年獲普利茲克獎。
第16屆(2018年)
總策展人:伊馮·法雷爾(Yvonne Farrell)和謝莉·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

愛爾蘭建築師,主題為“自由空間”(Free space),描繪了一種廣闊的精神境界以及人文關懷,這種境界與關懷滲透在建築的核心之中,凝聚於空間的品質之上。於2020年獲普利茲克獎。
第17屆(2021年)
總策展人:雜湊姆·薩爾斯基(Hashim Sarkis)
黎巴嫩建築師,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舉辦,旨在探討建築如何促進人與人的平等、溝通與融合。
第18屆(2023年)
策展人:萊斯利·洛克科(Lesley Lokko)
南非建築師,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強調"想象力"的重要性,旨在共同構建一個“去殖民化”和“脫碳化”的未來,強調建築作為變革推動者的角色。
第19屆(2025年)
總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
義大利建築師,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探索技術與環境的融合。
發文編輯|Wenjin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相關文章